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高考676分的留守女孩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系的新聞,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
鍾芳蓉說:「受了樊錦詩先生的影響,以及對未來規劃的考慮,我選擇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後也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
鍾芳蓉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十二省考古圈聯動,為鍾芳蓉送去祝福,北京大學亦發文:「歡迎鍾同學報考北京大學......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
北京大學官方微博
更讓人驚喜的是,鍾芳蓉的偶像——樊錦詩先生也為她送去了祝福,並鼓勵道:「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但也有人對她的選擇表示擔憂,考古專業不好就業,鍾芳蓉出身普通家庭,更應該報考熱門的好就業的專業。
這份擔憂並不無道理,鍾芳蓉的故事也不禁讓人想起26年前報考人大檔案學的伍繼紅。
1994年,伍繼紅以692的高分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父母都是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而伍繼紅的願望就是進入體制內,擁有一份鐵飯碗。
填報志願時,伍繼紅沒多想就報了檔案學,因為畢業後學校包分配工作。
整個大學期間,伍繼紅都沒有什麼具體想法,只想進機關單位,工作只要和專業對口就行。
伍繼紅的《公務員考試合格證》
1997年國務院下發文件,學校不再包分配工作,伍繼紅也就成為了人才市場中的一員。
人大高材生,放在今天,想找一份工作也不難,更別提在那個年代了,可是對她而言,只有進入「體制內」才算成功。
不分配工作,她就去考公務員,卻在面試環節被刷下,她感覺「整個人生都完了」。
伍繼紅
畢業後她回到廣州,為了生計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做教育軟體,但因為和同事有矛盾,辭掉了工作;第二份工作製作賀卡、日曆,每個月工資一千塊;第三份工作去到服裝廠,做起了體力活......
後來的伍繼紅,嫁給了當地人,成為五個孩子的媽媽,再也沒有工作過。
伍繼紅全家合影
九十年代,大學生是特別有面子的厲害角色,能讓不少人羨慕,更何況伍繼紅還是個高考成績優異、考進了著名大學的大學生。
儘管伍繼紅擁有高學歷,但她從來沒有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只知讀書,卻不知為何讀書,是她最大的悲哀。
無獨有偶,清華保安張曉勇、哈工大低保戶劉漢清,他們也曾是天之驕子。
我們理解熱心網友對鍾芳蓉選擇的擔憂,但鍾芳蓉不一樣,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當大家勸說她換專業,告訴她這個專業不賺錢,她能堅定地說:「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未來的生活基本能保障的同時,又能從事自己的喜歡的行業,挺好的啊!」
譯林出版社寄去的籤名信和樊錦詩自傳
專業無所謂冷熱,只要熱愛足矣。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是我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得主。
當年填報志願之時,大多數考生在藍天大海的召喚下填寫了與空軍、海軍相關的專業,而王澤山出人意料地選擇了一個冷門專業——火藥專業。
王澤山院士
不少考生嫌棄這個專業過於基礎、枯燥和危險。但王澤山懷揣著「強國夢」堅信:只要肯專研任何專業都會大有作為。
從此研究火炸藥成了他的終生使命,60年來專注於研究,使我國火炸藥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強國的行列。
冷門專業也有大舞臺,學好一個專業從不在於專業本身。
鍾芳蓉收到籤名書後寫的回信
在專業甚至未來職業的選擇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隨波逐流,聽別人說:這個專業好,填這個;這個工作好,去試試。
最後悔恨,沒有花時間分析自己、了解自己。
快速敲定專業,也許未來會陷入長期的迷茫與消沉,尤其進入大學後,發現所選專業不是自己所愛,對專業失去認同感,失去學習動力,沒有自己的思考,繼續追隨他人。
鍾芳蓉結合個人興趣和未來規劃選擇專業,對中學生生涯教育起著正面典範作用。
目前我國高中生在專業選擇方面,普遍存在自我了解不深、專業定向模糊、自信心不足的挑戰,這都與高中生生涯意識不強、生涯規劃能力不足相關,缺乏自我認識、職業探索和專業探索。
高考志願填報把巨大的選擇壓力分散到老師和家長身上,很多學生甚至還不明白選擇的意義就完成了填報。
大學階段由於缺乏目標和責任感,學習沒有自主性,無法適應大學生活,進而影響到未來就業。
「新高考」改革就是通過「增加學生選擇權」,把生涯探索期的迷茫與困惑提前,使對自我的探索和對未來的思考回歸到高中主體。
不再是簡單的學業匹配或者職業匹配,而是基於學生自我認識、信息獲取能力和決策能力的綜合選擇。
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們,既要引導學生學會「認識自我」,更要提供認識「外部世界」的機會,給予真實、客觀的信息,從而幫助學生們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世界不停變化,我們擁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專業的「冷熱」也在不斷更新。
期望更多的人,像鍾芳榮一樣,在面臨選擇時,不盲目跟風,跟隨內心,走適合自己的路。
樊錦詩先生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終至所歸。
如樊錦詩先生,秉承著心中的熱愛,在青蔥歲月選擇到大漠深處,傾盡一生的時間守護敦煌,為莫高窟帶來了「永生」。
樊錦詩先生工作照
樊錦詩先生曾說:「我幾乎天天圍著敦煌石窟轉,不覺寂寞,不覺遺憾,因為值得。我這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無怨無悔。」
唯有熱愛可抵漫長歲月,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也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恥,那你就可以驕傲地跟自己說:你不負此生。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