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四月,走進鳳冠村,群山綠意蔥蘢,道路整潔平坦,村舍錯落有致,村民在田間地頭忙碌,果樹在陽光下茁壯成長,魚兒在泉水中歡遊,火車穿村而過……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
(美麗的鳳冠村)
鳳冠村位於婁星區水洞底鎮,離市區僅10餘分鐘車程。過去,儘管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但受限於經濟結構單一,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依靠外出打工,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4戶257人,村集體經濟沒有收入來源,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美麗的鳳冠村)
面對「一窮二白」的鳳冠村,2017年,在外經商的劉國建放棄了風生水起的建築事業,滿腔熱血回到了家鄉,競選了鳳冠村村支部書記。如何立足現有資源,打破傳統農業觀念,跳出單一農業,幫助困難群眾走出貧困,帶領村民走上一條鄉村振興之路?在實地調研、專家研討和市區鎮三級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劉國建繪畫出一幅發展特色經果林、特色養殖,採摘園,餐飲,鄉村旅遊等多種生態農林項目的美好藍圖,一場「突圍」之戰就此打響。
(黃桃採摘基地)
藍圖已繪就,但要真正落實起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部分村民有『等要靠』和懶惰思想,寧願把土地拋荒也不願意流轉。」 有著21年黨齡的劉國建充滿幹勁,帶領村支兩委幹部一戶一戶地宣講國家政策,講解加入合作社及土地流轉給大家帶來的好處。一趟不行就兩三趟……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做通了全體村民的思想工作,成效也顯而易見。目前,全村專業合作社覆蓋全村村民,村民入股28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4戶,採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將產生的效益按農民40%,合作社60%的比例進行分紅,就業員工年收入可達2萬餘元,為全村產業振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柚子採摘基地)
「要麼就不當,當了就要多為老百姓著想,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劉國建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發展特色產業,做好規劃是前提,但招商引資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為了說服村裡的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回報家鄉人民,以劉國建為首的村支兩委利用一切人脈關係,先後引進、創建了鳳冠村鳳冠農林專業合作社、鳳冠種養專業合作社、紅甘嶺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鳳冠人家農林科技有限公司、鳳鳴谷(臺商)農業公司等公司,分別建設了100畝特種養殖基地、5萬羽蛋雞養殖基地、1000畝經果林基地、200畝休閒採摘基地、有機泉水魚養殖基地。
(美麗的鳳冠村)
村民胡念忠就是在這種大浪潮下返鄉創業的「新鄉賢」。胡念忠是土生土長的鳳冠村人,2002年南下,從事醫療器械檢驗診斷行業,年收入近百萬元。2017年,胡念忠回鄉創業,成立鳳冠村種養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特色餐飲業,有效推動全村集體經濟發展。種養專業合作社座落在青山綠水中,空氣清新,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淙淙而過,一尾尾魚苗在泉水中暢遊,一群小雞、小鴨在歡快地覓食。胡念忠指著遠處蒼翠欲滴的高山告訴記者,小溪是從山上的觀音洞流出來的,池子裡的魚用活泉水養大,味道特別鮮美。合作社主要以觀光、餐飲一體化發展來帶動貧困戶就業,截止目前,基地共安排100多人臨時就業。目前,合作社還在美化、擴建當中。
得益於村裡的產業發展,貧困戶劉基建告別了過去「四處打遊擊,打零工」的日子,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劉基建的妻子肢體殘疾不能自理,家裡還有兩個5歲和3歲的孩子,生活的重擔壓得劉基建喘不過氣來。如今,村裡安排劉基建在鳳冠村種養專業合作社就業。「感謝政府對我的關心和關照,讓我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這樣我就可以安心一邊打工一邊照顧家裡了。」老實憨厚的劉基建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黃龍洞溶洞奇觀)
沿著一條蜿蜒的水泥路,記者緩緩走上鳳冠農林專業合作社基地。「辦特色農業項目前期的資金投入是相當大的,這條水泥路和排水溝都是我們自己修建起來的。目前已投入資金近1000萬元了。」劉國建指指腳下的路和遠處的排水溝告訴記者,2019年以來,村裡共自籌修建公路11公裡多,修建排水溝2公裡多。
(歷史古蹟惜字爐)
基地沿途的山腳下挺立著成片的紅心柚。劉國建介紹,這些果樹全是用蛋雞養殖場的有機肥雞糞栽種的。每年10月是紅心柚的採摘季,多汁甘甜的柚子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在半山腰,一座現代化高科技蛋雞養殖場赫然醒目。5萬餘羽蛋雞在無菌室內茁壯成長,室內乾淨舒適。「進入養殖場要嚴格消毒,蛋雞採用科學自動化餵養。蛋雞產蛋時,會用中藥紅薑黃餵養,絕不使用抗生素,保證蛋的安全和質量。」 鳳冠農林專業合作社的總經理曾如初告訴記者,養殖場和正大集團籤訂了合作協議,雞苗和先進技術全部來自正大集團,到今年4月底這批蛋雞便可以開始產蛋了,預計每月可產蛋4萬多枚,不愁銷路。
在這些蛋雞身上,孕育著當地群眾新的脫貧希望。曾桂頌是該村的貧困戶,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孩子年幼。自鳳冠農林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曾桂頌把家裡的土地入了股,還在合作社謀得了一份工作。如今,曾桂頌在家門口打工,還能幫忙帶小孩,一年收入2萬多元。
鳳冠村「築巢引蝶」,引來了致富的「金鳳凰」!在基地的山頂上,一排排黃桃樹沐浴在陽光下。劉國建自豪地說道:「我們引進的炎陵黃桃嚴格按照國家綠色食品的要求栽培,產的黃桃脆、味甜、香濃,去年7月村裡成功舉辦了黃桃採摘節,來這裡採摘、餐飲、遊玩的人絡繹不絕。」
站在山頂俯瞰,藍天白雲下全村美景一覽無遺。「快看,那是我們村有上百年歷史的惜字爐,湘黔鐵路穿村而過。我們正策劃對惜字爐的文化底蘊進行深挖,結合正在開發的黃龍洞溶洞奇觀及臺灣觀光農業等資源打造婁底城郊特色文化旅遊地,同時全力打造鐵路安全示範小鎮。」劉國建憧憬著美好未來。
鳳冠村因地制宜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徑,使一個原本經濟薄弱的貧困村成為產業示範村。2019年以來,全村103戶255人已脫貧。此外,村裡正在籌建綠皮火車文化主題特色餐飲、傳統手工藝街及鄉村主題牆繪等項目,建成後將增加就業崗位200餘個,村民人均收入增加35%。
如今的鳳冠村,完成了從「空殼村」到「產業示範村」的華麗轉變,村民們正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蹄疾步穩地前行著。鳳冠村正如展翅欲飛的鳳凰,勇立脫貧致富潮頭!(記者 廖清泉 通訊員 鄧志明 謝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