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財:堅決反對「去中國化」的歷史新課綱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民進黨不顧歷史專家的諄諄告誡,全面通過歷史新課綱,準備讓臺灣未來的學子接受既不專業、更缺乏教育理念的教科書。為挽救下一代免遭這種違反史學與教育原則的毒害,臺灣嘉義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在《觀察》雜誌發表文章表示反對到底,更希望民進黨迷途知返。

吳昆財表示,臺灣當局「教育部」甫通過的歷史新課綱有以下問題。

一、這是捨本逐末,擾民的課綱。這份課綱其實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歷史教育最重視透過時序、理解其因果關係,進而培養學子理解及判斷力。若學生連基本歷史事實的時序都欠缺,又如何期待他們能清楚掌握各種歷史主題,進而討論?這無異於緣木求魚,更是對歷史教育本質的嚴重斲傷。當這份新課綱通過,坊間已經盛傳,補習班準備摩拳擦掌,大賺一筆歷史補習財,這不是勞民傷財,什麼才是勞民傷財?

二、這是一份徹徹底底「去中國化」與「媚日」的課綱。審視這份課綱設計的初心與發想,無非就是要斬斷臺灣與中國歷史、文化與民族的關係,它企圖從量變到質變,有計劃地清除中國史在臺灣學子中的集體記憶。所謂量變即從最早的歷史教育,臺灣史僅納入中國史中的一節;其後在杜正勝擔任臺當局「教育部長」時期,臺灣史突然成為單獨一冊;最後,臺灣史份量再凌駕中國史,這是量變。

質變上,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一則讓「臺灣國」偷天換日成為與東亞各國並駕齊驅。再則,徹底讓中國與東亞其他各國如日本、韓國、朝鮮等,都成為「外國」。至此,臺灣與中國成為國與國的關係,臺灣不再直接承接中國文化、歷史與民族,而是「多元的傳承」,臺灣人再也不是中國人,而是東亞人。

不過,少了中國,根本上,臺灣在東亞是沒有角色的,更是沒有臉孔的。也唯有臺灣入了中國的版圖,才能讓臺灣真正在東亞區域裡,頭角崢嶸,出人頭地。換言之,臺灣與中國是共榮共存,兩者缺一不可;透過中國,是臺灣進入東亞與世界的最佳途徑。

三、這是一份急就章的課綱。因為充滿政治算計,所以匆促,故而造成其後的教科書必定都將是粗糙不堪。如此的惡性循環,如何期待歷史教學現場的老師與學子們,產生良好的歷史情境?

試想,這份8、9月才能定案的課綱,接著必須由出版社製作教科書,再由臺灣的「國教院」進行多次審查,最後在2019年審查完畢,方能取得版權,如此出版時間的緊迫,就算由司馬遷來編寫,恐怕也是力有未逮。尤其是所謂的主題式課綱,根本是個包山包海的課綱,即便孔子再世,也將不知如何下手撰寫。所以,教科書日後問世,其質量真令人捏把冷汗,更擔心下一代的孩子又將遭受荼害。

基於希望臺灣學子們能接受一種可大可久的歷史教育,而不是受宰制於意識形態如此濃厚的一份課綱,完全忘卻自己文化、歷史的根源,與歷史教育的本質,我們堅決要求臺當局「教育部」收回成命,懸崖勒馬,不可害人害己,遺禍子孫;我們更要呼籲所有熱愛與關心歷史教育的朋友們,一起拒絕這份課綱。

最後,我們要在此呼籲大陸當局,歷史教育的推動必須包含四個面向:課綱制定、教科書製作、教科書審查,以及各級入學考試。由於中國人向來是考試領導教學,所以為了兼顧人才的質量及國際潮流,建議對於赴大陸逐漸增多的臺灣年青人,當他們到大陸求學與就業時,大陸教育當局應該規定加考中國史地與文化基本教材,進行必要人才質量的把關,理由如下。

一、必須了解中國。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既然要前往大陸,就必須了解基本的中國,否則連張飛與嶽飛皆無法分別,則這些人與外國人究竟有何差別?大陸與臺灣雖然血脈相連,但也不能飢不擇食,總要篩選適當的人才,以為己用。

二、檢驗史地知識符合國際潮流。即便外國人想成為美國人,也須進行必要的英文與美國歷史考試,否則不能取得公民身分。所以,大陸對臺灣民眾的史地知識檢驗,也不過是從善如流,符合國際潮流。

