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內參導讀:全國首檔精準扶貧的公益紀實節目——《我們在行動》運用自身資源與優勢,為貧困地區建立了一條有公信力、有覆蓋面、有附加值的傳播的「路」與口碑的「路」。
來源:傳媒內參—主編溫靜
文/安哲
今年兩會期間,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就「如何打好三年精準脫貧攻堅戰」提出了方向和指引。而東方衛視作為一家主流媒體,始終自覺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並率先推出了全國首檔精準扶貧的公益紀實節目——《我們在行動》,在更好貫徹「公益」二字的社會意義的同時,也對公益類節目的表達方式進行了創新性升級。
全新歸來的第二季《我們在行動》,依舊圍繞著精準扶貧這個核心內容,陸續邀請更多的明星藝人與社會各界人士擔任公益大使,不是毫無實際意義的空喊口號,而是著眼於如何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深入貧困一線,了解和調查當地真實情況,找出貧窮根源,再藉助平臺的傳播力,並充分發揮明星自帶的強大號召力,讓更多的人能夠關注扶貧,以團隊協作的方式結合各自所長,因地制宜,全方位為貧困地區和當地村民打通一條致富的道路。
明星親力親為,以強大號召力
吸引更多社會目光關注扶貧事業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如何將公眾人物的強大號召力更好地融入到公益事業當中?《我們在行動》用精心策劃的節目內容給出了最生動的答案。
在最近播出的兩期節目中,郭濤、陳蓉、王景春、麥迪娜、袁嶽五位公益大使來到了第二季的扶貧首站——新疆喀什市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一起為推廣巴楚縣獨有的留香瓜出謀劃策。
留香瓜作為這裡特有的甜瓜品種,是當地人的重要經濟來源,儘管瓜的品質優良,但銷往城市的卻僅為產量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還是在本地消化,甚至直接腐爛在田地裡,種植技術落後、成熟瓜果滯銷曾一度使村民們損失慘重、種瓜熱情消減,巴楚縣貧困的帽子更是久久摘不下去。
面對這種境況,公益大使們經過反覆考量,決定扶貧先扶志,他們「兵行兩路」,一方面,去鄰村請教先進的種植技術以幫助村民提高留香瓜畝產,另一方面,舉辦品牌發布會將留香瓜的名聲打響以幫助村民拓寬銷路增加收入。
雖然前期的設想「天衣無縫」,但實行起來卻是挫折重重,村民思想保守,擔心新技術的引用會增加成本支出,所以堅持傳統種植方式,這是公益大使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所以,為了說服更多的村民接受小拱棚技術,在演示現場,公益大使們全程親力親為,找專家溝通教學、親自示範搭建、以鋼材免費來鼓勵村民加入……
他們頂著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絲毫沒有明星架子,一腔熱情全部投入到腳下土地上,「他們是不遠萬裡來幫助我們的」,漸漸地,村民們開始接受並幫助公益大使搭建小拱棚,看到這一幕的陳蓉欣慰的快要熱淚盈眶,「峰迴路轉,我激動的快要哭了。」
解決了技術問題,接下來就是留香瓜的推廣問題。經過實地考察後,結合當地歷史風貌,代理村長郭濤決定在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卡——尉頭國舉辦品牌發布會,帶領觀眾感受兩千年前的異域風情。
為此,主持人陳蓉還特地去機場邀請到一波來自上海的遊客,到現場共同見證留香瓜品牌的誕生。在發布會上,本身就來自新疆的麥迪娜鄭重宣布成為巴楚縣的公益扶貧大使,並表示會時刻關注巴楚縣的扶貧事業。
當然,這不僅是麥迪娜本人的選擇,也是製作這檔節目的初衷所在——充分發揮明星自身的光環與號召力,吸引更多社會目光共同關注扶貧事業,同時也是藉助節目的播出,讓更多的明星藝人自發加入到改造家鄉的行業中來。
