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競渡是中國流傳千年的習俗,本為紀念古代偉大詩人屈原。
而今,賽龍舟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增加了體育競賽精神,成為華夏民族一種內在的、文化的、精神的內聚力量。
今年,合川成功申請到舉辦目前國內賽事級別最高、競技水平最高、獎金總額最高的頂級龍舟賽事——中華龍舟大賽。
11月15日下午,2017中華龍舟大賽(重慶合川站)新聞發布會舉行。據悉,本次大賽將於11月17日在合川城區涪江水域正式揮槳,來自全國各地44支參賽隊伍將角逐總額高達80萬元的獎金,一場精彩的龍舟盛宴等你來圍觀。
2017中華龍舟大賽(重慶合川站),由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中國龍舟協會、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重慶市體育局、合川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視體育娛樂有限公司、重慶市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合川區文化委員會(區體育局)承辦,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支持。
比賽在合川城區涪江二橋至涪江三橋之間的水域舉行,11月15日各參賽隊伍報導,16日進行適應性訓練,17日舉行系列預賽,18日—19日舉行系列半決賽和小決賽,19日舉行總決賽暨頒獎儀式。
同時,18日至19日,央視體育頻道將派出270人左右的專業隊伍,對合川站的賽事進行2天的現場直播,全國人民都將看到這場激烈的比賽!
2017中華龍舟大賽(重慶合川站)組委會介紹,合川站的比賽將採用中國龍舟協會標準的賽制,比賽龍舟由大會提供,比賽採用坐姿。
參賽單位分為三個類別:
職業組。根據規定,只接受註冊代表隊報導,正賽隊伍名額為18支男隊、6支女隊;青少年組。只接受註冊代表報名,正賽隊伍名額為6支男隊、6支女隊;資格賽。對超過競賽規程(正賽名額)規定的職業男子組,職業女子組、青少年男子組和青少年女子組的隊伍進行資格賽。
參賽隊人數上,職業男子組各隊限報26人,職業女子組和青少年組各隊限報16人。比賽將設6條賽道,職業男子組採取預賽、複賽、半決賽、小決賽、決賽的方式進行,職業女子組和青少年採取輪賽的方式進行。
錄取名次與獎勵上,各項目單項賽前6名隊伍獲優勝獎,頒發獎盃和證書;各組總成績前6名隊伍獲優勝獎,頒發總成績獎金、獎盃和證書。合川站比賽總獎金額為80萬元人民幣(稅後),各組1—6名分別分配相應獎金,職業男子組總成績7—18名的隊伍,在遵守紀律的前提下參加所有規定比賽,均可獲得1萬元鼓勵獎。
截至目前,組委會已確認報名參賽的隊伍共有44支,其中男子職業組隊伍21支、女子職業組隊伍7支,青少年男子組10支、青少年女子組6支,參賽運動員、領隊、裁判員等共計1000餘人。
合川龍舟隊風雨無阻堅持訓練。盧越 攝
其中,本次合川站大賽共有4支重慶的隊伍參賽,其中合川有3支隊伍,分別是參加職業男子組比賽的合川世紀金馬隊,參加職業女子組比賽的合川合陽城街道隊和重慶合川德佳隊。重慶天地火鍋城隊將參加職業男子組比賽。
據悉,合川已與相關方面籤訂申辦協議,中華龍舟大賽(重慶合川站)至少會連續舉辦3屆。明年端午節,重慶龍舟民俗文化節也將花落合川,屆時會推出一系列龍舟民俗文化大餐。
在大賽前後及期間,合川將配套開展開幕式文藝表演、首屆合川釣魚城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017年重慶(合川)冬泳誓師大會暨重慶千名冬泳愛好者暢遊三江、「龍舟賽」主題攝影等活動。
除了觀看比賽、參與活動,市民也可順道體驗這裡的深秋之美。會上,合川區旅發委主任秦建國為市民推出四條精品旅遊線路。
合川釣魚城
城區周邊遊
市民可在學士山大道賞三江六岸風光,到釣魚城大道賞金黃銀杏,在釣魚城景區品味英雄之城,再到文峰古街或三江觀景臺觀三江風情,到銅梁洞或龍遊寺鳥瞰合川全景,最後到友緣山莊登高賞月。
趣味鄉村採摘遊
先到大石香提多葡萄園採摘美味香提葡萄,再到嘉隆西海體驗燒烤露營及親子互動,最後到忠寶家庭農場體驗大閘蟹垂釣、品嘗美味蟹肉。
休閒觀光遊
先到釣魚城景區品味英雄之城,再到古樓鎮賞千畝紅楓,最後到隆興橄欖基地採摘橄欖,參觀橄欖榨油工藝。
民俗體驗遊
先到友軍生態園賞多彩菊花展,體驗推豆花、打餈粑等民俗活動,然後到淶灘鷲峰峽參與戶外運動之旅。也可到淶灘天龍谷體驗玻璃廊橋,參加趕場集市,最後到淶灘古鎮體驗尋寶之旅、看大戲表演。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了?莫慌,把這份交通提示看了再說!
自駕:G75渝武高速(合川涪江二橋收費站下道)—白鹿山片區—觀眾轉運車搭乘點。
行人:可前往觀眾轉運車搭乘點(白鹿山金九售房部)搭乘免費轉運車至南涪路龍舟賽觀眾區。
管制時間:11月17—19日(7:00-12:00)
管制路段:對南涪路(南城水岸南涪路入口至新加坡風情園)、涪濱路(較場壩街路口至萊涪街路口)實施臨時交通管制,禁止車輛通行。
管制車輛:(涪江二橋臨時交通管制)禁止中型、重型貨車以及危化品運輸車通行,禁止其他通行車輛在橋上停放。
來源:重慶發布 合川旅遊
記者:鄭玉霞
編輯:鄭玉霞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版權所有: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平臺支持: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