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9月23日訊 9月17日上午,在淄博市高青縣的蓑衣樊村,黃新海剛剛從市場採購完新鮮的蔬菜,回到自家的「金水岸野生魚館」農家樂,開始收拾今天的食材。黃新海開農家樂已經六七年,這些事情對於他來說早已信手拈來。
蓑衣樊村位於黃河南岸,三面環水、植被豐茂,與村東的天鵝湖國際溫泉慢城融為一體,這些年成為都市遊客心目中的「詩和遠方」。很難想像,2011年,蓑衣樊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省定貧困村。
沿黃而生,三面環水,村莊因此有了「蓑衣水鄉」的美譽,但也正因此,這個只有167戶587人的小村,受黃河水浸漬,糧食收成寥寥,村民只能靠種稻打魚為生,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增收途徑有限。蓑衣樊村黨支部書記司國營告訴記者,2011年前後,村民人均收入不過2000元左右,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今年58歲的黃新海是地地道道的蓑衣樊村村民,為了摘掉貧困的帽子,黃新海曾經「搞養殖」搞了十幾年。但是養殖有風險,辛苦十幾年也沒養出什麼名堂,每年兩三萬元的收入,在村裡已經屬於比較好的水平。
轉機發生在2014年,「村裡統一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我是第一批加入鄉村旅遊的農戶。」黃新海說。在村裡的號召下,黃新海開起了主打「黃河野生魚」的農家樂。作為曾經村裡的紅白喜事「專用廚師」,黃新海對自己的手藝很有自信。「我的拿手菜是清蒸梭魚和紅燒三珍魚,有外地的朋友,開三個小時的車來我這裡,就為了吃一口我做的魚。」
但是他的農家樂也不是一開始就吸引到這麼多的顧客青睞的。剛開業的一兩年的時候,由於村裡的旅遊設施還沒發展起來,顧客少得可憐,黃新海的廚藝也曾無處釋放。「2015年上半年,有時候一周都沒有顧客來吃飯,買的菜都扔掉了,最後都不願意幹了。但是慢慢堅持,隨著周邊的大環境越來越好,顧客也越來越多。」
「2014年的時候蓑衣樊村還是個自然村,2015年,依靠黃河的資源優勢,我們開始搞旅遊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我們打造的旅遊環境成型,有了『慢城』的大環境,就一年比一年好了。」司國營說。
「院子都是自己的院子,不會賠本,只是掙多掙少的問題。」黃新海告訴記者,如今,隨著蓑衣樊村的知名度越來越大,遠近而來的客人也越來越多,每到周末,黃新海的院子裡都坐得滿滿當當,旺季的時候一天的營業額能達到四五千元。
司國營介紹,現在村裡開農家樂、開民宿的農戶有30多戶,開超市、經營觀光自行車、兒童遊玩設施、小吃的有七八十戶,算下來,村裡將近一半的農戶都已經參與到鄉村旅遊中來。
「現在參與鄉村旅遊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隨便做個買賣就能掙錢。我們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旅遊合作社,即使自己不能經營的農戶,也入股了旅遊合作社,相當於參與到了鄉村振興建設中。」司國營說。
隨著蓑衣水鄉聲名遠播,遊客多了,蓑衣樊村突出黨建引領,文旅項目、農旅項目不斷推陳出新,村裡先後建起了「農村大席」主題的食堂、家庭式個性化服務的養生小木屋和「農村大炕」風格的蓑衣客棧,村內直接從事旅遊餐飲住宿服務的超過400多人,農家樂達到80多家。住民宿、釣龍蝦、捉螃蟹、乘船戲蓮、研學度假,成為省內外知名的旅遊明星村、網紅打卡地,村民們把自己的日子過成了「詩和遠方」。(崔冬梅 張雪 孫凱旋 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