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一篇2018年博士論文最近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這篇20萬字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
情人節怎麼給女朋友送禮?
是投其所好?
還是應該自我表達?
有人說這個研究太不正經了,別急,
有人科普了,這是正經論文,因為:
送禮研究確實是人類學的研究範疇,
不過這一篇博士論文的學科專業卻是工商管理。
題目一看就非常的高大上:
《情侶關係中禮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及其對禮物收送體驗的影響研究》
翻譯過來就是:
男朋友送的禮物,
與男朋友的身份合不合適?
以及女朋友收到禮物時,
覺得這個禮物跟自己匹不匹配的問題。
並且這個問題僅僅限定在情人節那天,
不可謂研究得不細緻。
研究了1000多對過情人節送禮的情侶,
得到的成果填補了好幾項研究空白:
1.以前送禮的研究沒有考慮送、受雙方的特殊關係;
2.禮物應該是符合送禮人身份,還是收禮人身份;
3.當禮物符合收禮人身份,但與送禮人身份不匹配時,送禮人是否會不開心。
太好了,這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會泡妞了!
送禮這個事大家終於有了理論指導了!
該博士論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也很突出,
畢竟按照現在的博士論文要求,
沒有理論創新是無法支撐畢業的。
主要研究結論是:
第一,送禮人和收禮人的依賴程度,能夠影響送禮人決策時的禮物形象一致性;
第二,收禮人和收禮人間的依賴程度和親密程度,能夠調節禮物形象一致性對收禮人禮物感激度的影響;
第三,送禮人形象衝突對其感知親密程度產生負向影響,該影響受到積極情緒的中介和共有強度的調節。
看起來是不是有些深奧?
沒關係,說人話就是:
第一,當你還在追求女朋友時,禮物要投其所好為宜;
第二,當你們關係親密一些了,選禮物時就可以隨便些了,偏向自我表達一些也可以;
第三,投其所好的跪舔行為太過分的話,有可能效果不好,但如果關係很鐵了,也就無所謂了。
論文給出了研究的實踐啟示:
1.送禮的策略:不夠親密請投其所好,夠親密就不用那麼謹慎了;
2.收禮的策略:親密的話可以欣然接受投其所好的禮物,不夠親密的話可以鼓勵對方送禮是適當自我表達。
這篇博士論文在討論自己的局限性時,
也坦然承認了,
只研究了情人節的未婚情侶,
研究工作還有待推廣。
筆者也說不好這篇博士論文好不好,
我是個粗俗的人,如果我朋友一口氣買十幾個鑽戒,
我也懶得去計較這份禮物是不是與他和我的形象一致了。
哪怕他比我更粗俗一點,
用幾十萬現金跟我扎個花什麼的,
我也會原諒他的!
按理來說一篇學術論文好不好要由專業人士來評論,
但如果不允許公眾來評議,
又怕小圈子專業人士合起夥來用行業「黑話」來蒙群眾。
有好事者聯繫了中科大學術委員會,
被告知,
當師生的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被人舉報,學術委員會才會介入調查。學術委員會並不評價某一個人論文的好與壞,論文的審議與發表也不在學術委員會的職責內。
所以,估摸著這篇博士論文還是合格的,
只是這個研究內容與成果,
與普通人的認知相差得有點大了,
筆者可能也有點認知的偏差。
不是不能接受研究送禮,
研究情人節的情侶之間的送禮也可以,
不過,既然是工商管理專業,
研究的不應該是送禮這個場景下的品牌營銷、產品定位之類的東西嗎?
但20萬字就講了個這,工作的重點是不是有點偏呢?
所以,我的認知水平也達不到欣賞如此好文的水平。
您呢?
來也來了,看也看了。轉發不掉肉,關注更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