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兩顆明珠,大家對這兩所高校充滿了關注,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中國的未來。從而,我們對清北的畢業生總是多一份期冀。
北大的學生無論幹什麼總會引起熱議。
賣豬肉,「國家花那麼多錢培養你就幹這個」;
出國,辜負了祖國的培養;
做老師,是對人才的浪費;
做公務員,不想著服務總想做官。
作為老師,我曾經跟學生講,你書讀的越多,在你面前的世界就越廣,但我沒想到,讀了北大,路會越走越窄,甚至沒有擇業自由。
這次,是北大畢業生在某公司當起了房地產中介,賣房。同時也有其它「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
有人可能會說,中介有什麼技術含量嗎,北大的畢業生幹這個不是浪費人才是什麼?
任何職業都不該被歧視,都是構成我們社會這個大機器運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許你覺得房產中介的技術含量並沒有多高,但其實圍繞富人的一切服務都將變得專業。
大部分人其實不會享受到北大畢業生帶你看房的待遇,一是你會覺得這個「人才」貴,二是,你可能不會是他們目標客戶。
買房,對於普通人來說,第一需求肯定是居住,順帶考慮投資屬性。
但是對於富豪階層,買房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資產配置,是一種金融工具。他們買房需要中介提供的服務跟中介給你提供服務不是一回事。
同樣的,我老鄉給他女兒找的幼兒園,校長是哈佛博士,老師大部分都是海歸。
在普通人眼裡,幼兒園老師技術含量很高嗎?不就是哄娃玩順便教點東西麼?
人家的幼兒園,從孩子的生長發育,雙語啟蒙,生活習慣,到閱讀思維訓練,都可以玩得很有技術含量。
還有,理髮造型,都叫tony,有藝術背景的審美過關的專業老師,和城中村裡輟學學門手藝的,水平自然不是一回事的。
其實,之所以會形成如此大的熱議,首先是因為大家對清華北大畢業生形成了刻板印象,要不得憂國憂民,要不就要高端大氣上檔次。
其次是,清北畢業已經屬於國內的頂端學歷,相當多的人其實是在看熱鬧,「讀這麼多書,還不是混得跟高中畢業的一個樣,還沒我混的好」。說到底,心裡不平衡。
總之,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學歷,他有權去選擇自己希望從事的工作,而我們要做的,是包容,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