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吃那麼多垃圾食品,對身體不好。」
「鞋子總是扔得到處都是,你就不會擺放整齊嗎?」
「能不能少打遊戲,快去做作業吧!」
這些可能是父母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句子,而孩子通常左耳進右耳出,或者當下言聽計從,但下一次又重蹈覆轍,於是你開始恨鐵不成鋼,嘆息孩子盡養成這些壞習慣!
孔子日:「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幼兒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如孔聖人所說從小養成的習慣其實與天性無異,會根植於一個人的內心從而影響種種行為模式,不論是好的習慣還是惡習,都會對人的成長走向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可以說習慣造就了人的第二天性,甚至比天性更加頑固。
而習慣的養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土壤,於大人孩子都一樣。
你把一大袋薯片置於客廳,孩子看到自然會想吃幾口,父母平時沒有好好收拾家務,就不能指望孩子養成愛整潔的好習慣。
成人總是企圖通過克制慾念或抵制誘惑的方式來控制行為習慣,但事實證明這種方法並不奏效,克己本身帶有痛苦、壓抑的成分,正契合了《掌控習慣》一書中的觀點「習慣本身需要充滿樂趣才能得以持續。」反人性的習慣養成法最終只是徒勞。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掌控習慣》,以順應人性為根本,運用高效習慣培養策略,幫助讀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習慣養成行為系統。
本書由美國著名行為習慣研究專家詹姆斯•克利爾所著,其多年來致力於行為習慣研究,創辦了著名的習慣學院,該學院後來幫助許多組織和個人培養了良好生活和工作習慣。
於我而言,這本書確實是乾貨滿滿,幫我解決了不少生活中的困惑。
看完書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屢次下定決心想要減肥卻常常半途而廢,為什麼想要學好一門技能卻總是停留在三分鐘熱度的循環往復中,種種跡象表明,過去的無功而返,其實是用錯了方法而已,遵循本書提供的習慣養成法,或許能將自我解救於困頓。
環境是塑造人類行為的無形之手。
可口可樂公司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測試,將產品放置於超市貨架最低層的位置,如果消費者想要購買可樂,就必須要蹲下身子才能取得物品,隔段時間將同樣的產品陳列到貨架中間最顯眼、最易拿到的位置,經過一段時間的統計,放在顯眼位置的可樂銷售額遠遠大於置於貨架偏僻位置的銷售額。
產品越是觸手可及,人們就越有可能去嘗試。於習慣的養成,這個原則同樣受用,想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首先要讓行為提示顯而易見。
比如你想要培養愛閱讀的習慣,請不要將書本束之高閣,或放在書房的角落裡,嘗試將書本放在客廳、枕邊等觸手可及的地方,這樣會大大增加你拿起書本的概率;
若將維生素等保健品放在柜子的裡層,你可能經常會忘記服用,甚至閒置到過期才被發現;
總之,想要維持長久的好習慣,就必須主動創造與積極提示相遇的機會,讓好的提示頻繁出現在你的視線中,你會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確的決定,行為經過多次的重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反之,如果你想改掉一個習慣,首先要做的是儘量避免去接觸這種可能引發壞習慣的消極提示。
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垃圾食品對身體有害卻還是讓人無法抗拒,總是不可遏制地想要去品嘗,最直接的原因是它對我們產生了吸引力。
回溯到數十萬年前的遠古人類,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原始大草原,人們對食物極度渴望,他們高度重視鹽、糖分和脂肪,以彌補體內缺失的能量,於是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求被寫入大腦皮層,儘管到了物質豐富的現代,這種求生本能還依舊刻在人類的基因代碼裡,難以抵擋食物的誘惑。
