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潼南區:「一隻蝦」撬動鄉村大振興

2020-12-19 中國網

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遊,鋪陳出田野中最美、最靈動的畫卷——這是潼南區稻蝦生態養殖模式的生動寫照。

初冬清晨,陽光透過層層薄霧照在潼南大地廣袤的蝦田上。雖然天氣寒冷,但水質清澈、明淨的稻田裡,無數蝦苗正歡快潛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每畝田可產200公斤龍蝦、400公斤稻穀,今年3-4月份行情好,小龍蝦最高賣到五十多元一斤,再加上生態綠色的蝦稻穀熱銷市場,畝均產值近萬元。」依靠「蝦稻共養」,潼南區壽橋鎮村民尹經友一舉甩掉貧困戶的帽子,日子越過越紅火。幹勁十足的他,準備明年提高養殖技術、增加稻蝦產量,力爭效益再翻一番。

像尹經友一樣嘗到稻蝦共養「甜頭」的人不在少數。2016年以來,潼南區因勢利導,大力發展以稻蝦養殖為主的小龍蝦產業。經過近三年的探索、創新和發展,潼南小龍蝦產業遍地開花,全區近5000人從事小龍蝦養殖,面積近5萬畝,年產值近5億元。「一隻蝦」正逐步成為潼南打贏脫貧攻堅戰、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槓桿。

一田雙收,實現環保與經濟「雙贏」

其實,小龍蝦養殖在潼南早就有跡可循。2006年,潼南區壽橋鎮一戶戴姓人家,一口氣承包了上百畝水田發展小龍蝦產業,成為全鎮有名的養殖大戶,人稱「戴蝦子」。然而,由於養殖技術不到位、經營管理不善,連續幾年產量低、效益低,「戴蝦子」不得不另尋他路。之後幾年,雖然陸續有農戶養殖小龍蝦,但規模小、分布散,難以形成產業規模體系。

稻蝦養殖技術的到來破解了這個困境。2016年,三名大學生回鄉創業,成立了重慶稻夢空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來了小龍蝦養殖的新思路、新方法——稻蝦共生。沒想到,這一方法,實現了一田兩用、一田雙收,更因其低成本、高收入,立即被老百姓接納推廣。

什麼是稻蝦共生?「一塊地有了兩份收入!」重慶稻夢空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滕文強解釋道,「蝦稻共生」主要是利用水稻和龍蝦生長的時空差異,在同一水田中進行綠色循環作業。小龍蝦先在稻田開的邊溝裡生長,隨著禾苗生長,陸續加高水位,蓄水漫過整個田塊,小龍蝦便「進軍」稻田,蝦食微生物,蝦糞育禾苗,全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綠色稻能賣出好價格,小龍蝦也備受市場歡迎。

據不完全統計,實施「稻蝦共生」,畝均可產水稻400公斤、龍蝦150公斤以上,畝均產值達1萬元,最高可突破兩萬元。其中,小龍蝦最高可賣到五六十元一斤,全程不施肥、不噴農藥的蝦稻米,每斤售價高達12.8元。

瞄準稻蝦養殖帶來的廣闊「錢景」,蝦稻共生的綠色發展模式立即在全區推廣開來:重慶鑫邦成農業有限公司在龍形鎮建成3000畝稻蝦基地;滕文強在崇龕臨江村一次性流轉150畝土地養殖稻蝦;壽橋鎮黨委政府把稻蝦養殖作為鄉村振興主導產業,引入規模養殖企業6家、專業合作社7個,發展養蝦農戶360戶,全鎮養蝦麵積達到5500餘畝,年產蝦800餘噸,產值超過5000萬元……。就這樣,潼南小龍蝦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期。

「蝦稻聯姻」,託起貧困群眾致富夢

潼南養殖小龍蝦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涪江、瓊江穿境而過,全年集溫均高於湖北潛江,小龍蝦繁育、生長環境極為優越。因此,潼南小龍蝦不僅體型大、顏色鮮亮、肉質飽滿,而且上市時間早於湖北潛江,一出籠就銷售一空。

