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提升孩子短處,不如加強長處,木桶效應新解讀家長或該了解

2021-01-08 任林聊育兒

文丨任林(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相信有不少家長聽說過「木桶理論」,即堅信一個木桶可以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木桶最短的那塊板。很多家長對此理論深信不疑,於是努力培養孩子的短處,讓孩子的長處到達一定程度後就暫停,不再培養。

案例分析:

德國化學家瓦拉赫曾經就是很多父母眼中「需要加強短板」的孩子,他小的時候被父母送去學文學,發現一無所獲。

他的父母又去送他學美術,卻得到了和文學老師一模一樣的回應:「他沒有天分,是個不可造就之才。」當時瓦拉赫的父母和老師都對他失望至極。

但此時,瓦拉赫的化學老師卻從他拘泥又一絲不苟的性格中得出結論:如果讓他學習化學,那麼結果可能會不一樣。之後,瓦拉赫便從一個「毫無天分的人」成為了首次成功合成人工香料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天才。

瓦拉赫的成功看似具有偶然性,實則不然。發現孩子最擅長的點並且做到不花過多精力去提升孩子短板這件事情,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都是一個難題。

一、孩子的「短板」為何難以提升?

1.處在短板陰影之下,不利於發揮長處

每個人都是需要鼓勵的,小孩子也不例外,甚至於更需要別人的鼓勵。而長時間處於短板陰影下的孩子很少能收穫來自身邊人的鼓勵,尤其是父母。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鼓勵原本就很吝嗇,如果孩子在短板處停留時間過長,長時間接收不到正面的評價,那麼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喪失信心。

此刻無論是他的長處也好,短板也罷,他都無法發揮自己的最好水平,只會導致越補越短的局面。

2.「瓦拉赫」效應的成功需要時間儲備

化學家瓦拉赫看似成功的非常輕鬆,但他在背後所消磨的時間和經歷是常人無法想像的。成功並不是隨隨便便的。

對於很多急於求成的家長來說,如果短時間內看不到希望,他們也不會再著重培養,總是換著項目加強,但加強時間都很短,也可以說沒有堅持到看到成功的希望就提早放棄了。

3.長久無法收穫正面回饋

人的長處之所以是長處,說明每個人在這一領域能夠做到得心應手,而且不厭其煩。而短板之所以是短板,也是因為每個人都無法攻克的困難。對於孩子來說,做他們喜歡做的事要比做不喜歡的事簡單一百倍。

但孩子喜歡做的事在很多家長眼中是「不務正業」,孩子的長處也打壓,短板無法收穫成效也會打壓,這種狀態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甚至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

二、努力發掘孩子的長處有什麼優勢?

1.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

一個人最自信的時候就是對於一件事情胸有成竹的時候,沒有人是全能的,但一定有人是專項天才。培養一個孩子的目的其實並不在於培養成全才,能成為全才的孩子也少之又少。

但一旦孩子有自己的特長時,他就會變得非常自信。能使一個孩子有自信的一定是他在某一方面做得非常好,而非所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2.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一個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孩子心理一定是健全的,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能把喜歡做的事在家長的引導下逐漸成為正軌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孩子的幸福就是如此簡單,但卻被很多家長無視。一個健全的人格對於孩子之後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培養健全人格的開始就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正確培養愛好的方法。

3.家長也可以在其中獲得安慰

對於家長來說,能看著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長,並且他的一技之長也是他喜歡做的事,這對於家長來說可以算是莫大的安慰。培養孩子的道路非常艱辛,很多家長會比孩子先放棄,而這種看著孩子長處發展得越來越好對於家長無疑是快樂的。

三、總結

「短板效應」並非不合理的,而是這個理論對於團隊來說非常適用,對於個人來說卻沒有那麼適合。人生就是不斷的取捨,對於孩子來說也一樣,既然選擇了自己的長處,那麼就要長久的發揮並學習下去,這才是培養孩子長處的意義所在。(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有我為您保駕護航。關注我,做更好的媽媽。

