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出現了!之前忘記寫的先往後放。。因為,雖然十一長假期間我沒寫文,但娃們每天都在被我雞,所以一直有新的感受要分享,老的坑等我慢慢填。。。先寫今天的~就是大家問的最多的
學習習慣是怎麼養成的?!
本文分以下幾部分:
1.幾個慄子(這部分沒啥用)
2.如何養成學習習慣(這部分有用,直接拉到這裡看)
2.3.1能獨立學習的大娃
2.3.2不能獨立學習的小娃
1. 慄子們
1.1 慄子一:網友見面旁觀者視角記錄
上個月有天晚上,突然好幾個群友截圖在群裡問,這裡寫的是不是我家娃:
(👇點擊圖片跳轉至原文)
我一看,哈哈哈,還真是,因為暑假期間我要在家帶倆娃沒法出門,所以有朋友約我聊天,我一律約在家裡。
圖圖媽(真人又瘦又美!)難得來上海出差,網友見面,我自然也約在家裡,於是就有了上面這一幕。
隨之而來的就是群友們紛紛詢問這種學習習慣究竟是如何養成的。圖圖媽在文章(點擊上圖可以看)中把培養學習習慣的動機寫的非常詳細了,我在後面第2部分來寫寫具體實操。
關注我微博的同學會發現,整個十一長假我們全家都在各種花式玩(微博一發玩就掉粉這件事我生氣很久了哼哼)~
其他娛樂:媽15小時(看展、泡吧、滑板等),爸1拖2一天一夜(郊區參加造樹屋活動)但盤點了一下長假期間的日常學習,卻完全沒有落下。
【長假期間我們學了啥】
英語:每日2本RAZ-V+quiz,8天×2本×2千字左右,共計32,000字因為我們一直堅持一個原則:在家不玩,出門不學習。
學習狀態持續到出門玩耍前,回家洗完手後就立刻進入學習狀態:
這次十一外出歸來:
年初寒假出門旅遊歸來:
總之,每次旅遊/外出回來,到家都是立刻進入學習狀態。倆娃都沒有什麼收心啊。。這種調整狀態的過程。
除此之外,平時妹妹每天幼兒園放學在樓下跟小夥伴玩,到了上樓時間,我只要叫一聲,妹妹也是立馬跟小夥伴說再見,沒有任何扯皮時間。
以至於有一天,幼兒園同學媽媽忍不住問我:
你到底是怎麼做到一叫她就走的???
答案參見後面第2部分。
之前我在【小作文】一媽雞倆娃,時間如何分配?兩個原則:一是讓倆娃過出時差來;二是抓大放小裡面寫過,大班開始每個工作日,妹妹都要早讀,那麼到現在,跟哥哥小時候一樣,妹妹一天都沒有停過!
手機裡找到👆這些妹妹早讀的照片,我都是躺在床上拍完照片,繼續睡回籠覺去了哈哈哈(btw:問椅子的同學,這個椅子很不舒服,不推薦)
這個怎麼做到的在2.1部分寫。
沒用的部分結束,現在開始有用的部分~
2. 如何養成學習習慣
一般來說,大家把學習習慣分為:
1.具體做法:如,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書寫工整、勤於總結……
2.生活方式:引用百度漢語的解釋: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後指逐漸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
我今天要講的是後者,也就是廣義的習慣,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生活方式。
2.1 家長該怎麼想
一、孩子喜歡習慣成自然的規律生活
我們大部分人都過著規律的生活,因為規律的生活可以給我們帶來安全感。我們喜歡對一切有所掌控。
我們清楚地知道每天該幾點起床、幾點上班、幾點跟同事午飯……一切盡在掌握中。
一旦規律被打破,比如孩子突然生病,導致麻麻沒法去見今天的客戶;或者項目組關鍵成員突然辭職,導致一大攤工作等人接手;或者家裡阿姨突然有事回老家,一下子沒人做飯打掃……
這時,我們就會忙於救火,平日的生活規律一下子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內心的煩躁。
對於孩子,規律的生活甚至顯得更加重要。
因為大人尚且可以對生活有一定的掌控權,但一個弱小的孩子,對世界的了解、和對生活的掌控能力,都少得可憐。
他很少有機會能對自己的未來有所安排。不要說未來上什麼小學、上什麼幼兒園,就連下一頓飯吃什麼,都不是他所能控制的。
所以,讓孩子每天規律的生活,可以讓他清楚地知道每天該做什麼。孩子可以清楚地知道這一天自己要做哪些事:
小寶寶到時間就知道要喝奶;
大寶寶到時間就下樓去玩耍;
學前兒童知道在幼兒園吃完飯要收拾碗筷;
學齡兒童知道課後要完成作業。
……
這些規律的生活就是習慣。孩子喜歡這種習慣成自然的規律生活,因為這樣讓他們有安全感。
所以家長要做的就很簡單,幫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可。建立好之後,只要等孩子推著你走就行了。
很多人會感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耐雞「?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耐雞「?
