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英語學習亦是如此,要想學好英語,就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少學生覺得學習英語費時費力且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學貫中西的大師們是如何闡述英語學習習慣的呢?讓我們來看看大師們怎麼說。
關於學習習慣
一、培養正確發音的習慣。
1.語言是有聲的,因此一開始就要把語音的基礎打好。發音正確,別人才能聽懂你的話,同時也便於你通過「聽」來學習新的知識。——吳冰
2. 學習英語從一開始就要重視語音,語調。發音,語調,重音,停頓,不求完美,但要基本正確。否則,將影響聽力及口語,從而使語言失去交流的功能。——梅仁毅
3. 模仿英美人的語音語調,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調,重點應放在發音正確,吐字清楚,表達自然。大膽張口,有時不免背誦,以至自說自話。——胡壯麟
二、養成經常翻閱詞典的習慣。
1.要多用詞典,多用英語詞典。如果讀詞典讀的津津有味,就說明學英語已經上路了。——胡文仲
2. 一般人查詞典為了弄懂詞的意義,而有些人卻把字典當作有趣、消閒的讀物。據多位作者所述,錢鍾書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讀者。他把重的拿不動的大辭典挨著字母逐條細讀;他在漫長的旅途上手捧一本別人認為「索然寡味」的英文字典,怡然自得的讀了一個月;他在去英國的輪船上以詹森博士的《英文詞典》伴隨,深得其中的樂趣,自稱趣味之深,有不足外人道者。我想如果我們有這種精神鑽研一本英文詞典,我們在許多方面都會有很大的長進。
林語堂曾眷戀《簡明牛津辭典》和《袖珍牛津辭典》,稱之為「枕中秘」。他認為這兩本詞典對詞的取捨是根據讀者的需要,同時又把詞當做活的材料,舉出實例,十分有用。其實,隨著辭典編撰學的發展,幾十年來好的英文詞典層出不窮,尤以供母語為非英語的讀者用的學習詞典(learner’s dictionary)不斷出現為最。例如《牛津高級現代英語詞典》、《朗文當代英語詞典》、《錢伯斯大眾英語學習詞典》、《柯林斯精選英語詞典》等等——釋義深入淺出(「朗文」釋義所用詞彙約2,000個),例證精當深度,語法簡明扼要,辨析饒有情趣。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其實用性已超出了林語堂的枕中秘。你不妨取其一二當作讀物,讀到不忍釋卷,甚至須臾不可離,那麼語言也就學到手了。其中「柯林斯」最淺近,「牛津」、 「朗文」有雙解本。——高厚堃
3.要是學厭了,不必過於勉強,但也不要扔下不學。這時可以改變一下學習方式;比如把書放到一邊去聽聽廣播,或暫時擱下課本的練習去翻翻詞典等。——卡莫·洛姆布
4.英美人都反對背字典,因而對說本族語的人來說,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大量的閱讀足以使英語詞彙得到多次重複,直到被掌握。而我國的英語學習者情況就不同了,生活在漢語語言環境裡,英語的閱讀量往往不足,難以在自然的語境中通過重複掌握該掌握的全部詞彙。因此中國學生的詞彙量往往偏小,對聽、說、讀、寫造成很大障礙。我主張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如大三學生)不妨背一背詞典,細水長流,不要貪多,貴在堅持。背的同時要不忘閱讀,使背過的詞彙在閱讀中得以鞏固。掌握的詞彙一多,學習者便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黃源深
5.閱讀時對那些不影響全句全篇大意的新詞,多查詞典,了解其意義和用法。——胡壯麟
三、一定要結合語境學習單詞,詞不離句。
學英文時須學全句,勿專念單字。學時須把全句語法、語音及腔調整個讀出來。——林語堂
四、英語學習最重要的方法,「仿效與熟誦」,學生必須養成此習慣。
1. 學習英語唯一的正軌,不出仿效與熟誦;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誦則仿效之後必迴環練習,必使能順口而出而後已。凡能依這方法讀英文的,無不成功,而且這極容易,真是學習英語的康莊大道,其應用遠超出於物體教授法之上,初級高級都可適用。須知小兒學語神速之秘訣,也不過仿效與重疊練習而已。
學者最要的警語,是少用堆砌工夫,學時必整句吞下去,再整句吐出來,其文必順,其音必正,句法必通,用字必當。若憑字字譯成英語,再依文法規則慢慢疊成句讀,必一無是處,勞而無補。
學者最要二事:
1)凡學英語,必學整句,不覺中將其句法音調整個吸入。
2)每日選二三句,迴環熟誦,此數句讀音必正,出口必熟。如此半年,操英語能力必大進。——林語堂
2. 在沒有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外語是不可能「習得」的(但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必須儘量創造習得環境),只能「學得」。必須下艱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張要「背」。不僅兒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鄭板橋在《自敘》中所說:「人鹹謂板橋讀書善記,不只非善記,乃善誦耳。板橋每讀一書,必千萬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著,或對客不聽其語,並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書有弗記者乎?」一代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更何況他背的大概不是外語。——陳琳
五、口說非常重要,即使中考不考口語,學生也必須養成儘可能用口說的習慣。教師也要養成在課堂上儘可能用英語說,並鼓勵學生說英語的習慣。
