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短板效應:孩子學會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2020-12-17 媽媽太不講理

孔子在《論語.述而》曾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的大意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孩子,他都有自己的長處,有自身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但同樣也有需要改正的地方,畢竟人無完人。小的時候,我們總會聽到父母拿別人家孩子和自己比較,這家的孩子又考了一百分:那家的孩子常常助人為樂,並且幫家人做了很多家務等等……童年中這些話語可能常常縈繞在耳邊。

長大之後聽到這些話語的次數可能變少了些,而小時候懂事乖巧或比自己更加優秀的孩子在成長後並不一定會超越自己,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缺點,在生活中往往是這些短處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有一個關於這種現象的理論,叫做「短板效應」。

孩童時期總能聽媽媽感嘆,說鄰家小哥哥是一個多麼多麼乖巧的孩子,學習又好,也非常懂事,每每提起都是大家學習的好榜樣。可是大學期間出現了令人驚訝的事情。因為他和同學們關係不是很親密,基本上不與他人一起合作,更願意獨自完成任務,導致他的團隊協作的能力較低。

他的學習成績優異,思維方式獨特,對於事物總是有著獨到、深刻的見解,平時的競賽活動表現突出,在學校中是大家仰慕的對象。

他也經常用自己能力幫助同學們解決學習過上的問題,像個小小的燈塔,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

在周圍人眼中他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他很優秀但不足之處也很明顯,「樂於助人卻不願意與人合作」,過分獨立的他,讓人無法親密,無法靠近。

當一個人不願意和他人合作的話,其中有兩方面基礎原因,一方面是對自身的能力認可,覺得參與別人,只是在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品質:第二個則是社交能力不足,始終像一個老師,而不是朋友、夥伴的存在。

在我們身邊或多或少的出現必須合作才能完成的事,需要我們高度匹配對方合作。好比學校的社團活動,一場校外競賽,這些情況比比皆是。

而他常常會有和大家意見不和,在合作的過程中也不太接受他人的見解,每一次的合作都總是磕磕絆絆。這樣優秀的學霸也在團結協作上也有出了問題。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你的生活」,我們需要改變自己,需要不斷接受新事物,了解新世界。「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不要拒絕每一次學習的機會,珍惜且努力的改變,學習他人的優點。不然這些短處會影響一個人成長,「木板效應」,為人父母又了解多少呢?

楊振寧先生在美國留學時開始研究實驗物理,可是動手能力不強的他並沒有取得任何成績,不僅如此還被同學笑話「楊振寧身邊總有爆炸聲」。

在老師和同學的建議下,楊振寧開始從事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這個領域楊振寧先生簡直是到了自己的世界,非常自得的就得了優異的成就,一舉拿下了諾貝爾獎

大家看,楊振寧先生有因為動手能力不強而感到自卑,從此一蹶不振嗎?當他面對不優秀的自己時,他沒有逃避,而是直面迎上;他很快找到了方向,找到了自己。快速進入軌道,開啟了對未來的探索與追求。他成為了理論方向的佼佼者,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長處,正面應對自己的不足,儘可能地將自己優秀之處、最擅長的地方,做到了沒有幾個人可以在挑戰的高度,這是他面對自己不足所做的應對方法--取長補短

我們身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將你的教育方式生活化,孩子也能更快速地成長。

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如何勇敢地面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足,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積極地面對,這就是在取長補短得的同時獲得的新能量,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個孩子都有勇氣來面對面,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勇敢下去。這正是需要我們父母來幫助孩子的地方,培養他的勇敢,培養他的感覺和愛心,讓他在每一次都得到正確的引導,等慢慢成熟後,將培養他獨立面的自己問題,讓他明白這是我們不斷從挫折中爬起來的目的和動力。鼓勵孩子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禮記,學記》中也闡述過關於如何面對短板的觀點,《禮記,學記》中認為人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個方面,在教導他人的過程中能知道自己哪個方面需要改善,反過來對自己的短處嚴格要求。

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學習,不斷犯錯,不斷改進,不斷成長。吸取別人的優點,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在這樣的反覆學習反覆改進中,不斷優化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向更優秀的自己。生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當你發現生活的美妙時,你講巧妙運用,它真實、它有情有愛

「水桶理論/短板效應」又是什麼呢?

「短板效應」是一位美國的管理學家--彼得提出。指的是一隻水桶想要盛滿水,必須由每一塊都一樣的平整無」破損的"木板組成,如果其中有一塊不整齊或者下邊有破洞的,這隻桶就沒辦法盛滿。它的魅力就在於最短的木板在哪裡,水就盛在哪裡。決定盛水的多少是那隻短的木板,不只是長的木板。

也就是說每一個團隊、組織,都將會面臨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每一個組織下的各個部門往往優劣不一,而劣勢的那一個部分往往也是決定整個團隊的能力水平。

放任在我們自己身上,就意味著我們個人能力的高低將體現在各自的短板上,每一處的短板決定了我們的下限,而上限在哪裡,也是以此為基礎的。

短板效應裡,短處決定了自己的下限,自己要學會「取長補短」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取長補短」能力呢?

