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歐洲傭兵日誌 呈現400年前臺灣風貌

2020-12-20 中國臺灣網

17世紀歐洲傭兵日誌 呈現400年前臺灣風貌

2012年09月17日 15:1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中國臺灣網9月17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17世紀的臺灣是什麼模樣,當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忙著在亞洲攻城掠地,一邊興建貿易的商館,一邊蓋起戰略堡壘。在新出土的《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曆險記》中,便呈現了利邦上尉親身見證的大航海時代,以及他和臺灣居民交鋒的第一手紀錄。

  這份法文手稿,19世紀在瑞士的一棟舊宅閣樓中發現,抄錄者不詳,內容則是瑞士出身的艾利.利邦1617至1627年的海上冒險回憶錄。

  書中敘述他年輕時因好奇而踏上格陵蘭捕鯨船,從此成為誰出錢就幫誰打仗的傭兵,1618年起任職東印度荷蘭公司,擔任亞洲地區士兵與軍官,從歐洲出發途經好望角,前往東南亞,也來到了臺灣。

  「這些人真奇怪,身材很高,肥胖,像個胖巨人;但女人個子很小,像8到10歲的小女孩,裸身……和她們說話時,她們就把像窗簾的布移到前面遮羞。」這是1623年,利邦隨東印度公司指揮官雷爾松抵臺時,對南臺灣麻豆居民的描述。

  一心想和清政府與日本建立貿易關係的荷蘭人,在澎湖建立軍事基地,一邊作戰一邊與清政府協商,同時評估在臺做貿易的可能,利邦就在此時被派到臺灣建造堡壘。

  利邦描述他一抵臺,就向當地目加溜灣社人接洽,前往麻豆社少數民族所在地砍伐所需木材,兩周後卻遭到麻豆社人突襲。「他們不斷對我們射出標槍和劍,如冰瀑下不停……我的後腰部受傷,差點命喪河邊,幸好有士兵一槍擊斃那個拿大刀正要砍我頭的人。」

  死裡逃生後,利邦記下對臺灣的觀察,包括臺灣少數民族獵鹿的方式、熱絡的鹿皮貿易及蓋滿枝葉的住屋、當地對偷竊和通姦者的處罰、各種水果和簡單的語言。

  1624年,荷蘭和清政府談判不果,同意他們在臺灣建立據點,荷蘭便遷臺,這是荷蘭殖民臺灣之始。利邦則在此時離臺,先後在帝汶島、亞齊等地執行軍事任務,1626年役期結束,登船返歐。

  這本書法文版編輯依弗紀侯認為,利邦並非知識份子,戰爭是他的一切,雖然他筆下對異國的描述流於片面,但他從未用過「野蠻」這個字眼,他的觀察聚焦在貿易、當地自然資源,對動物記錄仔細,也描述了船難時的恐懼、海盜的肆虐,呈現了大航海時代,一個歐洲傭兵所能見證的世界風貌。(中國臺灣網 杜美瑩)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相關焦點

