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令人質疑的朋友圈,一位寶媽在朋友圈發表了這樣一段文字:滿滿犯錯第一次挨打,睡覺前媽媽坐起來輔導員,爸爸首先向滿滿道歉,承認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並且以後不在用打的教育方式。而滿滿聽到後默默的跑出去,拿了一張紙寫下這樣一段拼音:babaduibuqi。
爸爸媽媽看到後,也陷入了反思之中,爸爸淚流滿面也深陷內疚當中,發到朋友圈有人也評價到:爸爸好狠心,滿滿也好懂事,是個乖娃娃。不過看到圖片孩子傷痕確實有些嚴重了,是一根小鐵棍打的,在孩子身上留下了很深的傷痕。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用到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們也打過我們,因為這種方式是高效的,記得在一個男孩在坐高鐵的時候,用腳踩玩前面的擋板,媽媽看到之後立刻向孩子的腳打了兩下,孩子立刻就收了收小腳不在踢了,確實在一些情況下打讓孩子有了肉體記憶,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但是打罵的方式肯定是不建議的,有的家長打孩子把孩子打進醫院,罵孩子讓孩子自卑影響與他人的相處,帶給孩子都是身心上的傷害。
在加拿大的社會學大會上,研究小組表明:孩子挨打或者接受體罰的次數越多,他們在測驗中的得分就越低。為什麼挨打和學習成績會有關聯呢?是因為孩子經常挨打與很少被父母打的孩子,認知能力會有所下降,並不是孩子因此喪失了認知能力,而是經常挨打將影響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而落後於其他的孩子。
所以專家小組更建議家長們花更多的時間與孩子講道理,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語言交流能夠增加孩子的認知能力,這無疑對孩子是好的。
在2007年的一項統計資料表明,85%的青少年承認曾被父母打過耳光或者屁股,雖然很多家長都是打著「為你好」的藉口.。
1. 傳統教育觀念和體罰代際現象
相信一些家長還信奉著:「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所以使用暴力或者冷暴力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買單,甚至還有的家長還覺得「打屁股可以幫助孩子學好」這樣的話很有道理,其實這句話並沒有科學依據。而且一些家長在是孩子的時候被父母打過,這種體罰代際現象就是認為孩子犯錯打孩子是合理的,雖然現在很多家長也對孩子非常疼愛,但是被孩子的錯誤氣的火冒三丈時,也難免控制不住自己,巴掌朝向了孩子。
2. 孩子犯錯有成本,需要意料之外的付出時而打孩子
在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一文中提到,家長面對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使用打罵、體罰、心理攻擊等不理性的方式是符合前景預期的,也就是說孩子犯錯是有成本的,而這種成本通常是突然而來的,家長面對風險時表現的行為不能用理性行為來描述。
孩子的犯錯有成本,可能很多人都會有疑問,都有哪些成本呢?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經濟成本、時間成本、面子成本
雖然孩子犯錯有成本,很多家長在面對風險的時候行為是不理性的,打罵或者體罰也在預期之內,但是這些不代表我們就可以打孩子了,因為打罵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我們都可想而知,但是打罵與體罰孩子是否應該被禁止呢?打罵與體罰是否有其必要性和積極意義呢?
畢淑敏曾在《孩子,我為什麼打你》一文中提到:
「你像一匹頑皮的小獸,放任無羈地奔向你嚮往中的草原,而我則要你接受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為了讓你記住並終生遵守它們,在所有的苦口婆 心都宣告失敗,在所有的誇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以奏效之後,我被迫拿出最後一件武器——這就是毆打。」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這個世界給了為人父母者一項特殊的赦免——打是愛,世人將這一份特權賦予母親,當我行使它的時候臂系千鈞。」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不良的行為時,「打」也是一種教育方式,畢淑敏說出所有家長的心聲,打是一種保護與安撫,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次都不打孩子的父母可能是不存在的。
1. 樹立正確的幼兒觀,教育觀
家長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幼兒觀,孩子是不斷成長發展的人,而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當孩子的行為沒有危害社會,傷害自己的時候,我們就要用耐心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在溝通中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這種方式還能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另外一些家長的教育觀也需要改正,不打不成才的觀念已經被證實是荒誕的,過分嚴厲與苛責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變得膽小,自卑,缺乏主動性。我們教育是希望孩子能夠把錯誤改正,當我們意識到錯誤在自己身上,為什麼寬容自己反而不去改正呢?
2.為孩子犯錯建立心理成本帳戶
我們剛剛提到孩子犯錯是有成本的,很多時候孩子犯了錯需要家長們善後,大多都是意料之外的,所以家長表現出不理性的行為是符合預期的。為了減少家長打罵體罰孩子的次數,我們可以為孩子犯錯建立心理成本帳戶,這樣孩子的犯錯成本有出處 ,家長的情緒會有所緩解,不理性的行為也會有所減少。
當然為孩子犯錯建立心理成本帳戶也要從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心理成本三個方面去操作。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動手打過孩子。作為家長努力學習,勤於更替正確的教育觀,建立了孩子犯錯心理帳戶,有了足夠的心理預期時,我們可以減少打孩子的次數。
1. 打孩子的最佳年齡
美國密西根州大學心理學教授Marjorie Gunnoe女士在由「兒童發展研究協會」主辦的一次國際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表示:「和出名一樣,打孩子也要趁早,而打孩子的最佳時段是2歲到6歲之間。」
Marjorie Gunnoe教授研究發現,那些直到6歲還挨打的孩子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性格特徵的表現都優於那些從未挨打的孩子。
如果孩子犯錯誤了,我們要儘早給孩子糾正,即使用「打」方式也要趁早。
2. 充滿愛心的 「打」
即便使用「打」 的方式,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當我們用暴力的方式發洩心中的惱火時,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即使打也需要藝術 ,我們要充滿愛心,擁有健康的心態,這種方式是可取的,有的家長只是象徵的打兩下,把手高高的舉在空中而捨不得下手,這種充滿愛意的「打」,有的時候比真打更有效。
3. 及時體罰,不要秋後算帳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時,可能因為場合不適宜而沒有及時體罰,還有的家長會對孩子的錯誤進行積累,當到了一個爆發點,家長忍無可忍時使勁打一頓,這些都是不適宜的,孩子都不知道錯在何處,反而以後犯錯後會變的小心翼翼,仍不知如何更改,對家長產生埋怨的心理狀態。
4. 有的地方不能打
孩子的腦部處於發育期,如果用力不當,打一巴掌對孩子造成的後果不堪設想。
在太陽穴底下有一根非常重要的血管,如果我們傷害到孩子這根血管,可能會引起大出血,造成生命危險。
孩子的耳朵神經還在發育中,揪耳朵可能會傷害孩的耳部神經。
孩子的屁股上可以感受到的痛覺,這種痛覺會傳遞到大腦,讓大腦受到刺激。
養育孩子也是修行的過程,孩子會犯錯家長也會,我們一起遇見,一起面對解決,一定會遇見更好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