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焦村:「稻蝦經濟」撬動鄉村振興

2020-12-19 中安在線網站

章村稻蝦基地

中安在線訊  據黃山晨刊報導, 千年古鎮焦村史稱「太平西鄉」,屬黃山風景區西大門,是黃山—太平湖—宏村、西遞黃金旅遊線路的中心地帶,更是安徽省「兩山一湖」旅遊線上一個重要節點。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土地資源為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奠定了基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精細農業、現代生態農業是焦村這個農業大鎮的發展趨勢和方向,近年來,「稻蝦共生」的新型種養模式在焦村風生水起,生態經濟不僅使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也撬動了鄉村產業振興。

A女能人返鄉創業建立示範基地

稻在水中搖,蝦在稻下行,蝦糞促稻長,稻草助蝦肥。8月24日上午,記者一行在黃山區焦村鎮五豐源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基地看到這樣一幅自然和諧的生動畫卷。

基地的主人是當地一位70後女能人,名叫陳貞。見到她時,T恤配牛仔褲、運動鞋,墨鏡加遮陽帽,一身簡單樸素的行頭,背後卻有著一段不簡單的故事。過去的焦村鎮由於交通不便,百姓守著豐富的資源卻生活貧困,經濟落後,大多數村民靠外出務工生活。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初中畢業的陳貞來到南京闖蕩。從路邊拎籃子賣菜乾起,經過20多年的拼搏,陳貞憑著山裡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外闖出了一片天地。她在南京買了房,成立「壹江水」種養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農副產品的生產營銷,並在南京郊區建起千畝特色水產品生產基地。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也學到了水產特種養殖技術,憑著誠信經營建立了穩固的銷售渠道,結識了一批企業老闆,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然而就在此時,她做出了一個讓朋友詫異的決定——返鄉創業。「我在南京發展得挺好,全國第一批稻蝦共養就在江蘇做得很成功,我在那邊做了5年。促使我回家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在江蘇那邊我們的產品跟別的有機產品幾乎吃不出來差別,但環境檢測、水體檢測永遠過不了,只能達到無公害,我很不服氣,當時我就想我的家鄉水這麼好,我就想把龍蝦弄回來養。」今天的焦村,以便捷的交通、秀麗的風景、豐富的物產、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陳貞,經過深思,2016年11月,陳貞回到家鄉,當年底註冊成立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流轉農田1000多畝,建立起自己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專業從事優質農產品生產,發展稻蝦共養,走「企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農戶」的產、供、銷一條龍發展之路。目前合作社有社員10餘人,聯繫農戶300多戶。

B「稻蝦共生」模式「一石二鳥」

「稻蝦共生」「稻蟹共生」,是將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的一種生態種養新模式,使稻田內的水資源、雜草資源、水生動物資源、昆蟲資源以及其它物質資源更加充分地被蝦、蟹所利用,同時蝦、蟹的生命活動可以起到稻田除草、滅蟲、鬆土、活水、通氣和增肥之效果。而且,「稻蝦共生」「稻蟹共生」的經濟效益是常規種植的五倍以上,稻田不施農藥,既能提高蝦、蟹的產量,又能提高稻米的質量,形成良性生態循環體系。這種新的種養模式將有效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前景廣闊。

「像這些田地有的荒了十幾年,我租下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20年。今年稻產量比較高,裡面養的草魚也有二三斤重了。你看,那邊上都是龍蝦打的洞,龍蝦晚上在稻田裡,白天就在洞裡。1畝投放七八千隻龍蝦苗,今年從3月下旬到現在,900畝稻田起了48000斤龍蝦,收入90餘萬元,七錢以下的銷到當地,大的賣到上海、杭州,去年稻米、龍蝦、螃蟹、泥鰍、黃鱔等收入總共300萬元左右。」陳貞的稻漁基地位於章村,涉及五個村民組。開始從江蘇那邊調種苗,成活率只能達到百分之五十,她就自己做試驗育種苗,幾經失敗遭受幾十萬元的損失後終於育種成功。「我在這邊租田,就是想改變農村沒人種田的現狀,不僅拉動田價,也解決部分就業。」陳貞笑著說。

