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存在著這麼一種現象:「考高分就得上清華北大,報考專業一定要是熱門專業。」一旦你沒有隨著大流的趨勢走,在眾人的眼中,你就是個鐵憨憨,以後註定就是個沒有「錢途」的人。
這不,最近以總分676分位居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女孩鍾芳蓉,就因為報考了在眾人看來頗為冷門的北大考古專業受到了極大的熱議。
在大家看來,一個貼著留守、貧困標籤的農村女孩好不容易靠著高考踏出了農門,就應該選擇當前最熱門的專業,依靠好的學歷和專業來取得社會經濟和地位。但現如今留守女孩卻選擇了冷門的考古專業,無疑是在自毀「錢途」。
這就是過去幾十年,人們普遍存在的「功利」至上的觀念。似乎從我們背上書包的那一刻起,不管是我們的父母,還是親朋鄰居給我們傳遞的觀念就是要讀大學,學最熱門的專業,賺最多的錢,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
如果你不按照父母或者周遭人的意願去選擇所學的專業,那你就是沒有「錢途」和未來的人。而在這樣觀念洗禮下的我們,為了不讓父母失望、親朋鄰居在背後議論,不得不屈從於周遭人的眼光,做出違背內心的選擇。
但這樣的觀念,你真的認同嗎?一個人的成敗難道能簡單地用高低收入,冷門、熱門專業來評估嗎?顯然是不能的。
那些單純以金錢、地位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毫無疑問是世俗中的人們對成功的偏見,是思想上的極度貧瘠。
在時善君看來,比起人云亦云地去選擇熱門的專業,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更為重要。因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我們就會投入無比的熱情和精力,將它做到極致。
著名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在上中學中時,他的數學成績並不是很好。但是當中學上了幾何課後,他就喜歡上了數學學科,從此就將精力都花在了專研數學上。而他的努力帶給他的回報是豐厚的,他幾乎囊括了維布倫幾何獎(1981)、菲爾茲獎(1982)、麥克阿瑟獎(1985) [10] 、克拉福德獎(1994)、美國國家科學獎(1997)、沃爾夫數學獎(2010) [4] 、馬塞爾·格羅斯曼獎(2018)等獎項。
同樣,著名的企業家李開復在大學的時候,最先選擇的是數學與法律,因為他覺得自己在數學和法律方面有天賦。結果事實告訴了他,天賦不是靠自己以為的。
在認清了現實之後,他就果斷地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專業。沒想到一次關於興趣的選擇,最終竟成就了他的傳奇人生。當與別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時,李開復就專門提到了興趣是留學帶給他的十件禮物之一。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對一個人有多重要,比起一味地選擇熱門的專業,興趣更能成就一個人的未來。而且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誰也無法保證當前熱門的專業不會變成冷門專業。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也曾經說過: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人生最好的選擇就是堅持自己喜歡的,讓別人說去吧。
為此,清華男生可以因為專業不合適瞞著父母退學再考,等到重考時又再次考了699的高分。
中科大大三男生可以因為不喜歡專業退學重考,又以712分拒絕清華北大的邀請,選擇適合自己的川大口腔醫學。
再者,人一生的價值也不該只用金錢、地位來衡量。還可以是對某個領域的貢獻,可以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可以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磚一瓦。
每一個專業的設立,都帶著國家對人才的需求。要想國家長遠地發展下去,每一個領域都是需要我們去建設的。
當留守女孩選擇了考古專業時,先不談女孩的那一份熱愛,只為她選擇了一門當今社會所需要,卻少有人去選擇的專業,就值得我們去為她鼓掌。在為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的時候,又能堅持內心的所愛,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借用一段新華微評的話語送給大家:
矢志偉大復興需要考古這個過去、當下與未來的對話橋梁;堅定文化自信也不能缺少考古工作者一磚一瓦夯實基礎。在一個於家國民族大有裨益的領域,以夢想為槳,必將山高水闊、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