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述而》曾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的大意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孩子,他都有自己的長處,有自身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但同樣也有需要改正的地方,畢竟人無完人。小的時候,我們總會聽到父母拿別人家孩子和自己比較,這家的孩子又考了一百分:那家的孩子常常助人為樂,並且幫家人做了很多家務等等……童年中這些話語可能常常縈繞在耳邊。
長大之後聽到這些話語的次數可能變少了些,而小時候懂事乖巧或比自己更加優秀的孩子在成長後並不一定會超越自己,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缺點,在生活中往往是這些短處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有一個關於這種現象的理論,叫做「短板效應」。
孩童時期總能聽媽媽感嘆,說鄰家小哥哥是一個多麼多麼乖巧的孩子,學習又好,也非常懂事,每每提起都是大家學習的好榜樣。可是大學期間出現了令人驚訝的事情。因為他和同學們關係不是很親密,基本上不與他人一起合作,更願意獨自完成任務,導致他的團隊協作的能力較低。
他的學習成績優異,思維方式獨特,對於事物總是有著獨到、深刻的見解,平時的競賽活動表現突出,在學校中是大家仰慕的對象。
他也經常用自己能力幫助同學們解決學習過上的問題,像個小小的燈塔,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
在周圍人眼中他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他很優秀但不足之處也很明顯,「樂於助人卻不願意與人合作」,過分獨立的他,讓人無法親密,無法靠近。
當一個人不願意和他人合作的話,其中有兩方面基礎原因,一方面是對自身的能力認可,覺得參與別人,只是在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品質:第二個則是社交能力不足,始終像一個老師,而不是朋友、夥伴的存在。
在我們身邊或多或少的出現必須合作才能完成的事,需要我們高度匹配對方合作。好比學校的社團活動,一場校外競賽,這些情況比比皆是。
而他常常會有和大家意見不和,在合作的過程中也不太接受他人的見解,每一次的合作都總是磕磕絆絆。這樣優秀的學霸也在團結協作上也有出了問題。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你的生活」,我們需要改變自己,需要不斷接受新事物,了解新世界。「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不要拒絕每一次學習的機會,珍惜且努力的改變,學習他人的優點。不然這些短處會影響一個人成長,「木板效應」,為人父母又了解多少呢?
楊振寧先生在美國留學時開始研究實驗物理,可是動手能力不強的他並沒有取得任何成績,不僅如此還被同學笑話「楊振寧身邊總有爆炸聲」。
在老師和同學的建議下,楊振寧開始從事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這個領域楊振寧先生簡直是到了自己的世界,非常自得的就得了優異的成就,一舉拿下了諾貝爾獎
大家看,楊振寧先生有因為動手能力不強而感到自卑,從此一蹶不振嗎?當他面對不優秀的自己時,他沒有逃避,而是直面迎上;他很快找到了方向,找到了自己。快速進入軌道,開啟了對未來的探索與追求。他成為了理論方向的佼佼者,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長處,正面應對自己的不足,儘可能地將自己優秀之處、最擅長的地方,做到了沒有幾個人可以在挑戰的高度,這是他面對自己不足所做的應對方法--取長補短
我們身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將你的教育方式生活化,孩子也能更快速地成長。
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如何勇敢地面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足,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積極地面對,這就是在取長補短得的同時獲得的新能量,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個孩子都有勇氣來面對面,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勇敢下去。這正是需要我們父母來幫助孩子的地方,培養他的勇敢,培養他的感覺和愛心,讓他在每一次都得到正確的引導,等慢慢成熟後,將培養他獨立面的自己問題,讓他明白這是我們不斷從挫折中爬起來的目的和動力。鼓勵孩子不斷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禮記,學記》中也闡述過關於如何面對短板的觀點,《禮記,學記》中認為人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個方面,在教導他人的過程中能知道自己哪個方面需要改善,反過來對自己的短處嚴格要求。
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學習,不斷犯錯,不斷改進,不斷成長。吸取別人的優點,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在這樣的反覆學習反覆改進中,不斷優化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向更優秀的自己。生活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當你發現生活的美妙時,你講巧妙運用,它真實、它有情有愛
「水桶理論/短板效應」又是什麼呢?
「短板效應」是一位美國的管理學家--彼得提出。指的是一隻水桶想要盛滿水,必須由每一塊都一樣的平整無」破損的"木板組成,如果其中有一塊不整齊或者下邊有破洞的,這隻桶就沒辦法盛滿。它的魅力就在於最短的木板在哪裡,水就盛在哪裡。決定盛水的多少是那隻短的木板,不只是長的木板。
也就是說每一個團隊、組織,都將會面臨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每一個組織下的各個部門往往優劣不一,而劣勢的那一個部分往往也是決定整個團隊的能力水平。
放任在我們自己身上,就意味著我們個人能力的高低將體現在各自的短板上,每一處的短板決定了我們的下限,而上限在哪裡,也是以此為基礎的。
短板效應裡,短處決定了自己的下限,自己要學會「取長補短」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取長補短」能力呢?
第一,讓孩子接受自己的短處,不要太多挑剔孩子的不足之處。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缺點,讓學會接受「我在這一方面確實不如他」,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改錯、自我提升。
第二,教導孩子多向他人學習,與他人交流。每個人都在某一方面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多與他人交流,多汲取他人的長處,能讓孩子受益匪淺。
家長們要對孩子多加引導,讓孩子明白,有短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孩子們學會了取長補短,一定能越來越優秀。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