振興鄉村人心齊,不用揚鞭自奮蹄。種養大戶不僅自己發展,還帶動周邊的村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原先在外面做工程的村民李立志就是看到陳貞龍蝦養得好,今年開始租了近100畝農田,跟著陳貞養龍蝦。「我投入30多萬元,投放8000多斤蝦苗,請了兩個人打草、投食,蝦子起來後陳總統一介紹銷售渠道,銷售不用愁。」每天他都會來到田邊轉悠,一會兒蹲下來看看「蝦寶貝」,一會兒站起來遠眺稻田,似乎在盤算著蝦肥稻香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收益。42歲的村民黃方原來在杭州做物流,聽說老同學陳貞回鄉養蝦,想著回來可以照顧家裡老小,去年他也回來跟陳貞一起養蝦。「我也是稻蝦共養,去年租了30多畝田地,4月份投蝦苗,6月份就有收益,去年稻蝦總共收入七八萬元,今年租了100多畝地,投放7400斤蝦苗,今年價格高,好的時候一天捕100多斤,三四錢的蝦每斤賣20元左右,八九錢的賣32元,1兩以上的可以賣40元左右。還解決了三戶低保戶就業。」黃方告訴記者,稻蝦共養收益不錯,他也不用出去打工了,下半年他打算再擴大面積發展養殖。

C發展生態農業叫響「慢城焦村」

焦村土地面積廣,水資源豐富,曾是黃山區的糧倉,近幾年因單一種糧效益低,加上年輕勞力大多外出務工,家中多為年老體弱者,導致大批良田被拋荒,如何防止農田荒蕪,並提高種植業的經濟效益,是當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課題。發展種養結合是當前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整體效益的有效途徑,也是今後農業的主攻方向。目前農業部正大力推廣稻魚、稻蝦、稻蟹、稻鰍共作、連作、輪作等綜合種養技術,極大地提升了土地的產出效益,也為農業發展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整個焦村鎮無工業汙染源,具有發展生態種養業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展示美麗鄉村成果,促進全域旅遊大發展,焦村鎮已連續兩年舉辦西黃山龍蝦美食節,這裡的龍蝦常年以水草花果為食,個頭大,肉質鮮嫩可口,彈性足,遊客在此享受垂釣、品嘗美味,反響很好。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作為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產業興旺發展才是支撐鄉村振興的源頭。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具有多年從事河蟹、龍蝦、青蝦養殖技術和經驗,有效整合農村閒置的土地資源,堅持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圍繞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開展稻蟹、稻蝦共作生產和有機水稻、蔬菜的種植,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去年,合作社修整改造千畝農田,修築農田道路,新建50噸冷凍庫;實行統一集中生產管理,長年聘用農民工20人,農忙季節再聘用短期農民工,今年上半年支付臨時工工資達10餘萬元;產品銷往南京、杭州、無錫等市場。今年該基地被省農委評為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下一步合作社還計劃擴大生產規模,同時以多種合作模式吸納農戶加入養殖,發揮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作用;還將少量開展土豬、土雞的訂單養殖,以幫助解決農村中老年人在家空閒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採用先進的通信和網絡技術,開展基地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比如採用RFID電子標籤及時記錄整個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對龍蝦的整個生產過程實現全程質量監控,對龍蝦的銷售實現質量追溯;同時搭建網絡銷售平臺,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條件成熟後適時開展農家樂和農業觀光休閒項目,為來黃山區旅遊觀光的遊客提供一個接觸大自然、領略田園風光、體驗鄉土氣息的場所。

