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晚
唐山一1歲9個月男孩誤吞一粒7號電池
情況危急
3月24日晚7點,一名1歲9個月男童誤吞一節7號某孚電池後於就近醫院就診,因無法取出而急來市婦幼醫院。考慮電池具有腐蝕性,胃鏡室醫務人員為患兒行無痛胃鏡探查,進鏡顯示食管光滑,胃內大量食物未見黏膜損傷。
考慮患兒精神狀態尚可,且進食後胃裡大塊食物較多,未見異物,醫生建議禁食水,次日複查腹平片,必要時內鏡下取出。3月25日早,腹平片提示胃內異物,胃鏡室通知手術室及麻醉科,為患兒全麻下行無創無痛胃內異物取出術,最終成功取出異物,術畢再次進鏡觀察胃黏膜未見損傷。目前,孩子身體已經恢復,可以正常進食。
萬幸的是電池相對偏大,沒有通過幽門進入小腸,且家長發現及時,電池仍然停留在胃裡。否則,孩子將面臨開腹手術!
無獨有偶,近期,
唐山市婦幼保健醫院
還接診過多個驚險病例
▼
2020年3月8日,唐山市婦幼保健醫院夜班大夫剛剛接班,就先後接診了兩個因咳喘症狀轉診的患兒。患兒分別因家長餵食堅果(核桃、花生)時出現劇烈嗆咳,哭鬧一陣兒後症狀好轉,未引起家長重視,但之後出現了咳喘症狀,胸部CT檢查提示左側支氣管可疑異物。醫生給患兒複查胸部CT檢查後聯繫麻醉科,為患兒全麻下行支氣管鏡檢及異物取出術,術中分別取出碎核桃仁及碎花生殼,術後兩個患兒咳喘症狀消失。
一位25歲的年輕姑娘腳步匆匆來到耳鼻喉科,急切地說:「大夫,我把矯正牙齒的鋼絲給咽下去了!」胸部平片及CT檢查顯示患者咽部可見金屬絲樣異物影。醫生在全麻下為患者安全取出喉咽部長約3釐米的金屬絲。
▲三釐米金屬絲
同一天裡,還有兩個鼻腔異物的患兒,年齡均在2歲以內,分別在其鼻腔取出了塑料紐扣、塑料球。另外,還有一名誤吞玻璃吊墜碎片的2歲小女孩和一名誤吞半截汽車鑰匙的3歲小女孩,均移至兒外科進一步治療。
其實,2020年1月24日~3月12日,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唐山市婦幼保健醫院還從孩子們的氣管、食道、鼻腔、喉咽及耳道內取出過銅錢、硬幣、蠍子、蜘蛛、玩具零件、訂書針……
多圖慎入!
(上滑圖片查看多圖)
其中氣管異物患者32例,食道異物患者3例,耳道異物患者1例,鼻腔異物患者3例,咽喉異物患者1例。
氣管、食道、鼻腔、喉咽及耳道內異物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疾病,尤其是氣管異物是常見急診之一。趕緊隨唐哥一起來了解一下~
Q:
氣道異物是兒童意外傷害最常見原因之一
A:
氣道異物多發於1~5歲兒童,男娃娃多於女娃娃,1歲以內意外死亡的病例中接近50%由呼吸道異物所致,3歲以下多見。這與兒童乳牙未完全萌出,咀嚼能力差,喉保護性反射功能弱等有關,一旦孩子哭鬧或大笑就很容易將異物吸入氣道。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行動能力,但缺少判斷能力,不知道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不能吃,抓到手裡的東西就會往嘴裡送。
Q:
氣管異物究竟是什麼?
A:
通俗的說,氣管異物就是指本不應該在氣管裡出現的東西跑到氣管裡去了,除了空氣之外的一切跑進氣管的東西,都可以叫氣管異物。氣管異物由於病情危急,致死率高,是公認的非常危險的急症之一。以花生、瓜子、豌豆、青豆等植物類異物最常見,當然也有筆蓋、玩具汽車的輪胎、圖釘、電池…
Q:
為啥東西會跑到氣管裡頭去呢?
A:在咽喉部有一個結構——會厭,它就像一個自動「井蓋」,呼吸時,會厭像抬起的蓋子,使空氣出入暢通無阻;吞咽時,又像蓋子一樣蓋住聲門,以免食物誤入氣管。
除了某些疾病因素以外,如果我們吃東西時說話、大笑、哭泣、跑跳等,本來應該關閉的會厭來不及關閉遮住喉部,東西就容易嗆進氣管裡!
Q:氣管異物的主要症狀表現
A:簡而言之就是:嗆咳憋喘(喉喘鳴)呼吸困難窒息危及生命!
唐哥提醒各位家長
幼兒的咀嚼功能及喉反射功能未發育完全,較硬食物未經嚼碎而下咽,容易誤吸。尤其幼兒喜歡將小玩具和食物含在口中,在突然驚嚇、哭鬧時容易將口含物吸入,危及生命。多起急診也在警示家長朋友們,看護孩子需謹慎,做好以下幾點,以防危險發生:
1.避免給3-5歲以下的孩子吃花生米、瓜子、豆類等食物,小兒食物應儘可能搗爛、碾碎。
2.家長在孩子吃飯時不能訓斥、打罵孩子,哭鬧時不可往口中塞食物。
3.不要給孩子易拆成小塊的玩具。
4.教育和提醒孩子:養成吃飯的好習慣。
進食時不嬉戲、哭鬧、打罵,以免深吸氣時吸入異物;
不能躺在床上吃東西;
不要將硬幣、紐扣及小玩具等物含在口中玩耍;
發現口內異物時,應婉言勸說使其吐出,不要用手指強行挖取,以免引起哭鬧而吸入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