每年3、4月份,壽橋鎮鄉間公路上,停滿了從重慶主城、成都等地趕來的購銷車輛。特別是尹經友家門口,每到小龍蝦收穫季節,就擠滿了人,前來買蝦的收購商、賣蝦的農戶絡繹不絕。小小一、二十平米的農家院壩,化身公認的「交易集市」。而尹經友作為壽橋鎮最早「吃小龍蝦」的人,也成為村裡人人羨慕的致富能手。

2017年,得知壽橋鎮黨委政府要大力發展稻蝦養殖,尹經友毫不猶豫回鄉發展,實現了當年承包15畝當年收益16萬元。第二年,嘗到「甜頭」的尹經友,將種養殖規模擴大到60畝,當年收入超過80萬元。依靠稻蝦產業,尹經友現在蓋起了新房子,開起了小轎車,日子越過越紅火。

眼瞅著尹經友脫了貧致了富,當地群眾也「眼熱」起來,紛紛把自己水稻田改成了稻蝦田。「由於小龍蝦養殖對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快速推廣帶動普通農戶發展,實現產業興旺、百姓富裕。」壽橋鎮副鎮長米永平告訴記者,當前,全鎮有360餘戶群眾發展稻蝦養殖,人均年收入十餘萬元;而當年養蝦沒掙到錢的「戴蝦子」,如今在重慶主城區開餐館,專賣潼南小龍蝦,再次做起了小龍蝦生意。

小龍蝦產業不僅鼓足了蝦農的「錢袋子」,還切實解決了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問題,有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重慶鑫邦成農業有限公司在龍形鎮發展稻蝦、稻蟹基地3000多畝,長期聘用當地貧困戶務工,讓村民們做到了掙錢持家「兩不誤」。龍形鎮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會大力推行「返租倒包」「股權化改革」模式,讓農戶不但可以打工掙錢,還能通過入股享受保底分紅,真正走上致富路。

積水屯田播下種,疏經通脈地生金。乘著小龍蝦產業的東風,潼南鄉村已是改頭換面,令人振奮。行走在塘壩鎮、壽橋鎮、龍形鎮、崇龕鎮等幾個個養蝦大鎮,波光粼粼、龍蝦嬉食的水田連接成片,一條條整潔、寬闊的鄉村公路「開」到田間地頭,一棟棟農村新房拔地而起,昔日耕地撂荒、勞動力流失、雨天泥水四濺的鄉村,早已變成生態美、人氣旺、交通暢,能產「千斤糧、萬元錢」的「聚寶盆」。

瞄準品質,打造「潼南龍蝦」核心大品牌

蝦稻共生產業發展勢頭愈發強勁,潼南區委、區政府也迅速行動起來,資金、人力、技術紛紛投向小龍蝦產業。潼南區農業農村委水產中心主任杜朝暉告訴記者,近三年來,為了鼓勵農戶從事小龍蝦生產,潼南區政府投入近2000萬元完善鄉村公路、攔蝦網、水渠等基礎設施,並進村入戶開展技術培訓,指導農戶養殖技術,提高蝦稻產量。

政府的大力推動,為小龍蝦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與湖北潛江等地相比,潼南小龍蝦起步晚,還存在苗種質量參差不齊、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如何破解?潼南區通過深入調研,決定在「建基地、增品質、育品牌」上下功夫,增強市場話語權,實現最大增值收益。

建基地,就是要立足於潼南資源豐富、山靈水秀、交通便利的優勢,圍繞養好「一隻蝦」,大力推廣「蝦稻共生」綠色發展模式,同時通過做大做強小龍蝦專業合作社、建設小龍蝦養殖基地,加快推動潼南龍蝦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增品質,就是要主動加強與國內外小龍蝦主產地和高端科研機構、專家學者的交流合作,邀請專家到潼南指導小龍蝦養殖技術,組織考察團到湖北潛江學習考察,學習先進養殖、營銷經驗,提升養殖戶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小龍蝦產量品質,讓潼南小龍蝦始終以好品種、好品質贏得市場。