黃山區不僅是農業大區,更是旅遊強區。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黃山區緊扣建設「三綠三宜」「更美更富」的目標定位,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堅實保障。「在陳貞的種養示範帶動下,全鎮種養面積已從千餘畝擴大到2500畝,通過打造品牌,電商運營推動銷售,帶動其他村按照現代農業模式迅速發展,提高村民收入。全鎮農田面積有1萬多畝,其中拋荒近1000畝,水稻種植大戶去年開始把拋荒土地流轉過來經營,今年區裡為了推動這塊,制定了拋荒地改造扶持政策,鼓勵大戶流轉拋荒地,推廣好的農作物品種,農業部門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流轉土地有補貼,種糧大戶秸稈回收有補助,如今返鄉創業的人也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焦村鎮分管農業的人大主席張五星表示,鄉村產業興旺發展的終極目標,終究要回到「人」的身上,即把產業發展落實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焦村鎮將積極推動特色農業養殖帶動休閒產業發展的旅遊新模式,打響「黃山西門,慢城焦村」旅遊品牌,使鄉村人氣更旺、建設更好、發展更和諧。( 舒俊 汪悅 程向陽文/攝

相關焦點

  • 重慶潼南區:「一隻蝦」撬動鄉村大振興
    幹勁十足的他,準備明年提高養殖技術、增加稻蝦產量,力爭效益再翻一番。像尹經友一樣嘗到稻蝦共養「甜頭」的人不在少數。2016年以來,潼南區因勢利導,大力發展以稻蝦養殖為主的小龍蝦產業。經過近三年的探索、創新和發展,潼南小龍蝦產業遍地開花,全區近5000人從事小龍蝦養殖,面積近5萬畝,年產值近5億元。「一隻蝦」正逐步成為潼南打贏脫貧攻堅戰、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槓桿。
  • 「農」墨重彩繪好景 ——黃山市走活鄉村振興大棋局綜述
    「農」墨重彩繪好景 ——黃山市走活鄉村振興大棋局綜述 2020-12-16 10:07:06   來源:黃山日報
  • 漳州薌城區:以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
    [新聞頁-臺海網]▲芝山鎮西湖生態園效果圖◆珠裡村的香蕉海生態公園內香蕉大豐收石亭鎮的新型物流產業園◆浦南鎮﹃黃金果蔗﹄產業種植以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薌城區抓黨建,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讓農產品「身價倍增」臺海網
  • 「鄉村味道」撬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說到鄉村振興繞不開產業興,產業興離不開各類人才,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都要與文化相結合,應該挖掘整理、傳承轉化的同時,與時俱進的推出適合鄉村建設發展新的文化符號。「鄉村味道」就是很多村落作為產業撬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利器,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利用好新的「鄉村味道」亦是考驗鄉村振興領頭雁的智慧。何為鄉村味道呢?
  • 寧大科院「鄉村振興實訓基地」落地慈谿五姓村 小村振興有了「最強...
    慈谿市橋頭鎮五姓村經濟紅火,年集體收入900萬元,如何盤活資源、更進一步,將產業深度融入鄉村振興?這是經濟強村五姓村「成長的煩惱」。這個月,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首個「鄉村振興實訓基地」正式落地五姓村,五姓村的發展瓶頸也成了寧大科院科研與地方服務部部長伍鵬的研究課題。
  • 【精彩2020·巡禮】博山紅葉柿巖:以文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
    【精彩2020·巡禮】博山紅葉柿巖:以文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據介紹,由山東華旅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村企合作型」紅葉柿巖聯村黨委,通過聯合周邊9個村,打造紅葉柿巖鄉村振興示範片區項目,共覆蓋1267戶3885人。在多項舉措合力下,示範片區實現人均年增收5萬元,輻射帶動2000餘名村民增收。
  • 助力鄉村振興——用PPP「巧手」扮靚鄉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董碧娟攝。   放眼全國,助力鄉村振興的PPP項目越來越多。據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統計,2014年以來應用PPP模式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在庫項目達1561個,投資額1.2萬億元。PPP這雙「巧手」正在加速扮靚鄉村。
  • 生態創新融合發展|「美麗鄉村」撬動「美麗經濟」
    「美麗鄉村」撬動「美麗經濟」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創建500多個美麗鄉村示範村,有旅遊特色名鎮4個,旅遊特色名村16 個,星級鄉村旅遊點103 個懷化新聞網訊 端午時節,記者走進「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
  • 洪河橋鎮:學精神接地氣多元種養開啟鄉村振興新畫圖
    而這正是該鎮黨委政府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與謀劃全鎮多元種養產業、養開啟鄉村振興新畫圖的一個縮影。洪河橋鎮由於學習接地氣,精神自然就會入民心,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激發了群眾發展產業的能生動力。凡事謀則立。
  • 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園區行啟動 撬動金融資本,助推鄉村振興
