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歐洲:只有出身不好的女人才化妝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油畫中的蓬巴杜夫人

  化妝的女人就像「剛剛剝皮的綿羊」

  氣色飽滿,面色紅潤,幾個世紀以來,這條評判美麗的準則經久不衰,擁有亮麗的膚色因而成了美麗的代名詞。在古代宮廷中,在面頰上塗抹胭脂粉風靡一時,一時間,人們競相效仿,趨之若鶩。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從路易十四時代到路易十六時代,所有宮廷貴婦的妝容均是如此:在臉上塗抹一層厚厚的白色鉛粉之後,再往顴骨上塗一層硃砂。整個化妝的手法都展現在眾人的面前:在如同面具一樣的臉龐上,紅色的脂粉暈染開來,直至下眼瞼。

  藉助於畫家弗朗索瓦·布歇的畫筆,蓬巴杜(Pompadour)侯爵夫人的美麗面龐得以永垂不朽。但是,在另一些人看來,貴婦們對於化妝的熱愛卻完全步入了歧途。1721 年,英國的旅行家蒙太谷夫人在《別處來信》一書中,斬釘截鐵地寫道:「我認為,這種法式裝束非常噁心:捲曲的短髮好像白色的羊毛,再加上火一樣灼熱的面龐,她們簡直已經不具人形,把她們看成是剛剛剝皮的綿羊也不為過!」

  這些濃施粉黛的面容同樣招致了許多倫理家的諷刺和批評, 他們認為, 這是女性狡猾奸詐的體現。喀拉蚩奧利(Caraccioli)在他的《男士女士的著裝批評》一書中,不無嘲諷地宣稱:「人們只喜歡外面覆有美味奶酪皮的肉醬,同樣的道理,這些如同打了石膏般的面孔風行一時,因為人們喜歡表裡不一。看來,真誠和坦率這一美德不僅在民風中,而且在妝容上也被摒棄不顧了。」

  燒酒泡緞帶塗臉,製造害羞臉紅的效果

  如果說,散文家們批判這種化妝風格,是因為他們早已厭倦了這種浮誇的外表——在他們看來,這種化妝手法就是一種虛假的騙人的把戲,那麼醫生們則對此驚慌不已,原因就在於這些以硃砂為主要原料的脂粉內含硫和汞,對身體具有毒副作用。直到1778 年,皇家醫學院才開始分析脂粉的化學組成,隨後對公眾公開。而在這之前,一個名叫安東尼·勒·加繆(Antoine Le Camus)的人在他的著作《保持美麗的藝術》中提到過一種代替脂粉的方法,那就是將猩紅色緞帶浸泡在燒酒中,隨後將其塗抹在臉頰上。

  這種用燒酒製作的化妝水最小的一瓶也要值1 路易,而最貴的要花80 路易才能買到,儘管如此,化妝品生意卻非常紅火。在《法國大革命回憶錄》中,福布朗(Vaublanc)伯爵提到:「在凡爾賽宮,幾乎所有的女人們都在口袋裡隨身攜帶著一個小盒子,盒子裡有假痣、口紅、刷子,還有小鏡子。她們每到一處,都毫不做作地拿出自己的化妝盒,隨心所欲地給自己補妝。」

  這場宴會慶典的狂潮逐漸平息下去……大革命到來了!處處都是流血犧牲,恐怖蔓延開來……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自然與純真成了時代的主題。人們開始認為,女性亮麗的外表只有與靈魂的波瀾起伏相互交融,才能凸顯其存在的價值。那些擁有姣好容貌的靦腆少女和優雅的少婦變得格外喜歡害羞臉紅。面龐成了心靈的一面鏡子。司湯達筆下的男主角們常常因為讓心愛的女孩臉紅害羞而心花怒放……

  因為臉上塗胭脂,親戚與她斷絕了往來

  整個19 世紀都在奉行著這樣的美麗法則:皮膚要像象牙一樣白淨光亮,只有那些出身不好的女人們才塗抹紅色的胭脂——交際花、女演員、歌手和妓女。在《上流社會的學問》一書中,巴桑維爾(Bassaville)公爵夫人這樣說道:「傑出的女性從不穿戴白色的衣服,從不塗抹紅色的脂粉。」

