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女孩鍾芳蓉火了。
高考成績公布的當晚,50多位老師連夜走了30多裡山路進村報喜,村民們也燃放著煙花炮竹,為這個考出了676分優秀成績的小姑娘賀彩。
要知道,鍾芳蓉父母外出打工7年,她從6年級開始寄宿,一月回家一次。如今獨立的她考取高分,網友也送上祝福:
真·全村的希望!
然而,眾聲喧譁中也夾雜著不和諧的聲音,給這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女孩狠狠地澆了一盆冷水。
原來,鍾芳蓉選了北大考古專業——
似乎,676的高分白考了。然而,事實真如此不堪嗎?
先來看看鐘芳蓉的想法。
「選擇考古專業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出於熱愛和嚮往。」她在採訪中對自己的發展有大概的規劃:
做老師、去博物館,或者進一步深造研究,像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一樣,去敦煌做很多喜歡並有意義的事情。
面對網上該不該選來錢快專業的議論,鍾爸爸也作了回應。
「我們一家對金錢方面看得很淡,做父母的都想孩子好,孩子喜歡的事情,就支持她去做,她快樂就好。」
「我是一個手藝人,會做木工,又會搞建築,不怕的,不是問題。」
這個做法與《小歡喜》裡的喬英子媽媽截然相反。
英子從小對天文興趣濃厚,高三功課最緊張的時候,還偷偷跑到天文館做志願者講解。
在填志願時,想要報考南京大學的她與媽媽發生了爭執,差點跳河。
試想,如果孩子讀上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又會怎樣呢?
就在今年,湖北理科第二名王宇航以清華退學重考上了熱搜。
2018年,他就以697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當時讀的是自動化專業,但後來對這個專業並不感興趣,於是決定退學重新參加高考。
雖然今年也考了699分,有望攻讀計算機軟體專業,但比同齡人多走了兩年的彎路。
「為了自己的熱愛,一切都值得。」王宇航說。
為何熱愛如此讓人著迷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心流」(Flow),即人們在專注某件事時,思維會清晰有序,內心充滿興奮感和充實感。
姚明曾在《朗讀者》中,非常生動地描述過自己從打籃球中獲得快樂的感覺:
「在場上奮力奔跑時,耳邊空氣流動的聲音;球鞋在地板上摩擦時的聲音;籃球被投入到籃筐裡邊,刷網而過時的聲音......
那些聲音,只有當你神經高度集中、全力以赴的時候,你才能聽到。」
這就是典型的「心流」狀態。
在這種狀態的驅動下,你不但不會覺得疲憊,反而更加精力充沛。正是如此,姚明才會登上NBA籃球名人堂。
成功的人,無一例外,都在做著他們熱愛的事情。
如果個人愛好能與工作緊密結合,快樂與成就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兒。於鍾芳蓉而言,選擇北大考古專業,二者兼得。
接下裡,再來探討下北大考古真的沒qian途嗎?
此言論,立即引來了整考古圈的注意。
山西、湖南、天津、四川、瀋陽、陝西、廣東、河南、甘肅各地的考古研究院和博物館都發來賀電,紛紛為鍾芳蓉送上了各種大部頭的考古書籍,作為有力的反擊。
這陣勢,像極了考古圈的小郭襄過生日,被寵上天了。
更重要的是,鍾芳蓉崇敬的樊錦詩先生也捎來了禮物和祝福。
總結一下網友認為不應該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原因,無非是「冷門」、「不好就業」、「收入低」。
實際上,在北大校內考古系根本沒資格稱為冷門專業。
至少,考古系每年都能招滿一個班。
根據最新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北京大學的考古學專業位居全球第十七名,亞洲第一名。
如果有人想學考古,至少在中國範圍內,沒有比北大更好的選擇了。
在一所亞洲一流學府讀著亞洲頂尖的專業,剛好還是自己喜歡的——這恐怕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吧?
另外,相對於高度市場化的熱門專業,其實考古這樣非市場化的專業,反而更容易找到對口的就業機會,比如國家級研究院所、博物館、文保機構等。
甚至有鍾芳蓉的直系學姐在豆瓣說出了親身體驗:
就業需求剛性,學校夠硬,還能修雙學位。
下次誰再說考古沒前途,可能是他「站得不夠高」。
雖然我們身處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但思想多少仍停留在非人工智慧時代。
甚至還認為,找工作就找鐵飯碗。
殊不知,越來越多的編制工作已調整為合同工,簡單且重複性的工作也早已被機器取代。
科技,正顛覆我們生活的世界。
就連以往不被看好的考古,在科技力量的助推下,也煥發了新生。
例如:
可以利用AI系統,將畢卡索等著名畫家的畫作分解為8萬多個單獨筆畫,通過這些筆畫的數據整合,有助於對贗品的鑑定。
歷史上的西夏文在滅國後失傳,成了一種死文字,識別西夏文成了一個難題。人工識別耗時費力,錯誤率高,有學者提出用AI技術來自動識別西夏文,結果平均識別率可達87.99 %。
另一方面,科技還擁有著讓歷史重現在我們面前的魔力。
2016年4月,「數字敦煌」上線。
30個經典洞窟、4430平方米壁畫,這些歷經滄桑的中華民族瑰寶,終於讓全世界的人們在方寸之間,領略敦煌之美。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科技如此厲害,它能代替人考古嗎?
答案是:不能。
有學者認為,到2033年AI取代考古學家的可能性僅為0.7%,因為考古學家的工作需要高度複雜的模型鑑定,必須具備更精細的思考能力。
事實上,這個理由也我們帶來了啟示:人與機器的區別,就是思考力了。
如何讓孩子更懂得思考,是當下教育範疇的重中之重。
不過,賈伯斯早前就透露了方法——「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如何編程,因為它教會你如何思考。」
他認為,編程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分解問題並解決它的一套流程,十分鍛鍊思維。
而懂編程、會思考的人,往往優秀得讓人震驚。
前幾天,國外有個小哥因上傳他發明的剪頭髮機器人Tony視頻大火。
這位Tony可以在人的四周360度旋轉,智能檢測機械臂與人頭之間的距離,用「吸塵器」將一小撮頭髮吸住,然後精準「出剪刀」剪髮。
人性化的是,機器Tony還會與顧客聊有意思的話題。可能不久的將來,大家就可以擺脫「推銷辦卡」的魔咒了吧。
無獨有偶,河南杞縣的農村小夥皮常勝,因心疼妻子炸油條太累,用編程知識發明炸油條機,每小時能炸320-360根油條,大大減輕了勞動負擔,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當然,小學生也毫不遜色,除了為改善生活發明智能晴雨棚、自動涮毛肚機外,還有為了學習操碎了心的。
四年級的王一恆,因地理知識記不牢,對地球儀進行了改造,發明了可兩頭轉動的、有語音播報的智能地球儀。
當地球儀停留在對應位置時,語音就會播報具體國家的相關介紹。
不難發現,當具備了良好的思維能力後,任何事情都有了最優解。
戳下方藍字【了解更多】,找到孩子的熱愛,無懼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