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效應,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的短板,短板有多高,能裝的水就有多少。記得我在高中以前成績一直很好,可不知是不是高中時期學習知識的思維方式與以往差異過大,導致數理化都特別的差,尤其是數學,因為不甘心,所以三年來一有時間就死摳數學,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浪費了,錯誤的學習方法可能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也解不出幾道題。結果可想而知,高考時數學剛及格,平時擅長的語文和文綜也答得馬馬虎虎。這個規律在我看來有些片面。
木桶效應
你是否發覺生活中的不如意並不全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也許你也曾立志做一個自律的人,每天早起、打卡、讀書、學習、努力工作,可付諸行動的量變並沒有引起質變,自己的精神也被消磨殆盡,於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
當一個人脫離了對自己的了解、對事情的判斷、對未來的信心、對目標的渴望,精神是永遠不會有的——《請停止無效努力》
研究表明,人想要獲得更高的回報,最優的選擇有兩個:一是提升能力,二是發覺自己的天賦。那麼新木桶效應呢?還是那個木桶,之前是正著放,現在我們傾斜著放,就可以最大化利用長板,也就可以說木桶能放多少水取決於長板。我們就來說一說天賦吧。
新木桶效應
天賦幾乎不可改變,它可以讓一個人在起點相同的情況下,比一般人更快速的成長,正確運用自己的天賦時,會讓人信心倍增、異常興奮、專注滿足、事半功倍。
那我們怎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天賦呢?
1、 屏蔽掉外界的幹擾,記錄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當你面對工作、生活中的某個瞬間,產生的都是怎樣的情緒,哪些事帶給你成就感?哪些事打亂了你的計劃,讓你感到不開心?可以結合思維導圖或自動書寫等工具不間斷的完成,結合這些我們感受深刻的瞬間,不斷的去嘗試新事物,找到跟天賦相關的瞬間,發現自己擅長的領域。
2、 你認為你能教給別人什麼?別人經常向你請教什麼?自我探索,認識、了解自己。
3、 自己是很難辨別出自己的天賦的,他人會為你提供幫助。多接觸新鮮的人或事,問問別人:我有什麼與別人不同的特質?你覺得我擅長的是什麼?也許你會聽到不一樣的答案。
發現天賦
天賦不是能力,也不是努力就可以得到,它是一種潛能,離我們很近,需要我們發現並去運用,每個人都有天賦,通過刻意的練習,這種潛能會轉化成一種個人能力。
班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開國三傑之一,是著名的政治家、物理學家、作家、發明家。他在自傳中記錄了自己練習寫作的故事。他喜歡辯論,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偶然間發現了一本《旁觀者》的雜誌,在閱讀的時候,他拿出紙張簡要記錄文章的重點,過一段時間後就可以不翻閱原文,只根據自己的記錄就可以複述文章,為了積累詞彙,他又將詩改編成散文,將散文改編成詩歌。他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後,反覆的刻意練習,快速的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
花時間去最大化我們的天賦,是應用天賦最高效的策略。工作、生活不同於學生時代,我們不需要去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只要發掘自己的天賦,揚長避短,優化我們的生活就足夠了,想讓水裝的多,讓長板更長就可以,你覺得呢?
歡迎留言交流,關注極度學習,一起進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