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課綱「逼走」蘇東坡,「去中國化」教育讓人心憂

2020-12-19 騰訊網

島內2020年新版中學教科書即將上路,因為2019年課程大綱調整文言文、白話文比例,且把韻文和章回小說算入文言文,大幅壓縮文言文篇數,部分出版社因此忍痛割捨已收錄至少30年的蘇東坡經典《記承天夜遊》。

島內有語文老師憂心,「中學生沒有讀到蘇軾,靈魂會非常乾涸」,甚至有人說「平生不讀蘇東坡,號稱學霸又如何。」翰林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主編宋裕說,吵了一年的新課綱「去文言化」,導致初一上冊、下冊都只能各選兩篇文言文,只能捨棄《記承天夜遊》。但蘇軾太重要,因此翰林改在第五冊節選餘秋雨「蘇東坡突圍」,並將《記承天夜遊》一文放在應用練習中。

南一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主編、高師大語文系教授王松木說,新課綱對文白比有限制,必須有所取捨。過往蘇軾的文章,大多收錄《記承天夜遊》,此次編者群原本想用變通權宜做法,由老師用白話文改寫後放入課本,但審查委員有意見,只好放棄此篇。

分析指出,自李登輝執政時期開始,臺灣當局妄圖以修改課程大綱的手段,試圖切割臺灣與大陸的聯繫。「去文言化」的本質是「去中國化」,這種教育讓現在島內青年一代對中華文化的疏離感加深。這一代甚至下一代的青年,都是在這種缺乏真實歷史背景的了解、缺乏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的基礎中學習,這種強行的割裂和去除,只會讓未來的臺灣更加迷茫,陷入自我認知的迷失之中。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實習生 張萱妍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程度驚人
    央視網消息: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用一張張便籤紙,標記下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的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用「震撼」一詞,形容「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過去我們都說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是很自然的,念起來是很順的。
  • 臺灣2020年新版中學教科書即將上路,「逼走」蘇東坡
    臺灣島內2020年新版中學教科書即將上路,因為2019年課程大綱大幅壓縮文言文篇數,部分出版社因此忍痛割捨已收錄至少30年的蘇東坡經典的《記承天寺夜遊》。臺灣民眾:「有印象,《師說》吧。念書的時候會教這個,考試的時候也會考這個。」
  • 吳昆財:堅決反對「去中國化」的歷史新課綱
    民進黨不顧歷史專家的諄諄告誡,全面通過歷史新課綱,準備讓臺灣未來的學子接受既不專業、更缺乏教育理念的教科書。為挽救下一代免遭這種違反史學與教育原則的毒害,臺灣嘉義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在《觀察》雜誌發表文章表示反對到底,更希望民進黨迷途知返。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去日本化」 民進黨宣布抵制
    臺灣「教育部」日前公布了經過微調的高中歷史新課綱,引發「去臺灣化」爭議。對此民進黨中常會2月5日通過決議,綠營執政的高雄市、臺南市、宜蘭縣、嘉義縣、雲林縣、屏東縣等六縣市拒絕採用新版課綱,將續用2011年通過的舊課綱與教科書;並要求臺灣教育部門撤回課綱調整案。
  • 臺當局搞「去中國化」 學者:新課綱歷史就是穢史,就是骯髒史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當局擬採用高中歷史新課綱,其中包括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等改動。臺灣多位學者22日對此發表看法,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教授吳昆財表示,當局「教育部」新定的高中歷史課綱就是一本「穢史」,即骯髒史。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上路 學者直批「教育臺獨」貽害無窮
    新華社臺北8月30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上路。多位臺灣學者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教育臺獨」,對臺灣貽害無窮。
  • 新課綱難產 教育專家:除了"去中國化"看不出任何目的
    華夏經緯網3月20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課綱課本難產,文史科目更成為重災區!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痛批,只花一兩個月倉促編出來的課本,就要叫全臺62萬學生吞下去;裡頭中國史刪掉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虛幻了,「『教育部』除了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我看不出任何教育意義。」
  • 海基會:臺商子弟學校是否換「去中國化」新課綱,需與大陸溝通
    不久前,據環球時報稱,島內綠媒6月19日曝光了「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聲稱要減少歷史內容、略古詳今,將「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改為「重點放在臺灣最近500年脈絡」,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中討論,以此建構臺灣下一代的歷史觀。 民進黨政府重新推出的這套「去中國化」課綱,愈發彰顯其「臺獨」分裂之心。
  • 臺灣新課綱中國史大縮水:連「辛亥革命」都沒有