事實上,孩子」耐雞「是因為,家長長久以來已經幫他建立了學習習慣,讓孩子覺得:生活就是這樣的。不這樣的話反而會讓他覺得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該幹嘛。
」不耐雞「的孩子,則大都是因為家長沒有長性。每次開個頭,遇到困難,就會說:
不行,我家孩子聽不懂;
不行,我家孩子記性差記不住;
不行,這個書太無聊了,孩子看不下去;
不行,這個課太難了,孩子聽不懂;
……
然後,再到處打聽新的方法。
久而久之,孩子總是在狀態調整中:
小一點的娃一會兒讀讀分級,一會兒看看動畫片,一會兒又上上AI課。
大一點的娃一會兒讀讀wonders,發現語法不行又去讀新概念,又發現考試還沒考,又去讀KET……
造就了「不耐雞」的孩子。
其實孩子不是「不耐雞」,而是一直在各種狀態切換的過程中,總是對未來沒有掌控感,一直處在前面說的那種「救火」的狀態,導致孩子心裡總是很煩躁,無所適從。
所以,你們看出來孩子」耐雞「與」不耐雞「的區別了麼?
其實跟孩子沒啥關係,全在家長心態是不是平和,是不是能堅持。
家長心態平和,執行力強,能堅持,孩子自然而然「耐雞」,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位群友媽媽有次在群裡分享她在家帶孩子學習新概念的經驗,就是非常傳統的方法:背誦啊、默寫啊……等等。
我認同這種方法嗎?顯然不。
但是那位媽媽在分享的過程中,流露出她和孩子對一起學習新概念的那種享受的感覺,兩個人那種打心底裡冒出來的快樂,和孩子反饋的成就感……都讓我感覺她在閃閃發光。
——這時,我真的沒有必要提任何建議啊,家長和孩子一起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狀態,就這樣一直下去,滿足應試需求絕對是夠了。
這種學習狀態就決定了她們無論學什麼都可以很享受,這就是最理想的狀態呀!
好,現在問題來了:執行力強、心態平和的家長,顯然都不需要點進來看這篇文章;那麼堅持不了、總是很焦慮的家長該怎麼辦呢?
二、家長只要看著孩子幹就完事兒了
家長要做的事情分兩個階段:
一、初始習慣養成
二、習慣保持
簡言之,就是從靜止加速的過程,和勻速直線運動的過程。
顯然,保持習慣很簡單,大部分人都卡在初始習慣養成過程了。所以我們只看一。
卡在第一步的情況分為兩種:
一是孩子可以獨立學習,但還沒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這種情況一般娃都比較大了,家長要做的就是堅持到時間就叫孩子去學習。超級簡單啊。。。
做不到的原因有:
1.家長白天工作,孩子放學後只有老人/託管班看護,沒有能管得住孩子的人。
孩子就是孩子,一開始全靠大人看著。
初始建立習慣的這段時間其實並不長,也就幾個月,最多半年。有個穩定的、心態平和的看護人,很容易就可以幫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習慣,無論是請家人幫忙、還是花錢請家教、等任何可靠的人,都可以。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
要麼出人:工作暫時放放,花幾個月的時間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期間賺錢少一點,但是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今後的補課費或許可以少花點。
要麼出錢:努力工作,多賺些錢,請到合適的看護人,幫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
總之,如果孩子學習習慣還沒養成,那麼這個階段,要麼出錢,要麼出人,不要等到孩子大了發現到處都是漏洞再去補。
不出錢也不出人?excuse me?孩子是你的麼?
