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如何從臺灣歷史書消失?看民進黨是怎樣借民意「去中國化」

2020-12-19 百度新聞

14日,臺灣當局課綱審議大會通過「12年『國民』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如果沒有意外,從明年新學年開始後,按照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就將放在學生課桌上。

「中國史」消失了

在新版歷史課綱中,高中歷史教學從8個學分減為6個學分,以略古詳今為原則。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對中國史的劃分。過去,島內高中歷史分為臺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三部分,在新課綱中則分為臺灣、東亞與世界三部分,中國史內容從過去的1.5冊縮減為1冊,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下面教學。

與此同時,新課綱對中國史的編排方式作了重要改變。過去中國史是按照編年體順序教學,分為「先秦時代」「秦漢至隋唐」以及「宋、元、明與盛清」等章節。新課綱則採用主題式教學,分為「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現代化的歷程」。石器時代、夏商周三代等內容消失,內容從重視政治史轉為關注文化史與制度史。

中國史改為東亞史,可以說是臺灣歷史教學的重大轉變。從兩蔣時期的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到李登輝時期,雖然臺灣史附屬於中國史,但教授時以臺灣為中心,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這就是「同心圓」史觀:臺灣是個小圓,「中國」是個中圓,世界是個大圓。再到陳水扁時期,臺灣史獨立於中國史而單獨成冊,再到如今,連中國史這個名字也被用東亞史來取代。

對於此次調整,課綱審議大會解釋為「方便教學」,並稱東亞史教學仍以中國史為主。「如此安排是要學生在研讀歷史時,注意到中國與其他區域的互動,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沒有『去中國化』問題。」

當然,這種解釋並不為多數人所接受。臺灣《中國時報》就認為,這種「偷天換日」置換概念的做法,就是企圖把中國史簡化為區域分支歷史,弱化中國史的重要性。課綱審查大會的「司馬昭之心」,就是希望藉由淡化中國史來進一步切割大陸與臺灣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觀,希望讓臺灣學生從小就習慣一套沒有「中國史」的歷史。

操縱課綱審議大會

那麼,這樣的歷史課綱是怎麼通過的呢?這就不得不說所謂的課綱審議大會了。

2015年7月,為了抗議當時國民黨當局微調歷史課綱,將「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將「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部分臺灣學生發起了反課綱運動。

2016年5月17日,在民進黨主導下,當局立法機構通過了「高級中等教育法」及「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稱為了避免課綱制定「黑箱操作」,將高中職以下學校的課綱審定法制化。一個月後,民進黨當局教育部門公布修訂版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

按照規定,課綱審議大會設置委員41到49人,其中當局代表10到12人,其餘30餘人為民間代表,包括教師、家長、校長、學生及非政府組織代表。

這正是民進黨當局精明之處。從表面看,民進黨當局的代表僅佔總數的四分之一,看似頗為尊重民意。但民間代表人選是由立法機構遴選產生,而這一遴選委員會的組成人員,是按照立法機構各政黨比例構成,因此,第一大黨民進黨籍成員比其他各黨總數還多,藉此也就間接控制了民間代表人選。就以這次「12年『國民』教育審議大會」組成人員為例,官方代表12人。通過立法機構的遴選委員會,民進黨又推薦了9位民間代表。考慮到每次開會通常不到40名代表出席,因此只要21人就基本能夠掌控全局。

既然是由民進黨選的人主導的課綱審議大會,那麼能通過「去中國化」的歷史課綱不在話下。不僅是歷史課綱飽受質疑,課綱審議大會還調低了文言文教學比例,從原本的45%至55%,下降至35%至45%。

課綱怎麼變成教材?

雖然在民進黨的操縱下,通過了「去中國化」的臺灣新版高中歷史課綱,但將之編輯成教科書,中間還有不少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教科書該怎麼編。臺灣《中國時報》援引一位參與高中歷史教科書編撰的大學教授話說,過去島內用的是編年史的課綱,這次是完全沒見過的區域史課綱,「大家都不懂什麼叫『中國史和其他區域的互動』」。

這位教授調侃,不排除一些能夠掌握「政策精髓」的編者很快就出書獨佔市場,而他們為何能編這麼快,是否有受到特定「照顧」,「我們就看看誰最先編好課本吧。」

第二個問題是,教材書何時能出。按照慣例,明年5月新教科書就該出版,以供島內各高中選用。但由於之前課綱審議大會內部分歧很大,導致新課綱到了前幾日才通過,留給出版社的只有短短9個月。

一般而言,僅編撰教科書一個步驟最快也要半年時間,這次又碰上了前所未見的新課綱,勢必要拉長編纂時間。即便教科書編好後,還有多個流程要走。通常來說,一套教科書從拿到課綱、編書、送審、申訴、回復、修訂完畢到最終付梓,大概需要10個月。如此一來,明年5月份出版教科書,簡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了安撫出版社的情緒,臺灣當局教育部門不得不宣布,各學校挑選教材可以延至明年六月。但出版社依然不敢怠慢,道理很簡單,如果有出版社提前把書編好,就可以提前給島內高中選擇。更重要的是,一版教材的影響遠不止一年。考慮到教科書有延續性,只要第一年選中這一版本,那麼整個高中三年都會選同一家出版社。對於不太景氣的臺灣出版業來說,教科書市場是一塊不容錯失的「香餑餑」。