1. 在聽講寫讀中,口講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初級的時候。這並非說我們學習英文的目標,只在能講幾句英語,實在因為方法上應當如此。自然能看不能講,只可說是半身不遂的英語,但即使目的不在口講的人,在學習之程序上,為求基礎之穩固習慣之養成,進步之神速,文理之清順,都得如此。這有幾種理由。
第一,口講可多得練習,因為口講是學習的最輕便的方法。如在班上,大家肯講,每小時總可說十幾句英語,對不對且不管,但已確多得練習機會無疑了。如教員令學生在家造句,每課最多交三句,已經有點困難。
第二,文法對不對,全在習慣,造句總是慢慢推敲出來,養不成什麼習慣。口講之妙,在使學習的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吸收英文的句法,有一句話,不費心思,脫口而出,初有疑難,久而久之,自能順口,到了順口之時,英文句法已在不知不覺之間學來,比寫作時算什麼主格賓格,強似多多了。
第三,口講的話都是自自然然說出來,少有堆砌奇字,矯揉造作之弊,因為口講應答之間,不容你矯揉造作。試將通常社論與名人演講稿比較一下,就可顯然看出這個分別。英文最重自然清順,寫英文必有這口講為基礎,寫出來才讀得下去,不然滿紙都是字典上找來填上的奇語僻字,用上去一無是處。所以概括的講,英文寫作必須以口講為基礎。
第四,文字之有音調,猶如人之有聲容,許多詩歌散文抑揚頓挫之妙,都須朗誦才可體會出來。不會讀好的人,總不會完全領略此中的妙處。所以口講的練習,於將來文學之玩味,也很有裨益。——林語堂
2. 學語言光聽不說,光讀不寫,是學不好的。現在,有不少學生只知戴著耳機聽英語,埋頭讀英語書,卻不開口朗讀,背誦名篇,名段,不開口練著說英語,也不動手做筆頭練習,寫英語文章。只有語言的「輸入」(通過聽,讀吸收語言),卻無語言的「輸出」(通過口頭和筆頭表達思想,應用學到的語言),是學不好語言的。——張中載
六、學英語要做個有心人,養成注意英漢表達不同的習慣,並有意記錄下來,反覆訓練。
1. 改革開放以來,學習英語的人越來越多,學習的客觀條件也在不斷改善。但是,學習的人在主觀上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不夠自覺注意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結果自己所掌握的英語質量不高,或可說毛病不少。
大家都說要學「地道」的英語。所謂地道英語就是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從這個角度看來,地道英語並不是什麼玄遠的東西,在我們日常接觸的英語裡就有,在許多課文裡就有,在不少錄音裡就有,就等我們去發現,去學習。
然而,要發現和學到地道英語,也就是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不是一下就做得到的。首先,要學會分辨什麼是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英語作為一門外國語,其中必然有許多難點和特點。這些難點和特點理應受到重視,但是說來奇怪,中國學生往往忽略過去,不予重視。
這個現象主要是由於缺乏正確指導。正確指導可以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二是參考書籍。對廣大自學英語的人來說,藉助參考書籍尤其重要。參考書籍,如詞典、語法書、用法書以及講作文修辭的書,都會告訴我們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應當注意什麼。我們如果把從參考書籍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聽說讀寫實踐中去,常作英漢對比,日積月累,最終就不但能辨別出而且能掌握住英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危東亞
2. 學英語除了肯下功夫外,還要動腦筋總結英語特點,比較英語和漢語的「同」和「異」。看到了「同」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不過,需要注意學習和掌握的還是「異」的部分。——吳冰
七、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更重要。
好學生都不是在課堂上由老師「教」出來,而是靠老師在課堂內外「導」出來的。就學習英語而言,不要把「寶」都押在課堂教學上,而要靠自學。We live in and by language. 要學會在生活中學英語。生活的範圍有多大,你的英語學習天地就有多麼寬廣。誠然,你周圍的語言環境是漢語,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創造虛擬的「英語世界」。常問問自己:這層意思或這個事物用英語該怎麼表達?在這種場合或情景下,「老外」會說些什麼話?帶著這類問題去讀書,去請教他人,就能「立竿見影」。有了這種意識,你就會發現:你走到哪裡都可以學英語,一輩子都在學英語。——秦秀白
長按識別二維碼免費關注
點擊👇👇推薦,閱讀更多
毛主席鮮為人知的英語學習經歷
周總理英語水平到底如何
中國前領導人英語水平都啥樣?
哪些場合中國領導人說外語?
韓國家長出狠招給孩子割舌學英語!
不吹不黑BBC 中國改革開放故事
藍眼睛中國21天 逼哭美國農民工
全國英語教學大賽60集合輯(說課+授課)
英文版「你好中國」 98集 合集暢看版本
英文動畫版《西遊記》108集 合集珍藏版
傳統文化題材翻譯專題| 第一輯 60篇合集
高效率筆記法丨康奈爾筆記法/5R筆記法
130個國家免費論文,記住一個網址就夠了
推薦丨最全面最權威的全球學術網站大全
推薦丨季羨林是怎麼學會八國外語的?
季羨林:一個奇招外語功力就獨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