相關焦點

  • 瓦拉赫效應告訴家長,根本不存在什麼差等生
    很多父母也熟知這個效應,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會一個勁地想要彌補孩子的短處。瓦拉赫效應其實我認為玲玲應該先去了解一下「瓦拉赫效應」再去教育她的孩子,不是任何情況下,木桶效應都是對的。和木桶效應不同的是,瓦拉赫效應認為當人的特殊才能或者天賦潛力被發掘出來之後,那麼人們會因為自己的這一長處而在心理上、行為上發生巨大改變。
  • 吸引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木桶效應
    麗麗身上並非沒有優點,在兩性交往的時候,麗麗一開始就向對方展現了自己所有的優點,可是隨著深入的交往,她逐漸地暴露了自己的短處,而這些短處恰恰是令別人無法接受的。你想要吸引別人,一定是他能夠欣賞你的長處,同時也可以忍耐你的不足。什麼是吸引力定律?
  • 木桶效應:不要讓你的平均教育水平教你「中庸孩子」,充分發揮你
    家長們認為孩子的學習和教育應該是一般的,有的不能更好,有的更差,這樣的教育和學習是不可能的。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桶效應,如果你想填充一桶水,如果有一個短板,你將永遠無法填充一桶水。因此家長們希望每個板子都能平等。
  • 《新語論說》人的長處會轉化成為短處,必要將長處當作短處來修持
    在為人處世上,我們必須要懂得收斂自身的長處,以免讓長處轉化成為了短處。猶如山上出現了黃金,從而導致整座山體被掏空;而人一旦不懂得收斂自身的長處,就會導致在所處環境中遭受各種挫折。弱水長流可爛石,好鼓也怕萬年捶。沒有人經受得起輪番的是非攻擊,所以,很多原本的長處恰恰會變成了自己的痛處。如果不懂收斂心性,人的長處會轉化為短處。
  • 有用的心理定律(二十三):木桶定律
    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只有解決好短木板的問題,才能制止低效率現象的出現。成功啟示:一個人如果站錯了位置——用他的短處而不是長處來謀生的話,那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會在永遠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淪。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看別人的短處
    文/芨芨草中國有句古話,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思是人各有長處和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不過,話雖然是這樣說,但是有些人卻只會看到別人的短處,而忽略其長處。究其原因,是只看到別人短處的人,目光短淺,心胸狹窄。
  • 不要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如果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無謂的比較會讓你產生自卑的心理。將自己短處和他人的長處作不公平的對比。將自己某一項短處面不斷的擴大,並產生一種心理陰影。小明去看一位心理醫生,希望獲得心理醫生的幫助。
  • 你的長處和短處是什麼?
    這就需要人們充分認清自己的長處,認清自己的長處應該發揮到哪裡,只有這樣,才能駕輕就熟,一往無前。一般來說,任何人都會在某些方面存在優勢,很擅長,而在其他方面則表現平平,甚至一竅不通。如果撇開了最擅長的工作不幹,便等於拋棄了你擁有的最重要的競爭優勢。在別的工作上,即使你能努力克服弱點,至多也不過使你得到一個業餘專家的美稱。
  • 孩子偏執、不聽管教,家長與其打罵,不如運用「阿倫森效應」育兒
    對於這種情況,許多家長都遇到過,但是一部分報導的父母在遇到孩子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選擇運用打罵的方式。雖然這種教育方式成效快,但是有效期確實很短的。與其動手,不如了解孩子真正不願意聽父母話的原因。運用錯誤的教育方式去對孩子進行打罵的話,那麼孩子只會屈服於父母的淫威之下,並不是真正的聽話,而是對父母感到懼怕。所以在這個時候不如運用阿倫森效應,讓孩子改掉偏執的毛病。
  • 《瓦拉赫效應》:它與木桶原理的短板效應自相矛盾嗎?學點心理學
    其實就如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所說:人生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個性長處,經營長處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則,必將使自己的人生貶值。木桶理論可說到這裡我們又不得不提一下《木桶理論》,就是講一個木桶可以成多少水,不取決於木桶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 揚長與補短(木桶原理新說)