  但是交際花們在化妝打扮上卻從不缺乏想像力。託爾斯泰(Tolstoi)筆下的女主人公們在參加舞會之前會按摩面頰使其變得更加緊繃,還有的人會選擇用天竺葵的花瓣擦拭皮膚。但是她們可一定要注意周圍人審視挑剔的目光。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就有這樣一段描寫,主人公的母親因為懷疑一個遠房表妹塗抹了胭脂,就與她斷絕了一切往來。在美洲,威廉姆·艾瑞士(William Irish)所寫的《密西西比河的汽笛》中,丈夫不經意間發現了妻子藏在行李箱中的胭脂盒,妻子作為煙花女子的往事頓時敗露……

  2000年開始,粉紅色妝容捲土重來

  從19 世紀20 年代開始,充滿了夢幻般焦糖色和金色的黝黑皮膚成了美容界的新寵。但是從2000 年前後開始,雅致的粉紅色妝容又重新成為時代的潮流。這股復古風借鑑了瑪麗·安託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時代的洛可可風格,模特們的面頰塗著珠亮的粉色脂粉,透露著清新、樂觀的氣息,一種甜蜜的感覺在臉龐上蕩漾開來。

  人們常說:「高興得臉都紅了。」粉紅色(rose),是「小愛神」(Eros)一詞改變字母順序得到的,這種色彩,不管在什麼年代,都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在《我人生的故事》一書中,卡薩諾瓦(Casanova)就這樣寫道:「人們不願意讓面頰的紅色看上去特別的自然。塗脂抹粉,是為了給人視覺上的愉悅之感,對人們來說,這是一種沉醉、迷失和喜悅的標誌。」

  她們這樣打扮自己

  當斯嘉麗·奧哈拉想要買胭脂時

  「姆媽,嗯,然後你順便幫我帶一盒胭脂吧。」

  「那是什麼東西?」姆媽用懷疑的口吻問道。

  「這不重要。你只需要給我帶一盒回來就行了。」

  「我要是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就不會買。」

  「哎呀!既然你那麼想知道,就告訴你吧,那其實是一種往臉上塗的顏料。」

  「顏料!」姆媽生氣地吼道,「您真是昏了頭了……聽你這麼說,我快羞愧死了。斯嘉麗太太,您現在是多麼可愛多麼漂亮,您不需要往臉上塗抹顏料啊。我的寶貝,只有那些壞女人才用那種東西。」

  「但她們用了之後效果很好,難道不是嗎?」

  選自《飄》,1936,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

  瑪麗·安託瓦內特時代的一則新聞

  「聖·馬丹街的莫羅先生發明了一種紅色的稠膏,把它叫作『太子妃胭脂』。他貼出告示說,好多用過這種胭脂的女士都對產品的質量讚不絕口,但是同時聲稱他可以做得更加盡善盡美。他隨後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完善了胭脂的做工,女性顧客們都爭相購買。改良後的胭脂更容易附著在皮膚上,而且不易暈染。這種胭脂越是塗抹得均勻,越是容易被毛孔吸收,皮膚也因此顯得越加光滑細膩。因此可以滿足貴婦們對於美麗的渴望。」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麗秘訣

  「找一塊嶄新的、未經使用的鐵片,把它放在火上燒紅,然後在上面澆灑白葡萄酒,從中散發出來的氣體可以蒸臉。然後再把鐵片加熱一次,並且噴灑細成粉狀的沒藥,然後馬上在臉上敷上薄毛巾來吸收蒸汽,防止它揮發。輕輕地用毛巾擦拭臉頰,兩周之後,膚色會煥然新生。」

  選自《美麗三書》,1582,讓·李耶博特( Jean Liebault)