育品牌,就是要根據潼南區《關於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鼓勵養殖戶加強「三品一標」建設,利用潔淨水質進行生態養殖,打造「潼南龍蝦」核心品牌。比如塘壩鎮將註冊「瓊江」牌小龍蝦商標,壽橋鎮將註冊「壽橋」小龍蝦商標,創建企業名優字號,做大做強做優實體企業,實施小龍蝦「三品一標」認證,創建小龍蝦名優農產品稱號,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產品美譽度和影響力。

可以預見,伴隨著「一隻蝦」「一袋米」的版圖不斷擴張,巨大的規模效應、品牌效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也將逐步顯現,潼南小龍蝦產業未來可期。

以節會友,打造西部第一小龍蝦基地

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雖然潼南小龍蝦年年供不應求,但銷售範圍僅限於川渝兩地,缺乏一定知名度。如何讓潼南龍蝦做到享譽全國、走向世界?潼南區委、區委政府決定,以蝦為媒、以節會友,通過舉辦一年一度的小龍蝦節會,提升知名度、提高影響力,推動小龍蝦產業鏈做大做強。

「我們計劃明年菜花節期間在塘壩鎮天印村舉辦小龍蝦節。屆時可品小龍蝦、釣小龍蝦、買小龍蝦。」潼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以龍蝦為主角的節會,將演奏出龍蝦產業、龍蝦文化、龍蝦經濟、龍蝦飲食多弦律的交響曲,吸引越來越多的眼球。

「塘裡養滿小龍蝦,壩上開遍檸檬花。」塘壩鎮水源豐富、良田廣闊,具有大規模養殖小龍蝦得天獨厚的優勢。該鎮已明確「一節會一中心六基地」發展規劃,「一節會」即小龍蝦美食節,「一中心」即以小龍蝦為主的特色水產集散交易中心,「六基地」即六大生態養殖基地,為境內六座相連山丘,山丘下建有六個水庫,水庫外連接著大片良田,完全是「好山好水好蝦」。目前,塘壩鎮已發展小龍蝦6000餘畝,未來可發展8000畝。

得知潼南明年將舉行小龍蝦節,滕文強十分興奮。他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已完成500畝基地+訂單農業的初步規劃。明年,依託小龍蝦節等主題活動,一定能提升基地名氣,吸引遊客到小龍蝦基地體驗釣蝦、撈蝦、吃蝦樂趣,進而帶動當地民宿和餐飲經濟發展,實現農旅融合。

壽橋鎮也有了想法和思路,全鎮將以龍蝦節為總攬,開展小龍蝦產業發展研討會、小龍蝦田園休閒旅遊季開幕式、小龍蝦電商峰會、小龍蝦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小龍蝦啤酒美食節等系列活動,推動小龍蝦產業向縱深發展。

對於未來小龍蝦產業發展,潼南區委書記曾菁華更是充滿信心,他表示,將通過政府扶持引導,做大小龍蝦節會品牌,力爭到2025年全區小龍蝦養殖面積達到15萬畝以上,年生產總值20億元(含三產業產值),成為中國第三、西部第一、享譽全國的小龍蝦基地,逐步形成繼檸檬之後的潼南又一個百億級產業。( 黃衛東 付戀 )