    它作為一個形象化的比喻,講的是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條最短的那塊木板。當下,又出現了一種「新木桶定律」,說是如果把木桶斜置,木桶裝水的多少就取決於最長的一塊板子的長度。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補短」,後者偏重於「揚長」。
  • 做人不僅要了解自己的短處,更要看到別人的長處
    這時,小柳樹心裡想:「這下,小棗樹該說我了。」可是過了一天又一天,小棗樹還是沒說什麼,小柳樹有點忍不住了,它就問小棗樹:「你怎麼不說我啊?」小棗樹說:「說你什麼呀?」小柳樹低下頭說:「說我不結棗子唄。」而小棗樹卻溫和地說:「你雖然不會結棗子,可你比我長得快,落葉比我晚,人們可以在樹下乘涼,多好呀。」
  • 笪志剛:客觀看日本的「長處」和「短處」
    國人對日本忽高忽低,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的評判,既有中日關係起伏變化的映射,也有日本作為中國重要鄰國時刻牽動國人神經的投射,更多反映的則是,我們有時難以較為客觀乃至理性地去認知日本的「長處」與「短處」。作為曾經的亞洲經濟領袖,日本不僅創造了東亞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唯一的發達經濟體,還開創了亞洲科技與技術反超歐美的諸多先例。
  • 我們還要被「木桶理論」坑多久
    這位加拿大留學生,就是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的勞倫斯彼得,而當初他向通用汽車提出「加長最短的板」的建議,就是後來他最具代表性的管理學說之一的「木桶理論」。「木桶理論」也稱為木桶效應或短板理論,英文名稱為Buckets effect或者 Cannikin Law。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短板效應:孩子學會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長大之後聽到這些話語的次數可能變少了些,而小時候懂事乖巧或比自己更加優秀的孩子在成長後並不一定會超越自己,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缺點,在生活中往往是這些短處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有一個關於這種現象的理論,叫做「短板效應」。
  • 腦科學揭示:改正孩子短處最好的方法,是放大他的長處
    ,父母只要懂得欣賞孩子的長處,尊重他的興趣,讓他從他的長處去發展,這個孩子就可以健康成長。改正孩子短處最好的方法,是放大他的長處。人有了長處,頭就抬起來了,有了自信,學習也就容易了。我們可以通過很多實驗看到,你對孩子的態度,會決定你孩子大腦的結構,以及他學習的態度。
  • 及時發現孩子們長處和短處是非常重要的、便於提前安排好人生規劃
    我的孩子也是今年中考的、成績也不算好、可以說偏課很嚴重。我沒有讓我的孩子在學齡前接觸任何學習、因為我覺得人生苦短、就短短幾十年、再看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讀書那天開始就會永遠失去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態了、其實在我孩子這個時代、像我孩子這樣的也已經是很少了、大多也都是在上各種培訓課、興趣班等等。
  • 新木桶效應——能裝多少水,取決於你的長板
    木桶效應,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的短板,短板有多高,能裝的水就有多少。記得我在高中以前成績一直很好,可不知是不是高中時期學習知識的思維方式與以往差異過大,導致數理化都特別的差,尤其是數學,因為不甘心,所以三年來一有時間就死摳數學,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浪費了,錯誤的學習方法可能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也解不出幾道題。
  • 閒讀《論語》:長處、短處,善於學習,智慧如此,成長也如此
    大多數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別人的短處,去否定人,否定事,拿自己的長處,去和別人的短處比較,凸顯自己心理。還有就是,看到別人做得好的地方,也不願意去認可,習慣於雞蛋裡面挑骨頭的,不把別人打壓下去,誓不罷休,那還有向別人學習的念頭。見到別人做得不好的地方,自己馬上勁頭就上來了,不說個一二三四五六七,可是顯不出自己的先見之明,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