相關焦點

  • 身價暴增的19世紀歐洲油畫
    波希米妮》1600萬美元德加《洗衣女郎》1300萬美元;阿特杜夫:《基督離母題》1200萬美元;莫內:《蒙斯涅街上的鋪路工作》1100萬美元;曼太尼亞:《三賢士來潮》1040萬美元;倫勃朗:《穿金飾外衣的女人
  • 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歐洲世俗民族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語言是人類集體創作的由外部世界抽象而成的概念和邏輯組成的人腦程序,它可以記錄或驅動著人類思維活動,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文明的載體。人類歷史及文化錯綜複雜,常常難以窺視其真諦與輪廓,而以文字發展線看人類歷史大勢,或許可以綱舉目張,一目了然。
  • 歐洲史:19世紀自然科學的新發現(三)
    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的文章繼續了解19世紀的歐洲。從1831年到1836年,查理·羅伯特·達爾文(1809-1882年)以博物學者的身份參加了英國海軍「貝格爾號」考察船長達5年的環球科學考察航行。他在航行途中一邊研讀賴爾的《地質學原理》,一邊仔細觀察和記錄沿途所見的自然現象。
  • 歐洲史:19世紀從新古典主義到後印象派(二)
    德加出身於富豪家庭,他的畫作主要表現巴黎上層社會的生活,他追蹤富人們出入劇院、賽馬場、咖啡館、歌舞餐廳和交易所,觀察他們吃喝、吸菸、談話和追求女人。德加最喜歡的繪畫題材是演藝界的女性,他善於從不同尋常的角度描繪聚光燈下的芭蕾舞女的舞姿和動態,此外他有時也表現女帽商、洗衣女工等普通婦女。
  • 只有不化妝的人才會說:化妝對皮膚不好!
    你們會不會時常遇到這種情況: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各種親朋好友甚至直男見到你化妝就「好意」勸告:少化點妝吧~對皮膚不好!我正經化妝大概有4/5年吧。相對來說,我倒是認為開始化妝這幾年我皮膚更穩定了,不那麼容易出問題。別誤會,我不會鼓吹什麼化妝品有利於皮膚這種鬼話。我的意思是:相對於素顏,每次化妝以後我都會更認真的護膚。
  • 18、19世紀歐洲貴婦奢華服飾,讓現代人瞬間低到塵埃裡
    歐洲貴婦衣著的奢華,會讓你大跌眼鏡。她們有著讓人羨慕嫉妒恨的煩惱,那就是,在起床後,要費心思琢磨的第一件事情是:今天穿什麼。19世紀法國王后約瑟芬的衣櫃裡,有676條裙子、496條披肩、785雙鞋和1132雙手套。
  • 中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貴族女人帽子裡隱藏的秘密
    歐洲人普遍認為一個有身份的女士,在正式場合不戴帽子,是十分失禮的行為。因為古代歐洲頭髮被看成女人的隱私部位,不戴帽子就等同於赤身裸體行走。看完這篇,你會明白為什麼歐洲影視劇裡上流社會人士都喜歡戴帽子。中世紀歐洲貴族女人帽子裡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讓我們一起看看。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中世紀時教廷頒布法令要人們將頭髮遮蓋起來,一種簡單拙樸帽形裝飾「Wimple」誕生了。
  • 17世紀歐洲傭兵日誌 呈現400年前臺灣風貌
    17世紀歐洲傭兵日誌 呈現400年前臺灣風貌 2012年09月17日 15:1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19世紀前的婚紗是紅色的,出席葬禮才穿白禮服
    許多人以為,婚紗從面世的那天起就是白色的,但其實在19世紀前,西方女性流行穿著大紅禮服結婚,白色禮服是出席葬禮才穿的。若不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力排眾議堅持穿上潔白的婚紗結婚,可能今天的西方妹子結婚時還會打得大紅大紫呢!
  • 竇文濤:歐洲文化若沒女人組局成不了規模
    核心提示:17世紀「沙龍」一詞進入法國,「沙龍」即為法語Salon一詞的譯音,在法語中一般意為較大的客廳。從17世紀開始,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貴婦)常把客廳變成著名的社交場所,在那圖書不普及,各種宣傳工具也不發達的年代,具有很大的影響。
  • 於是19世紀歐洲人發明了這些玩意兒
    那麼,文明、發達、先進的歐洲怎麼樣呢?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在100多年前的歐洲自慰同樣是見不得人的。19世紀的歐洲人認為自慰是一種罪。年輕人犯錯上帝也會原諒,但自慰上帝就不原諒了!我們來看一下十九世紀歐洲人是如何來形容自慰的。當時有個醫生就說,「不管是瘟疫或是戰爭,還是其他的疾病都無法與自慰對人類造成的禍害相提並論」。別看這個醫生說的太誇張似的,但在當時很多人確實是這樣認為的。
