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有很多祭祀習俗,其中一項就是「燒紙」。在民間習俗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捨,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人,說燒紙就是一個形式而已,就是「哄鬼」,當你說出這話的時候,顯得多麼的沒有誠意,古人講聽其言觀其行,通過外在的形,觀到自己的內心,誠了嗎沒有誠,既是在哄鬼也是在哄自己,不如不燒。
通過祭祀行為,做對了,天地自有感應,怎麼才叫做對呢?
在心上是「誠」:《中庸》講:「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發之於心,行之孝彰顯於天地間。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意思就是:「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生養萬物,沒有一事一物遭到遺棄。讓天下的人都齋戒沐浴,穿上莊重整齊的服裝去敬奉祭祀它。浩浩蕩蕩,鬼神好像漂浮在人們的頭上,又仿佛流動在人們的身旁。《詩經》說:『鬼神的降臨啊,不可揣測啊,怎麼能夠怠慢不敬呢?』鬼神既看不見又聽不到,十分隱微,而善於賜福降禍,又非常明顯,真實的東西是不可掩蓋的,就像鬼神一樣啊!」
在行上是「孝:「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在「禮」上要莊重: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禮上必須做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由此可見,重視禮儀之重要,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表現,就開始參天地化育。所以哪裡是簡簡單單的事兒呢?
知「果」重「因」:在《中庸》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著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所以最後才有「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故中元節,不可以隨隨便便,不過可以不誠!不可以「哄鬼」!【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是怎麼做的,你心中至誠了嗎?年紀做到事死如事生了嗎?歡迎討論!說說你們那裡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