第一,讓孩子接受自己的短處,不要太多挑剔孩子的不足之處。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缺點,讓學會接受「我在這一方面確實不如他」,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改錯、自我提升。

第二,教導孩子多向他人學習,與他人交流。每個人都在某一方面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多與他人交流,多汲取他人的長處,能讓孩子受益匪淺。

家長們要對孩子多加引導,讓孩子明白,有短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孩子們學會了取長補短,一定能越來越優秀。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記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語文組「一課三人行」活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特色。為了對老師的不同風格進行融合,建構出不同意義的教學設計,呈現出不同教學風格的課堂,賦予靜態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具特色的創造性課堂教學模式,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語文組於2020年12月舉行了「一課三人行」團隊展示活動,本次活動按「授課——說課——評課」流程進行,授課內容為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對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如何為本單元的習作服務進行研討。
  • 每天學點國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文】孔子說: 與幾個人在一起行路,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擇別人的優點學習借鑑,對別人存在的缺點自己要能對服改正。三人:兒人,數人,不確指三人,但也不排除三人。行:行路,北處也有從事案事的意思。【見解】所謂老師,乃是先知事理而能傳授於他人者 。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再好學,再善學,都不可能窮盡一切事理。
  • 請收起你的傲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我讀《論語》15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三人同行,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優點而學習,看見短處而自省並加以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儘管這是列入了教材的論語名篇,但是其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意思幾乎一樣。
  •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人成眾,所以就說三人必有我師,但就有一個疑問,三人中,如果人都是善的,好的,那成為老師善可,但如果人是惡的,壞的,那能成為老師麼?善的標準是什麼呢,凡是利益別人的為善,凡是為私利,為利己者為不善。所以在三人行當中,看效法的對象,擇善從之,就是讓自己的習性朝向明德,不朝向昏德。不善改之,就是不跟從之意,不學之意,不把自己的習性帶偏,不隨著不善而走,不朝向昏德,所以效法的對象是很明確的。無常師是因為善知識難遇,所以效法的對象不容易找到。
  • 《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話何解?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可以向每個人去學習,所有人都可以教會我們一些東西。這句話就是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當然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也需要大家牢記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考研專訪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軟體工程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馮小剛導演曾說:「記憶就好像是一塊被蟲子啄了許多洞的木頭,這塊木頭上刻滿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歲月,也有鯉魚跳龍門;有對生活的坦白,更有對朋友的懷念朱倩倩學姐在備戰考研時有三位舍友相伴,原先宿舍是四位舍友,其中一位去實習,只剩兩位與她備戰考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由於學校為考研的學生提供了較好的複習環境,因此三人結伴去考研自習室複習;暑假到下學期朱倩倩學姐與其餘兩位舍友在宿舍學習(宿舍只剩她們三位,學習氛圍濃厚),三個人吃飯學習都是一起的,不怎麼出門,有時在吃完午飯出去散散步,緩解情緒。
  • 你們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故事嗎?
    孔子敬佩眼前這位童子,於是下車向他行了禮。孔子對弟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人,不論位階有多高,學問有多大,都要時刻保持謙虛,不要因為他人年齡幼小而心存輕視。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作為聖人的孔子是如此謙遜,普通人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拒絕過於自滿,高高在上?懂得一點東西就以為很了不起!
  • 解讀千古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 原文如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話文如下:孔子說:「他人的言行舉止,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就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值得我學習,這裡的三人泛指多人為虛數。也指虛心學習,好學上進的個人,在任何時刻,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為己所用,補充自己的個人修為。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小小宋總是不虛心學習,學了點東西就以為自己很厲害了,其實他人身上的優點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 淺談《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學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三人行三人是什麼?這是我們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要學習的。所以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在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我們所接觸到的,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都是這兩面。
  • 以前一直都理解錯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應該這麼理解
    我是花禪酒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裡的「師」並不單是指狹義上的師傅,而是指廣義上可以學習的對象。說到孔子就不得不說一下另一個重要人物老子,因為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深受老子影響才得出來的。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其實應該改一改!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極為著名,成為歷代有志之士、好學之士的座右銘。這句話的意思:孔子是說,我們做學問,不要光是在死的書本上下功夫,還要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別人對的我們要學習,不對的我們要反省。
  • 中英對照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今日選句 《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句出自以下哪本著作 9.10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2020年9月10日,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在今天也有不少的人是抽到了歷史課本知識的問題
  • 「三人行必有我師」隨感
    文化雜談  □ 宋忠秋  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最近,我反覆思考儒家文化中的一句經典:「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婦孺皆知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如何用數學來證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一個不同的職業背後,都有一整套解決問題的工具箱,這些工具箱裡面是各種技能,或者思維方式。當我們長期在一個職業裡面浸淫的時候,某些常用工具就會被固化,甚至局限我們的創新能力。當你遇見一個陌生人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從他身上學習到新的工具技能呢?也就是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何證明呢?佩奇還真的用數學證明了這句話。他首先假設人類面對複雜社會所有的技能有52個(一副撲克牌,當然遠遠不止)。然後兩個學生一個人會20個工具,一個人會15個。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杭州日報
    本報訊(下城報導組 鄭斌 記者 趙海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近日,下城區在區委九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拜師學藝」計劃——服務業發展學上海黃浦區,城市建設學杭州江幹區,職能轉變學廣州荔灣區,社會管理學深圳福田區,重點學習借鑑他們的發展理念、思路、舉措和經驗,力求少走彎路、後來居上,努力推動下城區實現率先發展。
  • 「三人行必有我師」只勸人好學?還有孔子「避免偏執」的修身智慧
    文|顏小二述哲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屬於孔子膾炙人口的一句名言,這句話說簡單也簡單,但深挖這句話背後的「用意」,我們收穫的東西可能「不簡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比較淺顯的含義,也屬於當前比較常用的含義,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那便是「常保謙虛,向身邊人學習。」而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可深可淺。
  • 結構化:「三人行必有我師」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
    三、解答思路及參考答案1.提出問題:首先說明孔子這句名言重在強調要虛心向他人學習長處,完善自己,然後簡要說出自己贊成這一觀點,且願意身體力行去實踐。「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結構化】「三人行必有我師」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
    三、解答思路及參考答案1.提出問題:首先說明孔子這句名言重在強調要虛心向他人學習長處,完善自己,然後簡要說出自己贊成這一觀點,且願意身體力行去實踐。「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出自於《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