利用平臺傳播力,融合多方資源
共同助力公益產業
在大時代背景下,利用權威平臺的廣泛傳播力,融合多方資源共同助力公益產業,同時為節目製作賦予更多的現實意義和正向價值觀,已成為當下的又一顯性趨勢。
東方衛視藉助主流媒體的先天優勢,通過電視化的策劃、製作與傳播,嘗試以一檔節目的表現形式,助力精準扶貧項目在人物組合、宣傳資源、公益落實等方面得以突破,從而形成了公益傳播的疊加效應。
首先,在人物組合方面護航,以明星嘉賓的號召力作為公益節目的強大流量。《我們在行動》每期都會邀請明星嘉賓組成「助農團隊」,團隊中共設3個「角色」,分別是作為「助農委託人」的主持人、作為「代理村長」的企業家或明星,以及作為「村委委員」的其他明星或當地紅人。
在最近一期中,郭濤作為「代理村長」帶頭為留香瓜的量產與銷路獻計獻策;王景春、麥迪娜、袁嶽作為「村委委員」全程親力親為、四處奔走;作為主持人和製片人的陳蓉,則發揮組織和協調能力,將此次巴楚縣扶貧活動不斷推進和順利完成。眾人各有角色、各有分工,依託於東方衛視與節目本身的特有語境,共同助力巴楚縣精準扶貧項目的實施。
其次,在宣傳資源方面助力,將平臺各方資源物盡其用機動組合,形成強大的宣發聯動效應。為了讓節目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東方衛視聯合SMG旗下各渠道,整合明星、企業家、扶貧組織、政府力量,拿出最強勢宣傳資源,全程助力留香瓜公益項目的傳播推廣。
最後,將公益落實到底,在全社會形成一股以公益為核心的新「春風」。《我們在行動》從源頭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到最終的銷路開拓,自成一套強效的扶貧體系,帶領觀眾感受貧困地區轉變的同時,也是將「公益之核」撒進大眾心中,借平臺的宏觀傳播力助力公益事業,讓更多人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
發揮榜樣力量,《我們在行動》
以實幹精神打通扶貧致富路
精準扶貧節目該如何做到更好?絕對不是喊口號似的浮光掠影,而是真正發揮實幹精神,從源頭、從觀念、從技術、從指導等方方面面助力貧困地區。
既然處於信息化時代,一檔節目就應充分採用科學有效的程序,通過產業鏈通道及品牌化傳播,充分調動社會各界資源,助力貧困地區打通致富之路,《我們在行動》正是這樣,運用自身資源與優勢,為貧困地區建立了一條有公信力、有覆蓋面、有附加值的傳播的「路」與口碑的「路」。
在娛樂盛行的年代,一檔公益類節目要想殺出重圍帶給觀眾眼前一亮的感覺,就必須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力來打動觀眾,而恰好,從《我們在行動》的節目名稱中我們得知,「行動」正是這檔公益節目的核心主旨,它強調了一種進行時的語態,拒絕慣有的煽情套路、拒絕假大空的喊口號,更多的是實幹的精神與落地的執行力,從頭至尾、從可行性、從主受雙方,讓觀眾感受到,節目中貧困地區是真正的在逐步擺脫貧困。
一方面,每一期節目中公益大使們都會實地考察、技術考量、落地實施,他們不遺餘力的幫助貧困地區因地制宜「脫貧」計劃;另一方面,在公益大使的幫助與帶動下,當地人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他們不僅是被動接受,而是真正的行動起來,努力配合,積極落實。
所以,當施助和受助的雙方達到高度契合,再難的公益項目都會帶有一種明朗的色彩,同時,也帶給觀眾們一種代入感與成就感,其實做公益並不難,因為《我們在行動》節目表明,「團結就是力量」。
借用節目中的一句話,「有壓力才會有動力」,看似平淡的話語,卻準確道出了電視媒體人的一份初心。《我們在行動》以其實用性和服務性聚合社會力量,傳遞正能量和實幹精神,在落實公益項目的同時,也更加充分地體現出電視主流媒體對社會發展的洞察力與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