  • 盡顯巴洛克奢華風 它來自400年前的歐洲宮廷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藏的4萬餘件西方服飾中就有一套來自17世紀末期的獨特亮裝。這一期,就讓我們踏上一段跨越400年的時尚之旅,走進17世紀的歐洲宮廷,在團團大花、金絲銀線和各種繁複的織錦手藝中,感受一場奢靡的巴洛克時尚盛宴。中國絲綢博物館內的西方四百年時裝館是國內首家介紹西方服飾的展覽,行走其中,如同在一個個絢麗多姿的時尚維度間穿行。
  • 中世紀傭兵時代騎士武器的精華:騎槍
    在12世紀之前,騎槍槍桿主要是硬木槍桿,長度相對後世騎槍來說較短,大約在2~3.5米。到了13世紀,出現了前細後粗的矛杆,手握處刻有手握槽柄。這種長矛由於矛杆前端比後面細許多,使長矛大部分重量移至手柄處,易於騎士控制和掌握平衡。槽柄使騎士在衝刺時長矛不易脫手。到傭兵時代,為了對付逐漸興起的步兵方陣,騎槍進一步加長,往往可達5~6米。
  • 吳昆財:臺灣前後400年都無法與大陸切割
    臺灣反服貿抗爭挑起兩岸議題,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從歷史的角度看,臺灣不論是400年前或400年後,都不可能與大陸切割開,因為兩岸每天都在互相交流影響,文化穿透力遠比政治力還深許多,不會因為短時期的改變而變化。
  • 17-18世紀歐洲盛行的「中國熱」
    16-17世紀,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反被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所吸引,因而,他們就以濃鬱的理想主義色彩向歐洲反饋中國的圖像。這一時期,歐洲正興起啟蒙運動,倡導理性主義的啟蒙思想家並不能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尋得多少滋養,轉而把視線移向非基督教世界,從來華傳教士反饋的圖像中「發現」了中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17到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 歐洲300年油畫展在滬展出,呈現西方藝術演變之路
    2019年9月12日,上海天協文化舉辦的「歐洲300年經典油畫展」在上海徐家匯新空間開幕。展覽以53幅作品向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歐洲原畫作的機會,作者來自於德國、比利時、法國、西班牙、瑞士等歐洲各地,呈現一片田園景色及浪漫風情的歐洲文化。
  • 餅乾渣一樣的馬爾他,風貌卻很歐洲,還是移民歐洲的新跳板!
    馬爾他國家雖小,但卻是個標準的旅遊度假勝地,每年接待全球遊客超過200萬人(其中歐洲國家遊客大約170萬左右)。其被歐洲人喜愛是從當年的熱播劇《權力的遊戲》第一季播出後開始的,因為劇中如龍母與馬王的婚禮、奈德詹姆的決鬥、奈德之死等經典場景,都是在這個小小的島國取景拍攝。島國馬爾他由五座小島構成,其中馬爾他島和戈佐島面積最大,其餘三島面積加在一起也不到國土面積的2%。
  • 吉林復建長白山訥殷古城 重現400年前滿族部落風貌
    歷時三年修復完成的長白山訥殷古城2日正式面向海內外遊人開放 柴家權 攝中新網長白山7月2日電 (柴家權)歷時三年修復完成的吉林長白山訥殷古城2日正式面向海內外遊人開放,消失近400年的中國滿族古老部落風貌得以重現。
  • 臺灣旅遊日誌:一夜高雄
    當日因為從香港去臺灣的飛機晚點了,我們到達高雄時已經是下午4點多,在訂好的酒店放下行李後,我們馬不停蹄地趕往高雄的西子灣,想看看我們到達臺灣的第一個海上的日落。  可惜我們到達西子灣地鐵站時,都快天黑了。  下面是用400度富士膠捲拍的西子灣小吃街。
  • 17、18世紀,歐洲女性越來越誇張的貴族時尚
    提到17世紀的歐洲女性,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漂亮的宮廷裙子,精緻的妝容,繁瑣複雜的髮飾髮型。但你知道嗎從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女性服飾時尚與審美是一步步走向誇張,更加繁複華麗。中世紀的歐洲,在宗教統治下,服裝的顏色、款式都比較單一而受限制。從16世紀開始,歐洲服飾開始往華麗與誇張靠攏。到了17世紀,巴洛克風格凸顯,華麗、宏大、誇張,佔據了時尚主流。女性的裙子越來越誇張,越來越寬大。到了18世紀,在裙子越來越大的基礎上融入了大量的蕾絲、綢緞、繡,裙子腰部設計的更窄,纖腰寬裙是為時尚。
  • 17世紀至20世紀初歐洲東方主義與地理建構中的亞洲與中亞
    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的一次劃時代影響的大事。那兩三百年,歐洲經歷了知識系統的大破大立大重建,知識系統的變化正是分隔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那最鮮明的分水嶺。【楊照:《新世界與老亞洲》,收入(德)于爾根·奧斯特哈默著,劉興華譯:《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2016年,社科文獻出版社,第7頁。】對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複雜而矛盾的。