    截至三季度末,省政府投資基金已與351個主體開展合作,發起或參與設立子基金70隻,累計投資項目1135個,投資金額超793億元,引導撬動和支持保障效應日益凸顯。為全面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省政府投資基金設立了目標總規模100億元的鄉村振興專項子基金,目前,首批入選子基金正陸續開展協議籤署、註冊落地,第二批入選子基金即將進入協議談判階段,3年的募集任務有望提前完成。
  • 人財物撤離,鄉村如何振興
    在這種條件下如何振興鄉村經濟。歷史告訴我們當時的國情是:國內缺少資金、科技落後,但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就業,而國際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卻與我國相反,有豐富的資金來源和高端的科技管理水平而勞動力稀缺,兩者具有較強的互補特性。
  • 「示範生」的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浙江日報10月29日,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推進會在德清縣舉行,會上發布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
  • 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可在文章尾部查看)「示範生」的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10月29日,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推進會在德清縣舉行,會上發布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為了當好「示範生」,浙江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工作體系、推進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創新實踐,各地湧現一批有思路、有打法、帶動效應強的浙江經驗,形成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 【高質量發展進行時】鄉村振興篇
    【高質量發展進行時】鄉村振興篇 2020-12-17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鄉村善治助力鄉村振興(人民時評)
    「小村規」撬動「大治理」,「小積分」成為「大帳本」,越來越多的好經驗好做法以適宜的方式在各地「生根發芽」,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當前,我國農村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之中,鄉村治理面臨著許多需要破解的挑戰和難題,強化實踐探索、總結成功經驗
  • 中國業內專家探討鄉村民宿賦能鄉村振興
    中國業內專家探討鄉村民宿賦能鄉村振興 2020-10-11 19:14:57 李澤 攝   中新網大同10月11日電 (楊佩佩 馬靜波)第六屆全國民宿大會11日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舉辦,中國各界業內人士提出鄉村民宿賦能鄉村振興。  中國旅遊協會副秘書長佘小殷表示,在剛結束的中秋國慶長假期間,中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民宿成為文旅復甦和振興的重要力量。
  • 湖南南縣:做強做優稻蝦產業 助力農民脫貧奔小康
    近年來,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依託湖鄉優勢,利用平湖水網溼地眾多的特點,在全縣創新推廣了稻蝦生態種養模式,走出了一條「稻蝦共生」推進農業經濟突飛猛進之路。在稻蝦種養模式下,蝦在稻中遊,稻在蝦田長,稻田為蝦遮蔭,為蝦提供微生物、野草、昆蟲等天然餌料,蝦的排洩物和殼為稻施肥。為了保證小龍蝦的健康「快樂」生長,有毒、有殘留的農藥和化肥被稻農主動放棄。
  • 以鄉村善治助力鄉村振興
    ,村務辦理一目了然;在寧夏固原,鄉村治理積分可在超市兌換商品……前不久,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34個案例形式各樣、特色鮮明,體現了推進鄉村治理的新進展和新成效。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實現鄉村善治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各地歷史文化、經濟發展、風俗習慣等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勇於實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紮實開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推廣鄉村治理創新性典型案例經驗。
  •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鄉村振興】家庭農場種養結合 生態循環增收致富 2020-12-18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進「標準化生產」 南縣給地方稻蝦種養立規矩
    該技術規程的實施,標誌著湖南省稻蝦生態種養技術已經成熟,稻蝦產業發展步入了標準化、生態化、產業化的發展新階段。南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武深樹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稻蝦生態種養,是通過對稻田實施工程化、生態化改造,構建稻蝦共生系統,實現綠色水稻、綠色水產協調發展的一種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