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財:臺灣前後400年都無法與大陸切割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臺灣反服貿抗爭挑起兩岸議題,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從歷史的角度看,臺灣不論是400年前或400年後,都不可能與大陸切割開,因為兩岸每天都在互相交流影響,文化穿透力遠比政治力還深許多,不會因為短時期的改變而變化。

  吳昆財,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專門研究中美關係史、美國外交史、國共談判史與中共史,長期在南臺灣任教,曾在4月17日「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舉辦課綱修改公聽會上力駁「獨」派學者觀點。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吳昆財表示,法國年鑑學派大師布勞岱(FernandBraudel)研究法國是從地中海、歐洲的角度,單從法國本身去看,是看不出法國的變化,看臺灣歷史發展也一樣,要從中國來看才能看到臺灣歷史發展的真正全貌,也不能只看短時期、一、二個主政者、一段時間或一個事件或是中時期百年制度,而應看長時期幾百年興衰變化。

  他指出,400年前媽祖到臺灣,經過400年還是媽祖到臺灣,400年之間經過多少政權更迭?媽祖還是照拜、端午節照過,所以文化穿透力遠比政治力還深許多;縱使短時間有改變,長時期演繹卻不會變,也就是信仰、宗教、風俗習慣。

  他舉例,19世紀土耳其之父凱莫爾當時想徹底推翻典章制度全面西化,惟獨無法改變信仰,只好繼續信奉伊斯蘭教;亞歷山大徵服歐亞非,死後仍然分裂,因為文化生活習慣是歷經幾百年的演繹傳承,不可能靠一個革命或是運動就全面推翻掉,也不是一、二個人在位、封鎖,兩岸就可以隔離,所以從歷史角度來看,「臺獨」是不可能成功的。

  他說,法理的「臺獨」不可能,世界各國也不承認,李登輝、陳水扁執政20年,該做的也都做了,「媽祖」都送到聯合國總部,動用神明天界都沒成功,表示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就在這裡;如果打仗打得贏嗎?不可能嘛!沒打贏就拜拜了;何況兩岸還沒交流開放前,也是每天在臺灣海峽之間互相影響。

  他表示,如果「臺獨」不可能成功就不要騙人,未來兩岸統一的機會比分離的機會還大,為何還要「去中國化」?教導「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奉公守法當然好,難道喜歡像陳水扁一樣每天去衝撞?臺灣400年的移民史不是因為政治目的,而是經濟目的;臺灣人應該務實,不要務虛,不要搞「臺獨」,保持交流維持現狀,否則大陸把臺灣晾在一旁,臺灣也沒辦法,因為大陸已經全球化了,臺灣對大陸的需求已經遠大於大陸對臺灣的需求,臺灣400年前400年後,都不可能與大陸切割開。

  他指出,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1978年大陸經濟改革開放,當時臺灣「戒急用忍」,喪失發展良機,現在兩岸難得有共識說要和平,千萬別放棄機會,也別放棄對中華文化的論述權,才有可能證明臺灣的存在價值。

  他說,一個人對於認同基本上有三部分,當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一致就沒問題,如果有人主張「臺獨」,推到頂端政治認同建立不起來,整個認同就會出現矛盾;現在臺灣大學生過去是讀陳水扁執政時修改的舊課綱,自然會有認同混淆,而且連帶把中文、世界史都拋棄了,認為讀了沒用,所以是去「歷史化」、「史盲」,可是該教的還是要教。

  吳昆財表示,歷史上下5000年、東西10萬年都一樣,所有民族為求生存發展,一樣會使用國家力,國家力包括政治與法律,這沒有對或錯,全世界教科書都是為政治而服務,沒有講學術客觀的啦!即使民進黨執政也是如此,所以課綱要先教中國史、再教臺灣史,最後是世界史;好比去美國加州念書,也一定先教美國史、再教加州史。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相關焦點

