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當局搞「去中國化」 學者:新課綱歷史就是穢史,就是骯髒史
據中評社8月23日報導,「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記者會」22日舉行,與會的吳昆財呼籲大家參與「堅決反對不符合歷史教育新課綱」聯署。他認為,臺當局「教育部」新定的課綱則是「穢史」,而穢史就是骯髒史。他並說如果從春秋大義來看這絕對是一本穢史,將會禍害世代。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程度驚人
央視網消息: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用一張張便籤紙,標記下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的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用「震撼」一詞,形容「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過去我們都說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是很自然的,念起來是很順的。
-
臺灣新課綱「逼走」蘇東坡,「去中國化」教育讓人心憂
島內有語文老師憂心,「中學生沒有讀到蘇軾,靈魂會非常乾涸」,甚至有人說「平生不讀蘇東坡,號稱學霸又如何。」翰林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主編宋裕說,吵了一年的新課綱「去文言化」,導致初一上冊、下冊都只能各選兩篇文言文,只能捨棄《記承天夜遊》。但蘇軾太重要,因此翰林改在第五冊節選餘秋雨「蘇東坡突圍」,並將《記承天夜遊》一文放在應用練習中。 南一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主編、高師大語文系教授王松木說,新課綱對文白比有限制,必須有所取捨。
-
吳昆財:堅決反對「去中國化」的歷史新課綱
民進黨不顧歷史專家的諄諄告誡,全面通過歷史新課綱,準備讓臺灣未來的學子接受既不專業、更缺乏教育理念的教科書。為挽救下一代免遭這種違反史學與教育原則的毒害,臺灣嘉義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在《觀察》雜誌發表文章表示反對到底,更希望民進黨迷途知返。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去日本化」 民進黨宣布抵制
臺灣「教育部」日前公布了經過微調的高中歷史新課綱,引發「去臺灣化」爭議。對此民進黨中常會2月5日通過決議,綠營執政的高雄市、臺南市、宜蘭縣、嘉義縣、雲林縣、屏東縣等六縣市拒絕採用新版課綱,將續用2011年通過的舊課綱與教科書;並要求臺灣教育部門撤回課綱調整案。
-
海基會:臺商子弟學校是否換「去中國化」新課綱,需與大陸溝通
不久前,據環球時報稱,島內綠媒6月19日曝光了「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聲稱要減少歷史內容、略古詳今,將「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改為「重點放在臺灣最近500年脈絡」,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中討論,以此建構臺灣下一代的歷史觀。 民進黨政府重新推出的這套「去中國化」課綱,愈發彰顯其「臺獨」分裂之心。
-
臺灣再創「教育奇蹟」!新課綱課本「難產」臺當局卻要「硬上弓」
近來的臺灣,真是熱鬧非凡啊,那邊賴清德公開「羞辱」蔡英文、欲奪2020「大位」的內鬥大戲還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呢,這邊新課綱又「出包」、爭版面來了。 去年,蔡當局為「去中」、洗腦「天然獨」,沒少幹缺德事兒,還不惜把「政治毒手」伸進了校園,其中的「新課綱事件」就鬧出了不少風波,彼時就算島內專家、學者、教育團體、家長、老師等各方勢利極力規勸阻撓
-
「臺獨」新課綱擬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網友:數典忘祖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自上臺以來,先後做出「廢止微調課綱」、「去蔣」、「去孫」等一系列文化「臺獨」動作,目的就是為了「去中國化」。如今,她的「暗獨」步伐似乎又要再進一步。 李登輝任內於1999年正式推行「88課綱」,在不脫離中國史範疇的前提下,讓臺灣史首次出現在了一個單獨的單元之中。 陳水扁上臺後,於2003年公布「高中歷史新課程綱要草案」,將中國史列入世界史的範圍。2004年強調「以臺灣為中心,一圈圈往外認識世界,認識歷史」的杜正勝出任「教育部長」後,「臺獨」史觀的歷史課綱加速推動。
-
「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民進黨昆蟲學議員胡言亂語,引島內群嘲
次日,她再次發文「認真科普」為何「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理由是這樣的:楚國人就是楚國人自己,楚國所在的戰國時期,「中國」根本不存在,中國是後來才形成的概念和國家。同一條帖子中,她還分享了一篇名為《哈?