相關焦點

  • 黃山焦村:「稻蝦經濟」撬動鄉村振興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精細農業、現代生態農業是焦村這個農業大鎮的發展趨勢和方向,近年來,「稻蝦共生」的新型種養模式在焦村風生水起,生態經濟不僅使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也撬動了鄉村產業振興。A女能人返鄉創業建立示範基地稻在水中搖,蝦在稻下行,蝦糞促稻長,稻草助蝦肥。
  • 重慶:圍繞「五大振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作為七大戰略之一寫入黨章,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的重大決策,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作為2018年中央1號文件起草組成員之一,張季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當圍繞『五大振興』全面展開。」
  • 脫貧致富「新引擎」走進潼南助鄉村振興
    主辦方供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10日20時54分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只需要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微創業」。今(10)日,「渝創渝新 賦能潼南」脫貧致富新引擎「微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系列培訓第一期在潼南區舉辦,本次培訓線下28人參與,線上3800多人參與,其中有創業意願的建卡貧困戶12名。
  • 重慶潼南國際檸檬節開幕:小檸檬撐起大產業
    10月24日上午,2019中國美麗鄉村休閒旅遊行(秋季)推介活動暨中國重慶潼南國際檸檬節在重慶潼南區正式拉開帷幕。據悉,本次活動由國家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和重慶市潼南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活動時間長達1個月。
  • 【精彩2020·巡禮】博山紅葉柿巖:以文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
    【精彩2020·巡禮】博山紅葉柿巖:以文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孫旭說,以前的和尚房村,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村裡只剩下暮氣沉沉的老年人;自從景區開發建設後,年輕人回來了,老人的精氣神兒也大不一樣了。據介紹,由山東華旅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村企合作型」紅葉柿巖聯村黨委,通過聯合周邊9個村,打造紅葉柿巖鄉村振興示範片區項目,共覆蓋1267戶3885人。在多項舉措合力下,示範片區實現人均年增收5萬元,輻射帶動2000餘名村民增收。
  • 漳州薌城區:以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
    [新聞頁-臺海網]▲芝山鎮西湖生態園效果圖◆珠裡村的香蕉海生態公園內香蕉大豐收石亭鎮的新型物流產業園◆浦南鎮﹃黃金果蔗﹄產業種植以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薌城區抓黨建,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讓農產品「身價倍增」臺海網
  • 潼南生態小龍蝦上新 吃蝦有了好去處
    潼南區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重慶4月25日電 「『潼南紅』小龍蝦個體肥大、蝦腹白淨、無泥腥味,深受消費者喜愛。」25日,在重慶潼南區舉行的「2020重慶·潼南首屆生態小龍蝦節」新聞發布會上,潼南區副區長曾偉介紹,潼南小龍蝦在5月前肥美上新,從4月26日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時間裡,潼南區將舉行品嘗生態小龍蝦、垂釣比賽、小龍蝦廚藝大賽、參觀稻蝦共養等多個豐富多彩的活動,歡迎遊客朋友前往品嘗、遊玩、購買,一品生態小龍蝦肥美滋味,一覽六養潼南生態美景。
  • 松滋豆花湖:村裡有了鄉村振興基金會
    6月10日,在松滋市沙道觀鎮豆花湖村,「鄉村振興基金會」首任理事長杜鋒正在入戶走訪。杜鋒說,不久前,村裡收到了國家商務總局批覆的「豆花湖」商標註冊證。村黨總支書記周俊介紹,今年1月,該村將村裡的成功人士、流動黨員和愛心人士「擰成一團」,成立了鄉村振興基金會,發揮鄉賢人脈、資源等優勢,尋找村級經濟、文化、文明全面提升的「金鑰匙」。打造拳頭品牌,這是該村鄉村振興基金會打響的「當頭炮」。小小村級基金會,正在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大槓桿。
  • 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可在文章尾部查看)「示範生」的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10月29日,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推進會在德清縣舉行,會上發布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為了當好「示範生」,浙江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工作體系、推進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創新實踐,各地湧現一批有思路、有打法、帶動效應強的浙江經驗,形成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 潼南 村容村貌煥新顏 鄉村振興繪畫卷