相關焦點

  • 民進黨當局處心積慮「去中國化」 對「臺北故宮」下手
    臺北故宮讓「臺獨」勢力很糾結,既要借之「爭取國際的光榮」「讓世界看到臺灣」,又因為其不可撼動的中國屬性而欲除之。於是,2000年民進黨剛執政,「故宮南院」計劃就登場了。「南院」的立院宗旨是展示臺灣和亞洲文化藝術,換言之,再造一個沒有中國的「臺北故宮」。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後,加快了拆除眷村的步伐。各地眷村一棟一棟被剷平,原地另起高樓,眷村特有的人情味、眷村的生活,以及眷村的精神,仿佛都隨著眷村的改建而淡出。這些曾經最「中國」的地方,隨著拆遷規劃,逐漸從臺灣消失。
  • 民進黨推馬祖「去中國化」?不太可能,居民對大陸認同比臺灣高
    編輯丨青蓮作為民進黨在臺灣22個縣市最後一塊拼圖的馬祖黨部正式揭牌,蔡英文作為民進黨主席通過視頻發表講話。蔡英文在視頻中說到6個行政管理機構「直轄市」和13個縣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應當共同進退。但是馬祖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居民對大陸的認同度較高,民進黨想在馬祖推動「去中國化」,試圖獲得民眾的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馬祖民眾多為國民黨支持者馬祖由於其地理位置靠近大陸,與大陸的關係比較好,居民對於大陸的認同度較高。
  • 民進黨「立委」鼓吹臺灣軍校教材「去中國化」
    民進黨「立委」湯蕙禎昨天宣稱,臺灣早已走過威權時代,但島內軍事院校教材及課程內容,仍有採用1977年或更早所出版的教材,充滿所謂「黨國思想」,應該朝與時俱進方向修正,使職業軍人充分了解為誰而戰、為何而戰,而非是墨守成規的拍攝莒光短片,只是為了消耗及編列預算。
  • 民進黨當局為何沉迷「去中國化」?臺灣名嘴黃智賢:他們在害怕
    另一方面抓緊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妄圖在臺灣社會逐漸消除「中國痕跡」,讓民眾忘記兩岸歷史,減弱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認同感。民進黨當局這兩個操作雙管齊下,逐漸把臺灣地區「獨」化。民進黨當局的害怕民進黨當局從很久之前就在謀劃「臺獨」,而2016年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的勝利,更是讓民進黨當局擁有了推動「臺獨」進程的能力。
  • 貓眼社評 臺灣歷史教材取消「中國史」科目,民進黨要上「中華民族罪人榜」!
    ,商討中小學12年教材,如何去掉「中國史」,在臺灣地區民進黨主控之下,「去中國化」更進一步,民進黨全成中華民族歷史罪人。民進黨如此背祖忘典,臺灣地區學者並非都支持。「從教育角度看,這樣的歷史課綱實在很荒唐!」 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表示,這樣的歷史課綱,是為了「去中國化」,憂心下一代會變成「沒有史觀」。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拍板!民進黨「去中國化」得逞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這就是三階段「去中國化」的正式完成,臺灣史從一個章節,變成一本書,最後再把中國史「作掉」。他表示,許多歷史學者不滿「教育部」此舉,近日醞釀發表連署書抗議。吳昆財說,綠營將中國史變成東亞史,等於認為中國和日本、韓國一樣,是其他所有國家中的一個;以前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個章節,之後變成臺灣史一本、中國史一本,現在則是中國史不見了,目的就是不要讓中國成為臺灣在文化上、民族上、血緣上的「母國」,臺灣是源自東亞而不是源自中國,「從量變到質變,正式完成去中國化。」
  • 放大臺灣?民進黨當局在護照上「動手腳」!妄圖「去中國化」
    「臺灣的護照」,可以看出民進黨當局的小心思小動作不斷。民進黨當局背後小動作不斷 「一中原則」不容破壞據悉近日民進黨當局的背後小動作不斷,自從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就不斷地「去中國化」,試圖給臺灣民眾洗腦樹立「獨立」思想,從而進一步分裂中國,甚至誇張到看見「中國」字樣就改成「臺灣」的模樣,完全否認了臺灣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 改課綱「去中國化」 盡顯民進黨「臺獨」本質
    毫無疑問,修改課綱是一貫堅持「臺獨」的民進黨的又一「去中國化」的「臺獨」伎倆,在作為中國一部分的臺灣上演這種數典忘祖的荒謬戲碼,歷史會記住今天民進黨的所作作為。首先,民進黨藉助課綱推行「文化臺獨」的圖謀其來有自、籌劃已久。
  • 陳桂清:民進黨自揭「致命傷」迫於民意壓力
    原標題:陳桂清:民進黨自揭「致命傷」迫於民意壓力  在3月13日召開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會議中,民進黨民調中心主任吳祥榮公布最新內部民調,結果顯示「逢中必反」的態度令民眾不能接受。華廣網今日刊載署名陳桂清的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自揭「致命傷」是迫於民意壓力,調整的關鍵在於搬開「臺獨」絆腳石,檢討「逢中必反」須要有實際行動。