-
臺灣新課綱中國史大縮水:連「辛亥革命」都沒有
為此,有學者指出,新課綱把中國歷史的架構完全拆解,連「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八年抗戰」都看不到,還美化了日本侵臺的歷史,這就是「去中國化」的深化,搞「文化臺獨」。 他們將臺灣新課綱刻意切割臺灣史與中國史,故意區分臺灣人跟中國人,描述現在臺灣人構成是多元民族,荷蘭人、鄭成功甚至東南亞來的,不僅只有漢人血統。 此外,新課綱中不僅說中國歷史部分都是黑歷史,將鄭成功、清朝及國民黨講成「外來統治」,還美化日本侵臺的扭曲歷史作為,將「日本侵略」改成「進出臺灣」,「戰敗」改成「終戰」,「日據」改成「日治」,不提對日抗戰歷史。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上路 學者直批「教育臺獨」貽害無窮
新華社臺北8月30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上路。多位臺灣學者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教育臺獨」,對臺灣貽害無窮。
-
蔡當局為「去中國化」亂編教科書,韓國瑜:中華文化不能斷,若當選要調回來
「匆促定案,匆促送書,匆促審書,這是新課綱所暴露出來的亂象」。臺新課綱課本難產,文史科目更成為重災區!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曾痛批,只花一兩個月倉促編出來的課本,要讓62萬學生吞下去,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沒有獨立課本及課綱,成為附屬於語文課本的零碎的章句,高中歷史沒有中國史,「我完全不能理解『教育部』堅持準時上路的理由,也許新課綱最大的功績就是完成教育『去中國化』」。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刻意"去中" 專家批根本是"臺獨建國工程"
30日,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中)主持記者會,表示高一新生要用的新教科書有多處刻意「去中國化」,不符合真實的歷史。(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國臺灣網8月3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島內2019年新課綱上路,因不滿新學期高一歷史課本充滿「臺灣地位未定論」,以「多元文化」或「海洋文化」之名矮化中華文化主體地位,由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專家學者發起的「新三自運動」(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選擇周五(30日)開學日,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
-
臺灣高中歷史新課綱刻意「去中」 專家批根本是「臺獨建國工程」
30日,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中)主持記者會,表示高一新生要用的新教科書有多處刻意「去中國化」。中國臺灣網8月31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島內2019年新課綱上路,因不滿新學期高一歷史課本充滿「臺灣地位未定論」,以「多元文化」或「海洋文化」之名矮化中華文化主體地位,由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專家學者發起的「新三自運動」(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選擇周五(30日)開學日,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
-
臺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學者斥責:傷害臺灣未來
新教材刻意「去中國化」 扭曲事實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她標記了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 對於「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她用了「震撼」這個詞。塑造「臺獨史觀」 刻畫兩岸對立針對新歷史教科書暴露的種種問題,多位臺灣學者和歷史教師日前在臺北召開記者會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所謂的「教育臺獨」。
-
臺灣新課綱中國史大縮水:「中華民國」、「辛亥革命」都沒有
,這是「去中國化」的深化。曾參考「臺獨教父」書稿撰寫臺灣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指出,新課綱把中國歷史的架構完全拆解、連根拔起,脫離歷史教育常軌,「傷害很大」;課綱中也看不到「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很難不令人懷疑這是「去中國化」的政治思想改造運動。
-
中國史如何從臺灣歷史書消失?看民進黨是怎樣借民意「去中國化」
14日,臺灣當局課綱審議大會通過「12年『國民』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如果沒有意外,從明年新學年開始後,按照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就將放在學生課桌上。「中國史」消失了在新版歷史課綱中,高中歷史教學從8個學分減為6個學分,以略古詳今為原則。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對中國史的劃分。
-
「去中國化」課綱審議通過 臺統派:實質「臺獨」最後一步
或許這也就是為何課綱通過時,臺當局「教育部長」葉俊榮一度感動落淚的原因。 15日由總召集人「教育部長」葉俊榮主持,完成新課綱社會領綱第二輪的審議。葉俊榮表示,新課綱並未「去中國化」,學生應「本於歷史事實客觀認識大陸的過去和現在,並擺脫單一意識形態或『國族觀念』的灌輸」。
-
開學新課綱 麻煩一籮筐
潘文忠還喊話「讓我們的孩子快快樂樂地學習、長大」,這也是新課綱的一個「賣點」,即「不過度安排學生學習,要留白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這些話說起來「快樂」,但聽在教育工作者耳裡也是「想得美」。學習本是苦作舟,誰也不能輕輕鬆鬆成功,特別是尚未成年的學生,自控能力、認識能力不及,嚴格的要求和約束必不可少。
-
強推「新課綱」 民進黨當局貽害島內師生
金門高中校長許自佑介紹,自「新課綱」推行以來,該校教師每學期工作量超過規定課時數近250節,部分教師兼課數更是超過10節,遠超法定上限。避重就輕面對教師過勞、師資短缺等問題,臺教育主管部門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下達行政命令,將教師每周超額課時數由原定6節課放寬為9節課,並提供額外的課時費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