  • 400年前書信上發現未知秘魯土著語言
    核心提示: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考古學家表示,通過研究一封400年前的書信背面的注釋,他們發現了秘魯北部土著曾經使用的一種前所未知的語言。一個未知西班牙人在書信背面用現代學者前所未見的一種語言對數字進行翻譯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考古學家表示,通過研究一封400年前的書信背面的注釋,他們發現了秘魯北部土著曾經使用的一種前所未知的語言
  • 1950年代,70年前的臺灣風貌,是我們想像不到的樣子!
    自古以來,臺灣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臺灣一直在國人心中佔有重要地位,但總的來說,大多數人對於臺灣的歷史風貌並不熟悉。下面各截圖摘自一段拍攝於1950年代的視頻。可以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上世紀50年代的臺灣是何種風貌。
  • 臺灣史博館開館 呈現臺灣史的深度與厚度
    首座以臺灣地區歷史為核心的博物館─臺南市臺灣歷史博物館,歷經12年規劃籌建,29日正式開館,館方準備盛大的活動,邀請島內民眾見證歷史性的一刻。臺南市是臺灣的文化都市,臺灣史博館在此落腳,希望能成為典藏、研究、展覽臺灣地區歷史文物的寶庫,帶動臺南的發展。
  • 臺北故宮藏17世紀《坤輿全圖》亮相,以中國為本位的世界觀
    清代皇帝如何認識世界,17世紀中國人眼中的世界地圖是什麼樣的,19世紀的中國又如何在沿海地區的海洋發展史中站有一席之地?展覽根據臺北故宮所藏文物中圖像繪製的各種目的依序分「躍然紙上的生態」「航向世界的舞臺」「臺灣地區地圖」三個展區,展示臺北故宮文物藝術中對生態環境、地理與海上交通工具的珍貴紀錄。據悉,展品包括以花鳥、動物為主題的繪畫,17世紀以歐洲觀點,由傳教士轉譯繪製的世界地圖,以及清朝時的航海技術等。最後回到臺灣地區,看看清代執政者對臺灣島的紀錄觀點。
  • 年度重磅作品《傭兵天下》英文名Sphira
    3月16日消息,第25屆遊戲開發者大會(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簡稱:GDC )前不久在美國舊金山召開,歐洲第一大道具收費遊戲運營商德國Gameforge公司首次參展GDC,並在展會上發布了其在2011年度的主打產品《傭兵天下》,該產品歐洲版定名為Sphira: Warrior’s Dawn。
  • 統派團體紀念臺灣光復: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兩岸和平臺灣才好
    @銳看臺灣報導 由統派團體發起的臺灣光復節遊行25日上午從75年前受降地、臺北市中山堂開拔走到凱達格蘭大道,200多拿著紅燈籠和青天白日旗,齊聚在中山堂前的抗日紀念碑紀念這重要的日子。勞動黨籍新竹縣議員羅美文致詞時表示,如果沒有出來遊行,臺灣街頭靜悄悄,好像沒有這段歷史。
  • 17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貴族們使用中國瓷器,穿著中國衣服
    中國的瓷器自唐開始,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西方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精美的器皿,也不知道這種瑩潤如玉的器皿是如何製成的。於是中國的瓷器成為一種寶物被西方貴族收藏,這種精美瓷器是當時歐洲人財富與身份的主要象徵,也是歐洲商人暴力致富的主要瓶頸。
  • 歐洲拍賣200年前保險套 製作材料是羊腸
    據英國鏡報17日報導,近日,一個200年前的保險套在歐洲拍賣網站上被拍出了472英鎊(約合4300元人民幣)的價格,堪稱史上最貴保險套。 這枚保險套是在法國發現的,大約在18或19世紀被製造。它在歐洲拍賣網站Catawiki上以預估值2倍的價格被拍走,成為史上最貴保險套。
  • 17、18世紀法語才是歐洲的通行語言,英語還偏處島國
    、18世紀的歐洲大陸,法語才是通行語言。就像今天,在日本社會當中,只要會說英語,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在我們國家,每個人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其實和當時法語流行於歐洲大陸的情形是一樣的。簡單分析,法語在17、18世紀通行歐洲大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 18世紀歐洲人笨到「排隊槍斃」,仍大殺四方?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
    這樣的戰爭自然只是愚蠢、怯懦或者說沒有現代人「智慧」的將領進行的禮節性遊戲,就連他們的遊戲工具也不過是些撲著發粉、梳著假髮的士兵……那麼,歐洲人為什麼要採用這麼呆板的戰術,並且還憑著這麼呆板的戰術去大殺四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