相關焦點

  • 臺當局搞「去中國化」 學者:新課綱歷史就是穢史,就是骯髒史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當局擬採用高中歷史新課綱,其中包括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等改動。臺灣多位學者22日對此發表看法,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教授吳昆財表示,當局「教育部」新定的高中歷史課綱就是一本「穢史」,即骯髒史。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上路 學者直批「教育臺獨」貽害無窮
    新華社臺北8月30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上路。多位臺灣學者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教育臺獨」,對臺灣貽害無窮。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刻意"去中" 專家批根本是"臺獨建國工程"
    30日,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中)主持記者會,表示高一新生要用的新教科書有多處刻意「去中國化」,不符合真實的歷史。(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國臺灣網8月3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島內2019年新課綱上路,因不滿新學期高一歷史課本充滿「臺灣地位未定論」,以「多元文化」或「海洋文化」之名矮化中華文化主體地位,由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專家學者發起的「新三自運動」(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選擇周五(30日)開學日,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刻意「去中」 專家批根本是「臺獨建國工程」
    30日,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中)主持記者會,表示高一新生要用的新教科書有多處刻意「去中國化」。中國臺灣網8月31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島內2019年新課綱上路,因不滿新學期高一歷史課本充滿「臺灣地位未定論」,以「多元文化」或「海洋文化」之名矮化中華文化主體地位,由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專家學者發起的「新三自運動」(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選擇周五(30日)開學日,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程度驚人
    央視網消息: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用一張張便籤紙,標記下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的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用「震撼」一詞,形容「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過去我們都說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是很自然的,念起來是很順的。
  • 強行「去中國化」,臺灣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古代史,從商周到隋唐...
    有島內歷史教師向臺媒反映,由於新課綱把「中國史」改為「東亞史」,臺灣初中二年級學生拿到的新歷史課本中,中國古代史被大量刪減,「三國鼎立」時期的內容甚至完全消失。延伸閱讀:強行「去中國化」,臺灣高中「東亞史」課本編不出來了還有兩個月就是下學期開學,但臺灣高中歷史第二冊至今沒有任何版本過關,而且正在送審的幾個版本內容80%都是中國史。
  • 去「中」播「獨」,臺灣新版歷史教科書遭痛批!
    今年9月新學期以來,臺灣依據新版課綱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開始使用。其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引起臺灣學界和教育界的強烈不滿。他們呼籲全社會共同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不再讓其毒害臺灣學子。民進黨當局自2018年以來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並大幅壓縮「中國史」課程。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拍板 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中國臺灣網8月1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13日通過,12年義務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分成臺灣、東亞及世界等3個分域,並明確提到「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去日本化」 民進黨宣布抵制
    臺灣「教育部」日前公布了經過微調的高中歷史新課綱,引發「去臺灣化」爭議。對此民進黨中常會2月5日通過決議,綠營執政的高雄市、臺南市、宜蘭縣、嘉義縣、雲林縣、屏東縣等六縣市拒絕採用新版課綱,將續用2011年通過的舊課綱與教科書;並要求臺灣教育部門撤回課綱調整案。
  • 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這就是三階段「去中國化」的正式完成,臺灣史從一個章節,變成一本書,最後再把中國史「作掉」。他表示,許多歷史學者不滿「教育部」此舉,近日醞釀發表連署書抗議。吳昆財表示,對於高中歷史新課綱過關並不訝異,因為「課審大會」本來就是個「集團」,課綱當然想過就過。
  • 臺灣新課綱中國史大縮水:連「辛亥革命」都沒有
    據海外網援引臺媒報導,3日,臺「國教院」公布「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高中歷史的中國史不但從原本一冊半縮減為一冊,還擺脫傳統朝代史,改放在東亞脈絡中。為此,有學者指出,新課綱把中國歷史的架構完全拆解,連「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八年抗戰」都看不到,還美化了日本侵臺的歷史,這就是「去中國化」的深化,搞「文化臺獨」。
  • 臺灣學界教育界痛批新版歷史教科書
    核心閱讀今年9月新學期以來,臺灣依據新版課綱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開始使用。其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引起臺灣學界和教育界的強烈不滿。他們呼籲全社會共同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不再讓其毒害臺灣學子。
  • 臺灣初二歷史教材大幅刪減中國古代史
    為了推動「去中國化」主張,淡化中國歷史,培養所謂的「世界公民」,民進黨當局對初中歷史教科書下手了。臺灣初中二年級所用的新課綱歷史教材中,中國古代史部分被大幅刪除,課程被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從商周到唐朝2400年的歷史「僅用1600字講完」,三國等歷史時期隻字未提。
  • 臺當局推所謂新課綱 國臺辦:必遭臺灣社會強烈反對
    中新網10月30日電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30日表示,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主導推出的所謂新課綱,企圖割裂兩岸的歷史和文化連接,不僅荼毒臺灣年輕一代,更進一步破壞兩岸關係,加劇兩岸對抗,必然遭到臺灣社會的強烈反對。資料圖: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
  • 「臺獨」新課綱擬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網友:數典忘祖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自上臺以來,先後做出「廢止微調課綱」、「去蔣」、「去孫」等一系列文化「臺獨」動作,目的就是為了「去中國化」。如今,她的「暗獨」步伐似乎又要再進一步。 對於民進黨當局每逢上臺,勢必操弄的文化「臺獨」小動作,國臺辦發言人曾屢以告誡,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反對「臺獨」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 臺灣新課綱投入使用:用多元文化取代中華文化……
    當前,又到了新的開學季,臺灣新課綱在新學期投入使用,臺灣歷史學者日前召開記者會,質疑新歷史課本中存在大量違反史實的「去中國化」內容
  • 臺媒:蔡當局欲「去中國化」亂改課綱,編書者編不出想跳樓
    【環球網報導】蔡當局此前修改高中歷史課綱,強行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以「去中國化」。而尷尬的是,據臺媒報導,臺灣再過兩個月(2020年2月)2019學年下學期就要開學,而符合這一課綱的高中歷史第2冊至今沒有任何版本審核通過,送審的書中80%的內容都還是中國史。
  • 海基會:臺商子弟學校是否換「去中國化」新課綱,需與大陸溝通
    不久前,據環球時報稱,島內綠媒6月19日曝光了「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聲稱要減少歷史內容、略古詳今,將「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改為「重點放在臺灣最近500年脈絡」,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中討論,以此建構臺灣下一代的歷史觀。 民進黨政府重新推出的這套「去中國化」課綱,愈發彰顯其「臺獨」分裂之心。
  • 臺灣新課綱「逼走」蘇東坡,「去中國化」教育讓人心憂
    翰林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主編宋裕說,吵了一年的新課綱「去文言化」,導致初一上冊、下冊都只能各選兩篇文言文,只能捨棄《記承天夜遊》。但蘇軾太重要,因此翰林改在第五冊節選餘秋雨「蘇東坡突圍」,並將《記承天夜遊》一文放在應用練習中。 南一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主編、高師大語文系教授王松木說,新課綱對文白比有限制,必須有所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