  • 臺媒:臺灣經濟臍帶不能與大陸切割
    譚瑾瑜指出,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即便能成功,並不表示臺灣經濟臍帶能與大陸完全切割,藍綠雙方雖然在兩岸關係上有不同的見解,然而延續兩岸經貿協議和交流成果仍有其必要性,而這正是彰顯臺灣在經濟上無法與大陸隔絕的佐證。  評論摘編如下:  蔡英文近日積極走訪臺灣各地,聽取產業心聲,希望能貼近民意、提出活絡臺灣經濟的政策。
  • 台歷史教材用DNA否定臺灣人與大陸關係 臺學者痛批
    圖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海外網9月2日電臺灣新課綱在新學期投入使用,臺灣歷史學者日前召開記者會,質疑新歷史課本中存在大量違反史實的「去中國化」內容,未來10年會有400萬學子受影響,呼籲第一線歷史教師秉持良心,團結起來拒絕這種教科書
  • 臺學者吳昆財痛罵:這種伎倆連民國軍閥都不屑為之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作者:吳生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披露後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向筆者表示,這種更名的伎倆,連民國軍閥都不屑為之,極其荒誕。吳昆財表示,1949年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時,為臺灣帶來兩項重要文化遺產。其一是許多鼎鼎大名的學者,如胡適、傅斯年、林語堂、張大千等鴻儒名士;其二是聞名中外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 四代港臺人心中的「中國觀」:大陸與臺灣、內地與香港根本無法切割
    然而,他們宣揚的始終不是所有臺灣人和香港人的「中國觀」。《環球時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多位臺灣和香港居民,他們的出生年代不同,成長生活背景迥異,但從他們的講述中,我們能夠感知,大陸與臺灣、內地與香港有著太多千絲萬縷的聯繫,根本無法切割。20後:「如今兩岸都豐衣足食,要好好珍惜」「港獨絕對不可行,只會害死香港!」
  • 臺灣演員九孔頂大陸票房光環 要和電視臺同事切割
    臺灣演員九孔頂大陸票房光環 要和電視臺同事切割 2010年01月14日 11:18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獨家專訪|臺灣歷史教授談最新「臺獨」教科書:將禍害百萬學生
    今天,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在接受海峽導報記者採訪時非常氣憤。他說,民進黨為了「臺獨」,絞盡腦汁在教科書上做手腳,實在太可惡。不過,他同時表示,文化的穿透力遠比政治力深許多。「不管民進黨當局怎麼政治操弄,臺灣人在文化認同上,還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認同中華文化,民進黨想『去中國化』沒那麼容易。」
  • 吳昆財:堅決反對「去中國化」的歷史新課綱
    民進黨不顧歷史專家的諄諄告誡,全面通過歷史新課綱,準備讓臺灣未來的學子接受既不專業、更缺乏教育理念的教科書。為挽救下一代免遭這種違反史學與教育原則的毒害,臺灣嘉義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在《觀察》雜誌發表文章表示反對到底,更希望民進黨迷途知返。
  • 臺灣學界教育界痛批新版歷史教科書
    臺灣歷史學者王立本教授駁斥道,「《開羅宣言》明確將臺澎和東北歸還中國,並經《波茨坦公告》確認,《日本降伏文書》則提到要遵守《波茨坦公告》,這一條脈絡是清晰可見的。」他強調,尤其是1972年,大陸政府與日本發布的建交公報中,又一次明確了臺澎主權的歸屬,這些是白紙黑字的明文。「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不過是獨派對歷史掐頭去尾、片面切割的產物。」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上路 學者直批「教育臺獨」貽害無窮
    新華社臺北8月30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上路。多位臺灣學者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教育臺獨」,對臺灣貽害無窮。
  • 民進黨刻意操作,以防治疫情藉口來切割臺灣與大陸
    由於民進黨主政者刻意的操作,包括以防治疫情來切割臺灣與大陸,對大陸臺商、陸配子女的不公平對待等,已使兩岸關係更加疏離、不穩。文章指出,民進黨掌握政權後,首要的目標為凸顯所謂「臺灣主權」,儘管國際政治的現實,綠營無法一步到位,完成其所謂的「正名建國」,但入主領導人之位者不管是陳水扁也好,還是蔡英文也罷,莫不想盡辦法拉開臺灣與大陸的距離,而且越遠越好。
  • 臺灣教師之憂:「臺獨」歷史教科書戕害下一代
    2016年民進黨「全面執政」,一看時機成熟便不再遮掩,第一步是廢除國民黨執政時期修訂的課綱,緊接著就炮製「臺獨」課綱。 「臺獨」課綱以南島語系取代中華民族作為臺灣人的祖先,臺灣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事實則被篡改成「多元文化的臺灣」。「他們搞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譜系,為的就是割斷臺灣與大陸的血緣聯繫與文化情感。」
