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侵權責任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明年起違約責任也可以!

2021-01-10 雲志談談法

長久以來,精神損害賠償都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

一方面,法律對於精神損害賠償的存在有著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專門出臺了《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另一方面,對於精神損害賠償卻沒有一個具體的計算標準,賠不賠、怎麼賠、賠多少都沒有具體的標準,造成的結果就是人民法院怎麼判都可以,但怎麼判都難以服眾。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大家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那就是精神損害賠償只能由侵權責任中的受害人才能提出請求,違約責任的守約方則不能提出。於是就形成了在當事人提違約責任更有利的情況下,為了獲得精神損害賠償卻只能請求侵權責任的狀況。

《民法典》開創了違約責任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先河

也許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標準和認定方式在短期內仍舊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但關於違約責任能否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則已經明確了。

根據《民法典》人格權編第九百九十六條之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違約責任下,受損害方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不僅開創了我國法律界的先河,甚至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創舉。因為在國際上大多數的國家的民法中,違約責任都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而只有侵權責任才能請求。

從明年《民法典》實施開始,當事人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並要求對方支付精神損害賠償,不會再是「無理取鬧」,而是有法可依。遭受精神損害的一方,再也不必只能要求違約方承擔侵權責任,可以「光明正大」地請求違約責任。

為什麼精神損害賠償難以被定性為違約責任?

精神損害主要是對受損害人的生命、健康、身體、名譽、榮譽、尊嚴、自由或其他具有精神寄託的物品造成的損害,而既然是損害,那麼一定有侵害的行為,而這一侵害行為很容易被歸於侵權行為。

違約責任的前提是當事人在事先有約定,責任的範圍亦在約定之內。由於精神損害賠償的特殊性,很難要求當事人在事先對其有比較完備的約定,而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就只能尋求法定。但法律並不能干涉當事人的契約自由,如果法律強制性要求違約方承擔約定外的賠償責任,則會增加當事人違約後果的不確定性,這不僅會影響當事人的締約積極性,也會損害當事人的契約自由。

因此在國際法學界,以及我國以往的法律規定中,只把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放在侵權責任之下,受損害方想請求這一賠償的,只能以侵權責任作為訴求。

《民法典》的這一改變能產生什麼意義?

雖然從理論上看,違約責任和精神損害賠償並不搭配,但將二者絕對地分離也並不是一個好主意,這會造成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沒有辦法得到很好地處理。

比如在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沒有過錯的情況下,並不能將該違約行為認定為侵權行為,也就無法構成侵權責任。而精神損害賠償以侵權責任的成立為基礎,不構成侵權責任,也就無法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再比如由於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的不確定性,即使違約行為構成了侵權責任,也可能會發生最終的賠償數額少於違約責任數額的情況,這顯然無法對受損害方的精神損害進行很好的保護。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如果受損害人只能以侵權責任請求違約方承擔精神損害賠償的話,會使請求權的結果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這對於已經受到精神損害的受損害人而言,無疑於二次傷害。

這顯然是與《民法典》充分保護人格權的宗旨所不相符的。而允許受損害人在請求違約責任之後,仍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則能很好地解決受損害人二次傷害的問題。

因為違約責任是確定的,在一個確定的責任之上再次增加對受損害人的賠償,這對保護受損害人的人格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任何看似合理的規定都會是一把「雙刃劍」

增加對受損害人的保護,也就增加了相對方的責任,如何平衡這之間的利益,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如今雖然《民法典》對違約責任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進行了明確,但卻並沒有具體的實施標準和操作細則,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規避風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既然當事人可以事先對違約責任進行約定,那麼自然也可以事先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條件和標準進行約定。這樣一方面可以明確鎖定當事人在違約責任中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使《民法典》的條款具備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標準作出事先的預判和限制,防止出現賠償標準過高的問題。