  • 人文主義對18-19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
    人文主義繪畫後來,在17-18世紀的歐洲,又掀起了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進一步傳播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精神到了第二種境界,即理性的定神,這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02什麼是古典音樂?如果用理論來解說,很難理解,說簡單點,古典音樂就是在錄音技術沒有發明之前,以管弦樂為主要演奏形式的歐洲音樂,曾在十八世紀中期至十九世紀早期的奧地利、德國、法國、義大利等這些國家流行。代表人物並不多,從巴赫到貝多芬,有名有號的差不多就幾十個代表。
  • 西方人倔起來,連命都不要——從19世紀歐洲的「瘴氣」說起
    19世紀泰晤士河汙染的漫畫 19世紀的歐洲大城市,「髒亂差」到你不敢想像,有傳染病自然很正常。當時歐洲的醫生們還不明白有些疾病的原理,尤其是城市中的傳染病。骯髒的城市環境,惡臭受汙染的飲用水,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 醫生猜測,城市中的人們之所以會莫名其妙的染病,很可能是因為「瘴氣」:這是因為腐爛而造成的毒氣,隨風飄散到空氣中,聞到的人就有可能生病。 1817年,印度爆發霍亂,造成了大約4000萬人死亡。
  • 誰說女人懷孕後不能化妝?
    生活中每個女人都愛美,就算是懷孕了也一樣,出門在外,都想換一個美美的妝,將最好的自己展示給他人。可是身邊的人總有人這樣和孕婦叨叨,孕期是不能使用化妝品的,會傷害到腹中胎兒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無錫化妝學校帶你了解化妝對女人的重要性
    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會化妝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於不化妝的女性,而且顯得更聰明!所以,化妝的女人不一定優秀,但優秀的女人一定會化妝(注重儀容儀表)如果你認為化妝只是為了外表美麗,那就完全錯誤了,或許你沒考慮到,現在的空氣汙染有多嚴重,我們的面部成天暴露於空氣中,雖然早晚你可能會用洗面奶洗臉,再抹上滋潤霜什麼的,但那還不夠,打點散粉化個淡妝,除了起到遮蓋防塵效果,同時因為散粉對光線具有散射效果並含有若干倍的防紫外線功能,因此還會使皮膚色更均勻,當然一定要選信得過的品牌產品才行。
  • 十二生肖中不化妝,連門都不敢出的生肖女,化妝是女人畢生的事業
    想必大多數的男人已經領教過了,等待是多麼痛苦的事情,然而有的女人不喜歡化妝,而有些女人不化妝門都不會出的,和女朋友約會的時間都浪費在了化妝打扮上了,她們希望自己最美麗的一面展示給大家看。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十二生肖中哪些生肖女不化妝不會出的。
  • 16世紀的歐洲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當時的人們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
    從俄羅斯向西到大西洋的歐洲大陸,到處都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與1500年前的羅馬時代相比沒有任何改變。根據塔西佗的《日耳曼》記載,尤利烏斯·愷撒從波蘭步行到高盧,整整花了2個多月才走出暗無天日的原始森林。
  • 不懂化妝的女人,牢記這3個化妝技巧,簡單耐看形象佳,建議學學
    老話說的好: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對於會化妝的女人來說,會化妝就是一項加分的技能!但是對於不懂化妝的女人來說,不化妝還好說,化了妝就是減分!難道,不懂化妝的女人就該顏值差?錯!所以,今天就給大家分享3個化妝技巧,不僅簡單一學就會,關鍵上妝後好看還很顯氣質!
  • 解析好命女人的面相特質:化妝出來的福氣
    難道你一直覺得自己的運氣總是不好嗎?您認為自己生來就是勞碌命嗎?儘管命格這回事是不能強求的,但總能在外表上花點小心思,透過化妝和護膚給自己帶來好氣色、好福氣,同時了解到好命的女人和苦命的女人在表面上的不同,避免一不小心就變成苦命的女人,影響了本來好端端的幸福也不自知!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對於東方主義與中亞知識建構的反思,才剛剛開始。【惲文捷:《19世紀初俄國對新疆和中亞汗國的探索及其影響》,《社會科學》,2018年第5期。】筆者也擬從這個視角對「中亞」的概念進行知識社會學的分析。一、地理大發現與俄國對「韃靼利亞」的科學考察理解「中亞」,必然要從理解「亞洲」的意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