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在松滋市沙道觀鎮豆花湖村,「鄉村振興基金會」首任理事長杜鋒正在入戶走訪。杜鋒說,不久前,村裡收到了國家商務總局批覆的「豆花湖」商標註冊證。
村黨總支書記周俊介紹,今年1月,該村將村裡的成功人士、流動黨員和愛心人士「擰成一團」,成立了鄉村振興基金會,發揮鄉賢人脈、資源等優勢,尋找村級經濟、文化、文明全面提升的「金鑰匙」。
打造拳頭品牌,這是該村鄉村振興基金會打響的「當頭炮」。小小村級基金會,正在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大槓桿。
產業的「火車頭」
打造產業「領頭羊」。 基金會的前身為村同鄉聯誼會,一直以來,該會整合資源及社會資金,為產業帶頭人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培育致富產業,夯實鄉村振興基石。
乘借東風,會員引入豆花湖村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會員王發新三兄弟帶頭從事魚鱉混養,帶動全村發展基地至1200畝,年創收近600餘萬元,45戶養殖戶脫貧致富;基金會協調引進澳洲龍蝦科研養殖項目,帶動132戶農戶建成基地700畝;基金會助力,會員朱亞蘭夫婦創辦以健康水產為主業的八方農莊,帶動全村形成1500餘畝蝦稻連作產業規模,42戶農戶從中增收;基金會支持,會員鄧家海創辦花之俏家庭農場,悄然興起休閒觀光農業。
如何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叫響「豆花湖」?基金會領銜,成功註冊的豆花湖區域品牌商標,為農產品抱團走出家門提供了「通行證」。
貼心的幫扶人
怎樣消除貧困戶後顧之憂,甩開膀子幹?
基金會拓展渠道,藉助「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農戶訂單農業,引導村民種植優質稻、蔬菜水果,實行供種、技術、銷售一條龍服務,當好精準脫貧的堅強後盾。
今年,豆花湖村立足自身優勢,規劃發展辣椒種植產業,從外地引進辣椒新品種恆椒3號。基金會為村民和貧困戶提供種子、化肥、銷售渠道,對發展較好的農戶實行每畝200元的獎勵。好政策吸引200餘戶村民參與種植,其中大多是貧困戶。
當前,全村已發展300多畝。因產品暢銷,發展1500畝的新規劃已經出臺。
「種子和肥料都是村基金免費送的,還請專家手把手教我們,提高種植技術和產量質量。」春耕期間,貧困戶向繼美茫然之際,基金會上門解了難。
公正的「大管家」
讓每一筆愛心捐贈都被用在刀刃上,這本帳,怎麼算?
截至目前,基金會已發展到50多人,受贈錢物近10萬元。本著公開、透明的原則,基金會將捐贈所得及其用途,及時公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將每一份社會愛心都用在刀刃上,化為提升基礎設施或產業基礎的實際行動,化為幫扶貧困戶增收致富的「乾貨」,化作充實村集體「家底」的「造血細胞」。
除了支持產業發展、扶危濟困,基金會的正能量輻散到社會各領域。
年初,基金會向武漢捐贈蔬菜7萬斤,為戰疫提供後勤支援;每年兩次,走訪慰問鎮福利院老人及困難群眾,送去溫暖與關懷。
「來源於社會,服務於大家。」雄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鄉村振興基金會理事祁宇海說,這是豆花湖鄉村振興基金會成立的初心,他們定會發揮集體的力量,為家鄉的精準脫貧、鄉村振興加油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