    為此,有學者指出,新課綱把中國歷史的架構完全拆解,連「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八年抗戰」都看不到,還美化了日本侵臺的歷史,這就是「去中國化」的深化,搞「文化臺獨」。 他們將臺灣新課綱刻意切割臺灣史與中國史,故意區分臺灣人跟中國人,描述現在臺灣人構成是多元民族,荷蘭人、鄭成功甚至東南亞來的,不僅只有漢人血統。 此外,新課綱中不僅說中國歷史部分都是黑歷史,將鄭成功、清朝及國民黨講成「外來統治」,還美化日本侵臺的扭曲歷史作為,將「日本侵略」改成「進出臺灣」,「戰敗」改成「終戰」,「日據」改成「日治」,不提對日抗戰歷史。
  • 臺灣新課綱中國史大縮水:「中華民國」、「辛亥革命」都沒有
    臺灣新課綱中國史大縮水:「中華民國」、「辛亥革命」都沒有 微信公號「直通臺灣」 2017-07-04 19:04
  • 臺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學者斥責:傷害臺灣未來
    新教材刻意「去中國化」 扭曲事實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她標記了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 對於「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她用了「震撼」這個詞。塑造「臺獨史觀」 刻畫兩岸對立針對新歷史教科書暴露的種種問題,多位臺灣學者和歷史教師日前在臺北召開記者會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所謂的「教育臺獨」。
  • 臺灣新課綱找不到夏商周,以後孩子如何認識中國
    臺灣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對此怒斥,這樣的歷史課綱就是為了「去中國化」,擔憂此舉會導致島內下一代「沒有史觀」。王仲孚舉例,臺灣新課綱歷史部分,看不到關乎中國文明起源的石器時代,夏商周三代也都沒了,大禹治水傳說、甲骨文發現可以不知道嗎?他痛批,「根本是在胡搞,實在太荒謬。」
  • 臺灣新課綱草案把中國史放東亞史討論 網友:數典忘祖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19日報導,在新課綱中,原本獨立的「中國史」將放到「東亞史」脈絡下,重新探討中國在東亞華人世界的交互影響,這引發「去中國化」的批評。報導稱,新課綱強調「素質教學」。在歷史科目,以往要學生背誦大量史實,且史觀以漢人為主軸,新課綱將將略古詳今,將重點放在臺灣最近五百年脈絡,旁及「原住民"、多元族群的探討,也跳脫政治史範疇,從「人民角度」來看歷史事件,教導學生「以民為主的思考模式」。根據草案,新課綱將不再明確區分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分出三個分域,各兩個學分。
  • 兩岸學者分析臺灣新課綱短期及長期危害
    來自兩岸的多位青年學者參與討論,他們認為,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臺當局借新課綱宣導所謂「臺灣文化」並「去中國化」沒有正當性,操作層面也做不到。  來自臺灣的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介紹,臺當局此次課綱調整將高中文言文佔比降到三成以下,原本的40篇文言文刪至10篇,這10篇包括5篇所謂臺灣近現代作品,其中一篇為日本人所寫。
  • 「新課綱」上路一年,臺灣教師如陷「血汗工廠」
    加班加點成常態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高中學校及特殊教育學校北區校長會議日前在基隆海大附中舉行。會場外,多名來自臺灣高中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的教師代表高喊「拒絕過勞,增加員額」,向參會的臺教育主管官員抗議「新課綱」施行下高中職教師被迫嚴重過勞現狀,為全臺教師爭取合法權益。
  • 王睿:臺灣新課綱「核心素養」的底色是信息思維
    1 與此相對,臺灣新課綱繼眾所周知的「去中國化」教改之後,更進一步以跨學科、跨領域等「素養導向」之名,施行「去脈絡化」教學與命題的教改2.0。且由於課程改革與考招制度勾連的設計,臺灣教改2.0正朝向學校、學生與家長全面「增壓」的方針。 部分臺灣民間社團、學界和藍營抨擊新課綱的「臺灣地位未定論」,以及「去中國化」教育等等。
  • 中國史如何從臺灣歷史書消失?看民進黨是怎樣借民意「去中國化」
    14日,臺灣當局課綱審議大會通過「12年『國民』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如果沒有意外,從明年新學年開始後,按照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就將放在學生課桌上。「中國史」消失了在新版歷史課綱中,高中歷史教學從8個學分減為6個學分,以略古詳今為原則。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對中國史的劃分。
  • 港臺腔:「新課綱」上路一年,臺灣教師如陷「血汗工廠」
    加班加點成常態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高中學校及特殊教育學校北區校長會議日前在基隆海大附中舉行。會場外,多名來自臺灣高中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的教師代表高喊「拒絕過勞,增加員額」,向參會的臺教育主管官員抗議「新課綱」施行下高中職教師被迫嚴重過勞現狀,為全臺教師爭取合法權益。
  • 民進黨「立委」鼓吹臺灣軍校教材「去中國化」
    民進黨「立委」湯蕙禎昨天宣稱,臺灣早已走過威權時代,但島內軍事院校教材及課程內容,仍有採用1977年或更早所出版的教材,充滿所謂「黨國思想」,應該朝與時俱進方向修正,使職業軍人充分了解為誰而戰、為何而戰,而非是墨守成規的拍攝莒光短片,只是為了消耗及編列預算。
  • 開學新課綱 麻煩一籮筐
    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投書媒體指出,高中初中化、初中小學化、小學無下限已是臺灣教育的現狀,學生競爭力正在下降中,現在的新課綱加劇這種惡化,在快樂學習的設計下,過去高中生學60篇文言文,現在只學15篇;過去高中生必須熟練使用7000個英文單詞,現在只學4500個單詞,中英文都在降低要求,臺灣高中生的語文教材只能對應大陸的初中生教材,這樣的快樂教育是家長和社會需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