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臺灣當局課綱審議大會通過「12年『國民』教育高中歷史課綱」。如果沒有意外,從明年新學年開始後,按照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就將放在學生課桌上。
「中國史」消失了
在新版歷史課綱中,高中歷史教學從8個學分減為6個學分,以略古詳今為原則。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對中國史的劃分。過去,島內高中歷史分為臺灣史、中國史與世界史三部分,在新課綱中則分為臺灣、東亞與世界三部分,中國史內容從過去的1.5冊縮減為1冊,並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下面教學。
與此同時,新課綱對中國史的編排方式作了重要改變。過去中國史是按照編年體順序教學,分為「先秦時代」「秦漢至隋唐」以及「宋、元、明與盛清」等章節。新課綱則採用主題式教學,分為「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現代化的歷程」。石器時代、夏商周三代等內容消失,內容從重視政治史轉為關注文化史與制度史。
中國史改為東亞史,可以說是臺灣歷史教學的重大轉變。從兩蔣時期的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到李登輝時期,雖然臺灣史附屬於中國史,但教授時以臺灣為中心,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這就是「同心圓」史觀:臺灣是個小圓,「中國」是個中圓,世界是個大圓。再到陳水扁時期,臺灣史獨立於中國史而單獨成冊,再到如今,連中國史這個名字也被用東亞史來取代。
對於此次調整,課綱審議大會解釋為「方便教學」,並稱東亞史教學仍以中國史為主。「如此安排是要學生在研讀歷史時,注意到中國與其他區域的互動,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沒有『去中國化』問題。」
當然,這種解釋並不為多數人所接受。臺灣《中國時報》就認為,這種「偷天換日」置換概念的做法,就是企圖把中國史簡化為區域分支歷史,弱化中國史的重要性。課綱審查大會的「司馬昭之心」,就是希望藉由淡化中國史來進一步切割大陸與臺灣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觀,希望讓臺灣學生從小就習慣一套沒有「中國史」的歷史。
操縱課綱審議大會
那麼,這樣的歷史課綱是怎麼通過的呢?這就不得不說所謂的課綱審議大會了。
2015年7月,為了抗議當時國民黨當局微調歷史課綱,將「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將「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部分臺灣學生發起了反課綱運動。
2016年5月17日,在民進黨主導下,當局立法機構通過了「高級中等教育法」及「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稱為了避免課綱制定「黑箱操作」,將高中職以下學校的課綱審定法制化。一個月後,民進黨當局教育部門公布修訂版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
按照規定,課綱審議大會設置委員41到49人,其中當局代表10到12人,其餘30餘人為民間代表,包括教師、家長、校長、學生及非政府組織代表。
這正是民進黨當局精明之處。從表面看,民進黨當局的代表僅佔總數的四分之一,看似頗為尊重民意。但民間代表人選是由立法機構遴選產生,而這一遴選委員會的組成人員,是按照立法機構各政黨比例構成,因此,第一大黨民進黨籍成員比其他各黨總數還多,藉此也就間接控制了民間代表人選。就以這次「12年『國民』教育審議大會」組成人員為例,官方代表12人。通過立法機構的遴選委員會,民進黨又推薦了9位民間代表。考慮到每次開會通常不到40名代表出席,因此只要21人就基本能夠掌控全局。
既然是由民進黨選的人主導的課綱審議大會,那麼能通過「去中國化」的歷史課綱不在話下。不僅是歷史課綱飽受質疑,課綱審議大會還調低了文言文教學比例,從原本的45%至55%,下降至35%至45%。
課綱怎麼變成教材?
雖然在民進黨的操縱下,通過了「去中國化」的臺灣新版高中歷史課綱,但將之編輯成教科書,中間還有不少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教科書該怎麼編。臺灣《中國時報》援引一位參與高中歷史教科書編撰的大學教授話說,過去島內用的是編年史的課綱,這次是完全沒見過的區域史課綱,「大家都不懂什麼叫『中國史和其他區域的互動』」。
這位教授調侃,不排除一些能夠掌握「政策精髓」的編者很快就出書獨佔市場,而他們為何能編這麼快,是否有受到特定「照顧」,「我們就看看誰最先編好課本吧。」
第二個問題是,教材書何時能出。按照慣例,明年5月新教科書就該出版,以供島內各高中選用。但由於之前課綱審議大會內部分歧很大,導致新課綱到了前幾日才通過,留給出版社的只有短短9個月。
一般而言,僅編撰教科書一個步驟最快也要半年時間,這次又碰上了前所未見的新課綱,勢必要拉長編纂時間。即便教科書編好後,還有多個流程要走。通常來說,一套教科書從拿到課綱、編書、送審、申訴、回復、修訂完畢到最終付梓,大概需要10個月。如此一來,明年5月份出版教科書,簡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了安撫出版社的情緒,臺灣當局教育部門不得不宣布,各學校挑選教材可以延至明年六月。但出版社依然不敢怠慢,道理很簡單,如果有出版社提前把書編好,就可以提前給島內高中選擇。更重要的是,一版教材的影響遠不止一年。考慮到教科書有延續性,只要第一年選中這一版本,那麼整個高中三年都會選同一家出版社。對於不太景氣的臺灣出版業來說,教科書市場是一塊不容錯失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