2.家長自己不能堅持到時間就讓孩子去學習。
我先不吐槽,就說一下這樣的家長該怎麼想。比較一下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家長自己拖拖拉拉/太忙了以至於忘記孩子了,沉迷於玩手機/刷劇/忙於工作……到時間沒有及時叫孩子去學習,每天很晚才發現學校作業沒寫完/今天家裡任務沒完成……
此時需要花很多時間去陪孩子補+長此以往孩子也養成了拖拉到最後一刻的習慣。
另一種情況是每天到時間就叫孩子去學習,孩子開始學習後,家長就可以玩手機/刷劇/忙工作……
此時只需要花幾分鐘時間,讓孩子開始學習即可+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樣看來,拖拉的家長,只需要每天在某個時間點,抽出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動動嘴就行了!然後就可以收穫一個學習習慣良好的孩子+孩子開始學習之後的自由時光了!
就好像我在1.3妹妹早讀的例子裡,每天只要到時間起床,花幾分鐘時間把妹妹叫起來,當她開始讀書的時候,我就可以繼續睡回籠覺了!
是不是超級容易做到!
做不到?幾分鐘根本不夠?孩子磨磨蹭蹭磨磨唧唧嘮嘮叨叨不肯去學習?花了無數時間扯皮?
請等我寫2.2家長該怎麼做。
二是孩子還不能獨立學習,靠家長輔助才行
先說什麼叫能獨立學習?
就是可以自己在那裡連續學習至少20分鐘,然後學習結果你可以control——這一點比較重要,連續看20分鐘動畫片、連續自己翻繪本20分鐘、連續聽20分鐘音頻、連續上20分鐘網課、連續看20分鐘app……這都不叫能獨立學習,因為這些都是娛樂。
連續學習一段時間後,一定要有家長可以control的結果,才叫獨立【學習】,而不是獨立娛樂。
落地到語數外,這個階段的孩子:
語文:自主閱讀後,可以流利朗讀給你聽(這個階段肯定無法考慮做題);
英語:自讀完做完quiz可以給你批;
數學:自己做完題目可以給你批。
看到了麼,能獨立學習,其實是一個還挺高的要求,學前的小娃大都做不到。
那麼這時,跟前面一樣,家裡要麼出人,要麼出錢。
且,孩子還不能自己獨立學習的時候,大概率出了錢也要出人,否則錢基本都是白出了。
比如上了各種課之後不復盤,課後不複習不練習,你的錢大概率白出了。
所以,孩子還不能獨立學習時,就別談什麼給孩子養成學習習慣的事了,跟孩子關係不大,家長先養成陪孩子學習的習慣吧。。。
總結一下,要幫孩子建立初始的學習習慣超級簡單,家長要麼出人陪孩子;要麼出錢僱人陪孩子。
如果要加一個期限的話,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看到群友們的反饋:
可以獨立學習的孩子需要至少幾個月:
數據來源於群友反饋,進群幾個月後養成了聽音頻/讀RAZ/做語文閱讀等各種不同的習慣。
不能獨立學習的孩子需要至少一年:
數據來源於我自己的倆娃,從開始推動自主閱讀到可以連續獨立學習20分鐘以上,我花了最少一年的時間(當然你們勤快一點的話會快很多,我比較拖拉)。
這樣看來,一年的時間也不是很長啊!是不是!
家裡出一個自制力強+心態平和(兩點同樣重要)的人,花一年的時間,把孩子的學習習慣搞好,後面坐吃紅利即可。
嗯,放學了,我先去接孩子了。
今天先給你們打一針雞血,明天繼續寫雞飼料。
以一位群友的評論結束這半篇文章吧~
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當你自己變好了,你會發現,孩子已經跟著你一起變好了。
嘻嘻,你們有沒有養成點「在看」的好習慣啊?
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