  • 繼臺北故宮要「去中國化」後,下一個是臺灣歷史博物館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自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上任後宣示,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被批「去中國化」後,日前,臺灣歷史博物館前主任秘書徐天福稱,史博館從今年7月1日起,罕見閉館整修3年,從河南博物院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要被送到臺北故宮、「中研院」史語所及臺灣美術館。對此,徐天福質疑青銅器、唐三彩等中華文化都是從大陸出土,難道是要「臺灣化」?
  • 金門馬祖仍隸屬於「福建省政府」,民進黨「去中國化」的罩門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可能降格隸屬臺「文化部」,甚至改名,再次挑動「去中國化」敏感神經。然而,就算政治風向、國族認同可以靠執政者有意引導而改變,但臺灣與大陸存在的連結,卻如鐵證般無法磨滅,如文化上對臺北故宮的態度,地緣上金門馬祖特殊的行政地位,可說是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工程的兩大罩門。
  • 日月談: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給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能給臺灣帶來好處嗎?答案是,除了民進黨能從中收割政治利益,臺北故宮和臺灣民眾都將是妥妥的受害者。
  • 臺灣民意新變化與兩岸關係走向
    2018年底,臺灣舉行的「九合一」選舉,執政的民進黨慘敗,國民黨大勝。這一結果,顯示了民進黨當局快速失去民心的現實,反映出島內民意的新變化,也對島內藍綠內部生態、島內政治及兩岸關係產生深遠影響。臺灣的各種民意調查也進一步印證了臺灣民意的積極變化,表明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在增加。
  • 民進黨妄想「去中國化」?金門馬祖仍隸屬於「福建省政府」!
    近期又有消息稱,民進黨當局再次挑起「去中國化」,計劃將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隸屬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甚至是改名。雖說民進黨當局有意引導政治風向、以此改變民族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兩岸之間的連結是不可磨滅的。金門馬祖同屬「福建省政府」,臺北故宮也不可能「去中國化」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的「罩門」,從其對臺北故宮和金門馬祖的態度上可以看出。據臺《中國時報》稱,從政治、文化、歷史、血緣等方向來分析「中國」,兩岸關係癥結所在得從政治提起,至於其他層面並不具備太大爭議,畢竟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是兩岸在文化歷史上的重要紐帶。
  • 「文白之爭」風波又起,臺灣「去中國化」再掀高潮?民進黨又一臺獨舉措!
    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文白之爭」由來已久。早在12年前,民進黨「執政」時期,就曾修改語文課綱,把文言文比率刪減到45%,直到國民黨「執政」後,才又折衷,改成45%-65%,並把推薦40篇文言文刪成30篇。等到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做的頭一件事就是廢除馬英九時期對歷史課綱的微調,隨後,就向語文課綱伸手了。
  • 徹底去中國化?臺當局推出「臺獨」課綱
    ,包括應當要兩岸人民共同對歷史進行修正,一起書寫正確的抗戰史等,此外,大家還對民進黨當局在課綱中將日本的殖民統治歷史美化的做法,提出了嚴厲地譴責,對此,發言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並且她指出中方很鼓勵和支持兩岸的史學家能夠發揮出正本清源作用,對於臺灣地區的課綱應當更多地進行修改指正,在課綱中還原抗戰歷史、臺灣光復歷史等,增進臺灣同胞國家、民族、文化認同。
  • 呂秀蓮提議蔡英文借所謂「臺灣民意」對抗大陸
    中國臺灣網4月4日訊 隨著臺灣地區領導人當選人蔡英文正式就職的日期不斷臨近,民進黨內另一位昔日「身居高位」的資深女政客呂秀蓮,似乎也跟著興奮、活躍起來。不僅被傳要赴巴拿馬擔任蔡英文當局「駐外大使」;在媒體前大酸昔日競選對手柯文哲,呂秀蓮日前甚至提議蔡英文借所謂的「臺灣民意」對抗大陸。
  • 三國史從臺灣教科書中消失,「去中國化」已到如此卑鄙之地步
    【兩岸快評第934期】據臺媒報導,臺灣初中二年級所用的新課綱歷史教材中,中國古代史部分被大幅刪除,課程被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從商周到唐朝2400年的歷史「僅用1600字講完」,三國等歷史時期隻字未提。
  • 民進黨「立委」要求臺軍艦「去中國化」:兩岸同名會奇怪
    據臺媒報導,臺海軍首艘沱江級艦「塔江艦」15日下水,民進黨「立委」借題發揮要搞「去中國化」,主張臺當局以後造軍艦都要像這艘艦艇一樣,用臺灣相關名稱命名,不要再使用和大陸相關的地名或中國古代名將姓名。民進黨「立委」羅致政16日在臺立法機構質詢時表示,「塔江艦」的命名、下水很成功,臺灣各界也普遍認可以臺灣相關名稱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