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到別人出醜,自己會感覺更尷尬,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感覺呢?其實是因為共情心理。「共情」聽上去有些怪異,我們在日常交流中也很少使用。
劍橋英語詞典對共情的定義是:能夠想像自己置身於對方的處境,並體會對方的感受的能力。
所以從定義上來看,共情至少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分辨他人的情緒;二是感同身受的能力。溝通也是一門藝術,與有共情能力的人交往會使我們如沐春風。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切割分開來看,它是由每一個具體的黃昏,每一個細小的生活碎片拼湊起來的。你與這些黃昏和生活碎片交織在一起,催生了思想、感受和情緒,這些情緒有難過有開心,沒有誰可以強大到全盤接受。當你被困在情緒的牢籠裡時,你就需要一個救贖者的出現,理解、傾聽和安撫你,而這個救贖者無非就是具有高情商的,擁有良好共情能力的人。共情能力這個東西十分神奇,它可能無法幫助你解決掉什麼具體問題,但能將人與人快速的、深刻地聯結在一起,那些理解和關心在你需要時本身就是一種救贖。
當別人跌入谷底的時候,你付出的是同情心還是共情心?瓊瑤說:「人活在自己的悲哀裡還比較容易,活在別人的同情裡才更艱難。」因為別人的同情只會讓另一個人更加自卑。同情是置身事外的一種憐憫,共情是願意在黑暗中給你一個擁抱。
對於一個人來說,當面對生命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傷害和痛苦時,最重要的就是那一份想要維護卻無法顧及的尊嚴,他們需要的不是憐憫和可憐,而是擁有被當作普通人看待的尊嚴。哪怕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但是可以彼此尊重,一段關係中,最舒服的相處方式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
或許沒有能力讓他們從痛苦中走出來,但我們可以通過共情心理讓對方感受到溫暖與力量,共情心讓彼此更加親近,而同情心卻讓雙方更加疏遠。
共情心理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具有共情心理的人是溫暖的,即便是樸素的語言,愛也會以它的方式自然流露出來。微博的一個案例:一位男生半夜逆行,被交警抓了,結果他就崩潰了,一邊大哭,一邊下跪,還要去跳河。被交警攔下後,他抱著交警痛哭,然後說:「我真的壓力好大啊,每天加班到十二點,今天女朋友沒帶鑰匙,我才第一次逆行,想快點回去給她送鑰匙。」說完又好像覺得愧疚,「你們回去吧,我只是想哭一會。」交警說:「沒事的,發洩吧,我們守著你,生活嘛,大家都一樣,大家都是負重前行。」
生活總是在我們覺得困難的時候落井下石,我們都是為了生活忙碌奔波著,警察的善意和理解,照顧了男生的情緒。當一個人對你產生共情心理,並付出了行動,你也會把記憶中那份溫暖延續下去吧。
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一般是因為小的時候被忽視,自己的需求始終未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會以自我為中心。長大後,當他人受到傷害時,就不太有理解他人的能力,很難給予對方安撫。所以,愛苛責對方的人,常常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而這種人,給予別人的是責問和壓力,只論事,不講情。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像是遵循程序運作的機器,這樣冰冷的關心,只會加劇痛苦。還可能在不了解別人的處境與個體差異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人生經驗,對別人評頭論足。
共情是愛的前提,沒有共情,就沒有關愛。共情能力強的人,會先表達共情,再論事。先安撫情緒,再解決問題。
相似的孤獨之間,遠比快樂更能連接兩個靈魂。一位盲人在城市裡乞討,但沒有人願意慷慨解囊。有個人對盲人說:「讓我在你的卡片上寫點東西吧。」第二天晚上,盲人罐子裡被投滿了錢。盲人想知道卡片上寫了什麼。
其實卡片上只寫著:今天春意盎然,而我卻看不見。這就是共情的魔力,它雖然不是萬能的,但它就像一束光,可以穿透痛苦和恐懼,找到人與人之間的相同與不同。
我們雖然無法完全徹底的了解一個人,但我們的共情心理會成為一把鑰匙,讓我們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坐進對方的駕駛艙,模擬著如果是他們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會怎麼做。它能讓人與人之間形成一個充滿鼓勵、諒解和尊重的環境,找到我們生而為人的共通之處,使得人與人之間有著更加深刻和緊密的聯結。
要清楚的知道,情感上的理解遠比語言更有力量,要做一個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