    據了解,為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每年潼南都會組織千餘名志願者深入22個鎮街,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志願服務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任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
  • 助力鄉村振興——用PPP「巧手」扮靚鄉村
    放眼全國,助力鄉村振興的PPP項目越來越多。據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統計,2014年以來應用PPP模式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在庫項目達1561個,投資額1.2萬億元。PPP這雙「巧手」正在加速扮靚鄉村。
  • 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園區行啟動 撬動金融資本,助推鄉村振興
    截至三季度末,省政府投資基金已與351個主體開展合作,發起或參與設立子基金70隻,累計投資項目1135個,投資金額超793億元,引導撬動和支持保障效應日益凸顯。為全面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省政府投資基金設立了目標總規模100億元的鄉村振興專項子基金,目前,首批入選子基金正陸續開展協議籤署、註冊落地,第二批入選子基金即將進入協議談判階段,3年的募集任務有望提前完成。
  • 小草莓撬動南海新區鄉村產業大振興
    置身於眼前的1200多畝精緻農業基地,聽著劉萬波的講解詞,自然而然地連綴起一幅綠意濃濃的鄉村產業振興藍圖:依託千畝四季草莓,葡萄種植產業,植入草莓,葡萄採摘、花海田園觀光、特色餐飲、農事體驗、生態農業旅遊、草莓衍生品等業態內容,建設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基地,形成特色草莓產業鏈。
  • 以鄉村規劃引領推進鄉村振興
    工作隊在謀劃脫貧攻堅思路上,不僅是摘掉貧困村帽子,還要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鄉村振興要為脫貧攻堅提供支撐保障,以脫貧攻堅補齊鄉村短板。同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時間服從質量,堅決防止盲目冒進,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
  • 長壽:向「慢」要效益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長壽慢城迎接了一群特別的客人——60名來自城市的兒童和家長來到慢城鄉野採風,參加「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垃圾分類我先行」親子主題活動。大家不僅玩得開心,刷新了鄉村認知;還徜徉書院灣落,開啟了研學之旅,現場氣氛熱烈。農旅融合除了賞花摘果,還能做哪些文章?慢城給出了更多答案。
  • 以鄉村善治助力鄉村振興(人民時評)
    「小村規」撬動「大治理」,「小積分」成為「大帳本」,越來越多的好經驗好做法以適宜的方式在各地「生根發芽」,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當前,我國農村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之中,鄉村治理面臨著許多需要破解的挑戰和難題,強化實踐探索、總結成功經驗
  • 市委黨校開展「重慶推進鄉村振興」結構化研討成果交流會
    ,市委黨校60期「鄉村振興戰略」專題教學班開展「重慶推進鄉村振興」結構化研討成果交流會。會上,學員們透過自己對鄉村振興的認識,發表觀點、指出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對策,並結合自己的興趣與崗位需求,對「鄉村振興」六大主題進行了深入學習研究,實現了教學相長、學學相長、育人與資政的有機結合。
  • 4分錢「大帳」,是鄉村振興演示書
    一隻蘋果套袋,只賣4分錢,利潤不足3釐,少得可以忽略不計。但依靠上半年試產試售的6億隻果袋帶來的良好信譽,宜川縣雲巖鎮雲辛果袋廠正開足馬力,加緊生產,「正常年份產量達12億隻,產值近5000萬元,根據蘋果大小年等市場需求不同,年利潤在200萬元到400萬元之間。」雲巖鎮黨委書記馬偉偉說。
  • 「鄉村振興報告團」走進合川
    4月19日,由市委宣傳部牽頭,會同市委組織部、市教委、市農委組織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報告團走進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進行宣講。6位報告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聽眾。    當天下午,在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來自合川區各街鎮的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西部計劃志願者和基層單位青年幹部,以及部分學生代表,聽取了晏洲、彭陽、張雪、簡義相、楊大可、嚴克美6位報告人在鄉村大有作為的故事。    「幾位報告人的經歷和奮鬥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 「示範生」的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浙江日報10月29日,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推進會在德清縣舉行,會上發布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