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己短,愚也;見而護,愚之愚也。不見人長,惡也;見而掩,惡之惡也。
有一隻貓,對自己的過失總是百般掩飾。老鼠逃掉了,它說我看它太瘦,等以後養肥了再說。」到河邊捉魚,被鯉魚的尾巴打了一下,它說:「我不是想捉它—捉它還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來洗洗臉。」
後來,它掉進河裡,同伴們打算救它,它說:「你認為我遇到危險了嗎?不,我在遊……話沒說完,就沉沒了。「走吧,」同伴們說,「它又在表演潛水了。」這只可憐而又可悲的貓,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最終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很多人自欺欺人,生活在虛無之申,認為自己的缺點是見不得陽光的,不能勇敢面對,於是極力去掩蓋。一個人有缺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甚至將自己的缺點也當優點來看待。
百股掩飾自己的缺點,無疑是讓蛀蟲在自己身上蛀洞,最終只能毀了自己。身上有缺點並不可怕,要敢於面對,勇於承認自身的錯誤和缺點,這是智者的心態,也是勇者的行為。
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同樣不利於自己的進步。看不到自己缺點,就學不到別人優點;看不到別人優點,就改不掉自己缺點。
小柳樹因為自己長得漂亮而看不起小棗樹,幾次嘲笑小棗樹而小棗樹卻什麼也沒說。到了秋天,小棗樹結了又大又紅的果實,院子裡的人們把棗子打下來,高高興興地吃起來。
這時,小柳樹心裡想:「這下,小棗樹該說我了。」可是過了一天又一天,小棗樹還是沒說什麼,小柳樹有點忍不住了,它就問小棗樹:「你怎麼不說我啊?」小棗樹說:「說你什麼呀?」
小柳樹低下頭說:「說我不結棗子唄。」而小棗樹卻溫和地說:「你雖然不會結棗子,可你比我長得快,落葉比我晚,人們可以在樹下乘涼,多好呀。」小柳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人無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就是自己的短處。整天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或不願看到別人的長處,我們的眼光就會逐漸暗淡,心情也會隨之陰沉,慢慢地就感覺不到明媚的陽光。
古語說得好:「惟盡知己之短,而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已之長,而後能收人之長。」多看別人的長處,你就會進步。多看別人的長處,就會找到一份平常的感動,就會讓自己的心境愈加樂觀,也會讓我們更加平易近人和樸實無華。
生活中有些人總在指責他人的缺點,挑剔別人的過失,常有一種「天下無馬」的感慨。其實,不是別人缺點太多,而是我們不懂欣賞,不是別人優點太少,而是我們缺少發現的眼光。只有看到別人的長處,才能夠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有人問孔子對自己的弟子的評價,孔子說:「顏回比我賢明,子貢比我善辯,子路比我勇敢。
「他們都比你強,為什麼還會認你為師呢?」
「他們認我為師,不是因為我比他們更賢能,而是我能讓他們更好地去掉缺點,發揚優點。」
這便是聖人的眼光!面對三千門徒,總能看到最亮的閃光點,儘管每個人身上都有種種不足。或許正是這種眼光,才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佳話,才有了「孔子師郯子」的美談。看到微瑕,更能看到白璧,於是聖人的思想穿越千年時空,依然長青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