  • 去「中」播「獨」,臺灣新版歷史教科書遭痛批!
    臺灣歷史學者王立本教授駁斥道,「《開羅宣言》明確將臺澎和東北歸還中國,並經《波茨坦公告》確認,《日本降伏文書》則提到要遵守《波茨坦公告》,這一條脈絡是清晰可見的。」他強調,尤其是1972年,大陸政府與日本發布的建交公報中,又一次明確了臺澎主權的歸屬,這些是白紙黑字的明文。「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不過是獨派對歷史掐頭去尾、片面切割的產物。」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刻意"去中" 專家批根本是"臺獨建國工程"
    (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國臺灣網8月3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島內2019年新課綱上路,因不滿新學期高一歷史課本充滿「臺灣地位未定論」,以「多元文化」或「海洋文化」之名矮化中華文化主體地位,由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專家學者發起的「新三自運動」(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選擇周五(30日)開學日,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刻意「去中」 專家批根本是「臺獨建國工程」
    中國臺灣網8月31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島內2019年新課綱上路,因不滿新學期高一歷史課本充滿「臺灣地位未定論」,以「多元文化」或「海洋文化」之名矮化中華文化主體地位,由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專家學者發起的「新三自運動」(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選擇周五(30日)開學日,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
  • 臺灣新課綱投入使用:用多元文化取代中華文化……
    ,未來10年會有400萬學子受影響,呼籲第一線歷史教師秉持良心,團結起來拒絕這種教科書。據臺媒報導,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歷史學者8月30日召開記者會,列舉新課綱的歷史教科書有三大問題:第一,民族上「去中國」,用「南島語族」取代中華民族,甚至以血源DNA否定臺灣人與大陸的關係;第二,文化上「去中國中心論」,用多元文化取代中華文化為主流的歷史事實,完全漠視兩岸地緣與歷史關係
  • 開學第一課,大陸、香港、臺灣有啥不一樣?
    9月應該算是中國的「教育月」,9月1日開學,9月10教師節(臺灣地區教師節為9月28日)。以往9月最熱的話題總離不開學校、學生、教師和教育。今年開學季,大陸、香港和臺灣的教育話題都曾一度「搶佔頭條」,不過新聞內容卻大相逕庭。
  • 2018年臺灣人赴大陸預計首度超過400萬人次
    中新網12月7日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2018年1月至10月,臺灣人赴大陸比2017年同期增加超22萬人次,全年預估將首度超過400萬人次。預期2019年臺灣人赴大陸旅遊會繼續火爆,也會有更多臺灣人赴大陸發展,前往大陸的臺灣人數量還會繼續增長。
  • 2018年臺灣人赴大陸預計首度超過400萬人次(圖)
    《中時電子報》報導,2018年1月至10月,臺灣人赴大陸比2017年同期增加超22萬人次,全年預估將首度超過400萬人次。預期2019年臺灣人赴大陸旅遊會繼續火爆,也會有更多臺灣人赴大陸發展,前往大陸的臺灣人數量還會繼續增長。資料圖:臺灣旅遊業界人士駐足觀賞閩南民俗表演。中新社記者 楊伏山 攝  兩岸研學人數創新高  儘管2018年大陸遊客赴臺只有微小幅度增長,但臺灣遊客前往大陸仍持續火爆。
  • 400多臺灣考生報考2013年大陸高校研究生
    2013「大陸大學港澳臺研究生入學考」19日報名截止,先前有考生抱怨臺灣報名點夏潮基金會沒提供完整考古題;夏潮表示主要業務是報名,考古題只是附帶服務,並建議「讀陸校參考書目會比K考古題更有用」。
  • 獨家|島內學者:珍惜中華文化+維持臺海和平,臺灣才能安身立命
    嘉義大學歷史系吳昆財教授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文/受訪者供圖  一本大陸出版的兒童繪本讓民進黨政客興師動眾,「大陸製造近日,臺灣島內又掀起一波「反中」小高潮。對此,臺灣嘉義大學歷史系吳昆財教授認為,這種盲目「去中」「反中」的作為,其實突顯了臺灣方面在發揚中華文化上漸失自信與野心,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進步也缺乏與時俱進、客觀評價的眼光與肚量。臺灣島內綠營政治人物操弄「反陸」民粹沒完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