雙刃劍即面向對方,也面向了自己。既然如此,那麼雙方都應當把劍握在自己的手中。

相關焦點

  • 從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區別談賠償請求權的選擇
    儘管如此,在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競合的時候,究竟選擇侵權賠償請求權,還是選擇違約賠償請求權,這對受害人的利益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應該掌握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區別,以便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賠償請求權。  一看訴訟管轄。
  • 精神損害賠償可與違約責任同時主張?
    精神損害賠償可與違約責任同時主張?現行法規定,一方當事人違約造成對方嚴重精神損害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如果要請求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只能主張侵權責任。但民法典改變了這個規定,違約行為損害他人人格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害人請求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因此,如果你去影樓拍攝的私人藝術照片,被攝影人故意發布到網上,造成你的精神被嚴重損害,你可以向影樓主張違約責任,同時要求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
  • 《民法典》第996條:主張違約責任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民法典》第996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民法典》規定了加害給付情況下,受損害方可以根據《民法典》第186條規定有權選擇請求加害方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 《侵權責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與共同侵權的具體法律規定
    今天是侵權責任法第二期,今天的主要內容是《侵權責任法》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以及共同侵權具體法律規定。(一)精神損害賠償性質精神損害賠償又稱為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是非財產上的損害,在性質上屬於懲罰型賠償,必須存在精神痛苦才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權。
  • 論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違約的損害賠償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一般情況下不包括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且法律往往採取「可預見性」標準來限定賠償的範圍。而對於侵權責任來說,損害賠償的責任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其賠償範圍不僅包括直接損失,還應包括間接損失。
  • 試析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
    也就是說不管合同當事人是否具有故意或過失,只要存在債務人不履行合同或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的事實,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必須承擔違約責任。而侵權責任則一般規定為過錯責任原則為基礎嚴格責任為補充。在我國的侵權之訴中,只有受害人具有重大過失時,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才可以減輕;而在合同之訴中,只要受害人有輕微的過失,違約方就可以減輕賠償責任。  第二、舉證責任不同。
  •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分標準
    「內容摘要」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是自羅馬法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兩類不同性質的民事責任。違約責任的承擔者違反了約定義務,侵權責任的承擔者違反了法定義務;違約行為所侵害的是相對權,侵權行為所侵害的是絕對權;前者當事人事先存在合同關係;後者當事人之間的損害賠償關係自侵權行為實施時發生;違約損害賠償僅限於財產損失,侵權損害賠償可包括精神賠償。
  • 民法典中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新規探析
    來源:人民法院報在民法典頒布之前,根據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侵權之訴中主張精神損害賠償,但並未明確是否可以主張違約精神損害賠償。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將違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限定於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形下,非違約方才能在違約責任中主張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違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不應限定於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對於違約行為造成的合同精神利益的損失,受損方也可以通過違約之訴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 從一起客運合同糾紛案談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
    侵權民事責任與違約民事責任競合是比較常見一種競合形式,即一個侵權行為,既產生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又產生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  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是兩類基本的民事責任,兩者共同之處顯而易見,都是民事責任的一種承擔方式,都具有明確的補償性,同時具有一定的制裁性,在主要構成要件上二者也基本相同。
  • 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制度構建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精神損害司法解釋》)明確了侵權之訴所致的精神損害賠償,違約所致精神損害賠償則沒有形成定論,存在爭議。精神損害賠償的獨立性和客觀性,決定了精神損害賠償在侵權責任存在,違約責任也存在。法官不能忽視社會的客觀需求,應積極鼓勵進行司法探索,逐步探索構建建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制度體系。
  •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及其法律適用
    在侵權之訴中,只有在受害人具有重大過失時,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才可以減輕。而在合同之訴中,只要受害人具有輕微過失時,違約方即能減輕其賠償責任。  2、責任基礎。民事責任的責任基礎源於法定或約定。違約責任的責任基礎是由合同當事人以其意志和利益確定的,行為人違反的是約定義務,沒有約定才適用法定提示的條款。
  •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訴訟限制
    在違約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競合情況下,當事人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關於「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選擇侵權損害賠償案由訴至法院,將取得較違約之訴更有利的判決結果,已經成為訴訟常態。
  • 以案說法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之競合一
    二、裁判要旨 法院認為:原告陸紅因乘坐被告美聯航的班機受傷致殘,而向美聯航索賠,索賠請求中包括精神損害賠償。乘坐班機發生糾紛,通常是旅客運輸合同糾紛,解決的是違約責任。但因乘坐班機受傷致殘,違約行為同時侵犯了人身權利,就可能使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
  • 【普法課堂】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分標準
    違約責任的承擔者違反了約定義務,侵權責任的承擔者違反了法定義務;違約行為所侵害的是相對權,侵權行為所侵害的是絕對權;前者當事人事先存在合同關係;後者當事人之間的損害賠償關係自侵權行為實施時發生;違約損害賠償僅限於財產損失,侵權損害賠償可包括精神賠償。
  • 淺談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時的訴訟請求權選擇——以火災事故貨...
    (四)律師評析本案中作為產權人和管理人的森遠公司因火災同時符合租賃合同違約及火災侵權的法律責任承擔構成要件,存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形。所謂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指合同主體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實施的某一行為同時符合違約及侵權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但受損害方僅能擇一請求賠償的現象。
  • 民法典:乘客追究客運承運人違約責任,也可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
    民法典施行以前,乘客乘坐客運車輛受到人身損害,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之規定,乘客可以選擇追究道路承運人合同的違約責任,也可以選擇追究道路承運人的侵權責任。
  •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之管轄權確定
    受害人僅因財產損失提出賠償請求,那麼視違約責任賠償額和侵權責任賠償額的數量關係,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是前者大於後者,受害人應當選擇違約責任之訴,一般不以侵權責任要求賠償;二是前者等於後者,即說明請求權人無論依何種理由索賠,其最終結果相同,請求權人可任擇其一,取其便利者為先;三是前者小於後者,則請求權人應以侵權之訴為首選。
  • 【全民學法】民法典中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新規探析
    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將違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限定於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形下,非違約方才能在違約責任中主張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違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不應限定於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對於違約行為造成的合同精神利益的損失,受損方也可以通過違約之訴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 從一起案件看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管轄權的確定
    法國法認為,合同當事人不得將對方的違約行為視為侵權行為,只有在沒有合同關係存在時才產生侵權責任,因此兩類責任是不相容的,不存在競合問題。有無合同關係是判斷侵權責任與違約的分水嶺。第二種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允許競合和選擇請求權制度。德國法認為,合同法於侵權法不僅適用於典型的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而且共同適用於雙重違法行為。受害人基於雙重違法行為而產生兩個請求權,受害人可以提起合同之訴,也可以提起侵權之訴。
  • 侵權責任法明確精神損害賠償 確立「同命同價」
    侵權責任法明確精神損害賠償 確立「同命同價」 ,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這是我國法律中第一次明確精神損害賠償。  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是侵權責任法的一個亮點。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說,我國之前的法律當中規定了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但是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如何計算,包含的內容是什麼,法律當中並沒有具體的規定。而侵權責任法第一次明確了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包含精神損害賠償金的金額、計算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