點擊上方藍字 即可快速關注
「最受歡迎的詩歌文化公號 最具人氣的詩歌文化社群 」
海外經典 | 古典詩詞 | 現代詩歌 | 詩人推薦 | 哲理故事
楚辭,還記得中學時背離騷背得很辛苦,就一直「兮啊兮啊兮的」,還總是背錯,以後卻總也忘不了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感慨於屈原的寬廣胸懷,而且毫不猶豫地把它做為了自己的座右銘……
1/16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解讀】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顯然,我們可從這裡發現,雖然屈原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對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的感於人民的痛苦處境,所以,在他的詩歌裡常有憂國憂民的詩句。這句話就表現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2 /16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解讀】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死掉九回我也不會懊喪。
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詩人為了實現理想,雖九死而無一生,他也是心甘情願,始終不悔。這種精神,影響了千百代人民。
3 /16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屈原《離騷》
【解讀】老百姓過日子樂趣各樣,我獨自愛修養習以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變我的思想,又怎能挫敗我遠大志向。
4 /16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解讀】前面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體現了屈原一個至清的浪漫主義詩人的求索精神。
5 /16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屈原《九歌·國殤》
【解讀】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6 /16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九歌·大司命》
【解讀】諭指詩人感嘆自己沒有新相知的歡樂,卻有與妻子生別離的悲苦。後用以描述有情男女新相知的快樂和分別的痛苦。
7 /16
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九章·哀郢》
【解讀】鳥飛千裡最終回到自己的老窩,狐狸死的時候,據說那個頭總是朝著它的出生地。這裡用比喻的形式表達了詩人絕不背棄故國,最終要返歸故國的決心;後用來表達人們對故國故土的思念之情。
8 / 16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九章·哀郢》
【解讀】我不能改變志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身不得志。
9 /16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屈原《九章·哀郢》
【解讀】這是詩人屈原自己乘龍駕馬,去尋古帝重華。(帝舜)同遊於天上,以至於可以和天地日月一樣亙古永存。這兩句後用以指偉大的精神品格具有永恆的價值。
10 /16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屈原《卜居》
【解讀】(現實)世界渾濁不清:蟬翼被認為重,千鈞被認為輕;黃鐘被毀壞丟棄,瓦鍋被認為可以發出雷鳴。(般的聲音);讒言獻媚的人位高名顯,賢能的人士默默無聞。
11/16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事。
——屈原《卜居》
【解讀】所謂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長處;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顯不了靈的地方。您。(還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決定您自己的行為。(吧)。龜殼蓍草實在無法知道這些事啊!
12 /16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漁父》
【解讀】世人都被汙染,唯獨我一人清淨;眾人都已醉倒,唯獨我一人清醒。
13 /16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漁父》
【解讀】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14 /16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宋玉《九辯》
【解讀】秋天的氣息是多麼的讓人感到悲戚啊!蕭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敗景象。
這句話出自宋玉的《九辨》,宋玉是屈原的學生,寫過很多賦。古人有悲秋的傳統,大都源於此句。是詩人對秋的體會,千百年來得到了大家的共鳴。
15/16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解讀】東家那位小姐,論身材,若增加一分則太高,減掉一分則太矯;論其膚色,若塗上脂粉則嫌太白,施加朱紅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處。
16 /16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宋玉對楚王問》
【解讀】他唱的歌曲愈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宋玉的這句話表達了不為人知的苦悶,同時也表現了君子不與小人同日而語的崇高情懷。
《楚辭》
作為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歌的形式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或「騷體」。西漢末年,劉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