每品嘗到一口嘎吱作響的薯片時,大腦便接受一次刺激,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令人產生愉悅。刺激越大,越具備吸引力,多巴胺的濃度越高,你採取行動的動機也會隨之增強。
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人,經常會因為沉迷於網路遊戲而無法自拔,除了電子遊戲具有很高的娛樂性之外,還給了玩家及時兌現了激勵,比如升級過關、增加分值、裝備獎勵等,每在虛擬世界獲得一次成就感,大腦迴路就得到一次反饋,感官刺激越強烈,大腦釋放的多巴胺越多,遊戲動機也就越強。
因此,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為什麼減肥是件容易半途而廢的苦差事了,每天辛辛苦苦跑完步、舉完鐵,一兩個星期過去了體重還是沒有任何變化,實在令人沮喪,大部分人在減肥成果未能顯現出來前就開始洩氣,最後不了了之。
在長期回報到來之前總有一段難熬的時光,單靠意志力使每一步都走得舉步維艱,即時強化卻有助於在短期內保持動力。
比如每完成累計50公裡的跑步,就給自己獎勵一個小禮物,讓跑步這件事變得更具誘惑力,這樣堅持下來就容易很多。待到跑步行為不斷被重複和強化後,最終達到了減重的效果,這是好行為賜予的終極大獎,你再次被激勵,並更加篤定運動帶來的種種好處,內在驅動力被激活,運動成為了你的喜好,同時在每一次的重複動作中,你的大腦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特定神經迴路,習慣隨之養成。
想要培養好習慣,將你的行為與喜好綁定,並給予一定的激勵,讓這個行為具備吸引力。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制定了一個奇怪的計劃來克服他的拖延症。為了按時給出版商提供稿件,他讓助手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鎖到一個大箱子裡,只給自己留了一條大披肩,由於沒有適合外出的衣物,雨果只能一直呆在房子裡奮筆疾書,最終在短時間內出版了驚豔世人的《巴黎聖母院》。
咋看之下略顯滑稽,但仔細想來,這不得不說是非常成功的案例,雨果通過給自己設置障礙,將出行變成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從而克服了他寫稿的拖延症。
破除壞習慣最好的方法是讓它變得不切實際,而鎖定好習慣,你只需要讓它簡便易行。
在物理學中有一項基本原則,認為人的精力是寶貴的,大腦的設定就是盡一切可能保存精力,人類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則。
想提升寫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磨鍊、反饋,最終形成獨有的寫作風格,但如果剛制定目標,就要求自己每天寫出3000字的美文,確實強人所難,大腦也會出於本能地逃避,那麼如何敦促自己去達成目標呢?答案就是讓它變得不那麼困難,可以從每天只寫一句或者一段話開始做起,逐步增加難度,讓寫作這件事變得簡單易行。
每個動作在執行時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啟動這個動作面對的阻力越小,所需能量也就越小,你就越有可能踏出第一步,圖省事是一個聰明的決策。
保持習慣的關鍵在於獲得成就感,維持該行為所產生的興奮點。
20世紀90年代的卡裡奇被認為是最不宜居的城市,那裡汙水橫流、遍地垃圾、漫天塵土,環境極其惡劣,公共衛生工作者盧比來到這個城市後發現當地人普遍沒有養成認真洗手的好習慣,導致多種疾病蔓延。
盧比於是與保潔公司合作,給當地人提供了一種散發清香、泡沫豐富的高級香皂,很快,洗手變成了一種愉悅的體驗,改變了當地人的衛生習慣,幾個月之後使當地的疾病發病率降低了35%以上。
一旦我們體驗到一個行為能讓我們體驗到樂趣,良好的感覺就會給大腦發出積極的暗示「這個感受很美妙,我願意繼續這麼做」,這完全符合邏輯和人的天性,令人愉悅的感受增加了行為被重複執行的概率。
通過本書的學習,我們就不難發現為什麼那些倡導自我控制、靠毅力維持的習慣養成法往往只是權宜之計,而非長遠良策?原因在於他們高估了自我意志,忽視周遭環境的影響。
本書從實際出發,通過大量案例跟蹤,長期的科學研究,提煉出四大順應人性的最省力習慣養成法:讓它顯而易見、讓它具備吸引力、讓它簡便易行以及讓它令人愉悅。遵循以上方法並做到知行合一,相信好習慣的養成也就變得事半功倍,隨著時間的推移,行為中微小的變化在將來會形成你與他人之間的巨大差距,通過掌控習慣進而掌握自身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