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8 屆工商管理專業博士畢業生從日飛的論文《情侶關係中禮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及其對禮物收送體驗的影響研究》飽受熱議。
該論文共計 121 頁,總字數高達 20 餘萬。網友閱讀後,有人認為送禮研究確實是一類學術研究方向,不可以是否實用來衡量;有人表示叢博士製造學術話語障礙,將簡單道理複雜化表述。
圖片來源:論文
面對大眾的質疑,叢日飛針對論文內容作出回應:論文彌補了該領域研究中的三個空白點,一是發現送禮人和收禮人的依賴程度能夠反映相應的關係權力,二是探究了「禮物形象一致性」對感激度的影響,三是該文是 「唯一一篇研究送禮人形象衝突給親密關係帶來負面影響」的論文。
正面觀點:
看到叢博士的論文,有網友表示選題「無學術價值」或「與本專業無關」。
知乎答主表示,工商管理專業分支包括市場營銷,市場營銷又包含消費者行為學的分支,消費者行為學又為行為經濟學。該論文實質是與行為經濟學有關的案例分析,所以才會有「指導送禮、公司營銷策略」的研究意義。本文選題符合工商管理的專業領域。
圖片來源:知乎
且叢博士的論文選題通過導師審核,達到學校畢業要求,並無不妥。文章在研究方法、論證過程、實踐啟示中雖然有不少缺點,但是值得改進。
圖片來源:知乎
另外,中科大學術委員某工作人員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師生的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被人舉報時,學術委員會才會介入調查。學術委員會並不評價某一個人論文的好與壞,且論文的審議與發表也不在學術委員會的職責內。
反面觀點:
博士研究情與愛,不務正業。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文科生寫論文太容易,難度不如七言絕句。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回頭看看作者叢日飛的履歷,碩博連讀共計五年,求學期間曾因熱愛足球擱置過學業,但最終在導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迷途知返」。
截止論文成稿提交時,叢日飛以一作或參與者身份發表及修回中英文論文共計 7 篇,看起來也頗為高產,不像是懵懂、不學無術的「學酥」。
另外,他還有相戀 6 年的女朋友,想必在論述情侶間如何送禮物更有心得體會。
與叢日飛的論文遭遇相似,網絡人均審稿人的現象令人無奈,很多論文因被認為無用而被掛上奇葩的標籤,飽受爭議。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某教師研究蟋蟀,發表 《中國傳統文化對蟋蟀身體和戰鬥力的認識》一文。認為蟋蟀是一種負載中華文化的民族昆蟲。
圖片來源:論文
來自浙江傳媒學院的某碩士生對當紅男明星的行為深入探討,其中,「小鮮肉」鹿晗、蔡徐坤、易烊千璽、楊洋等人均被列為研究對象。論文從粉絲創造力、明星注意力的保持和維護寫起,在線解析男星如何打造人設。
圖片來源:論文
華東師範大學的某碩士生的畢業論文《網路會話中「呵呵」的功能研究》,詳細清楚地講述了「呵呵」是啥意思,讓人忍不住分享到家族群裡。
圖片來源:論文
2016 年《經濟學刊》刊登一文:好男人都結婚了嗎?暗戳戳地告訴了單身汪殘忍的事實。
圖片來源:論文
上述文章是否真的無用有待考察,但以下的文章是真的無用。
2020 年初,一篇發表於核心期刊《冰山凍土》的生態經濟學論文《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引發熱議。論文洋洋灑灑數萬字「圍繞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展開討論,與研究內容、期刊定位嚴重不符。
事情曝光後,期刊發出撤稿聲明;文中的主人公導師即期刊主編引咎辭職,期刊主管部門表態將重新整改。
圖片來源:文獻
隨後,網友扒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曾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誌長期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作品和兒子王青石的作文,數量高達已有數十篇,遠超過普通碩博生的工作量。
王松奇也曾在該期刊發表《爸爸的話》,推介兒子新書且王青石在《銀行家》首次發表詩歌和散文時年僅 10 歲,父親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圖片來源:文獻
曾發表於山西省級法制類期刊《政府法制》的文章《本人娶劉亦菲的可行性報告》,引發公眾圍觀。文章刊登於該雜誌 2010 年第 36 期 22 頁,該文對娶劉亦菲為妻的可行性進行論述,總結出 10 條可行性研究成果,令人哭笑不得。
圖片來源:文獻
事情曝光後,《政府法制》雜誌的職員在回應記者採訪時稱,「早年管理不規範」。該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現在管理規範了,「幽默」內容已經很少了,但有些幽默類也可以發。」
當論文被質疑奇葩時,作者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是否經得起推敲?如果經得起,時間完全可以給自己公正的答案。
網友稱某些論文很奇葩,不一定是滿懷惡意地指責其荒誕不經。只是因為論文的選題超乎尋常,如「呵呵」、 「彩色掛麵」、 「滷豬蹄」、 「蟋蟀」等接地氣的研究內容不符合大眾心目中高大上的學術形象,其中往往有一層戲謔、看熱鬧的意思。但笑過討論過之後,還是有較包容的言論為其正名:選題很小,但很有趣,激發了好奇心。
然而,當一篇論文從日常生活中收集了材料進行研究,但研究結果與大眾的日常體驗背道而馳,文章被扣上真正的奇葩標籤飽受群嘲質疑時,作者就需要進行深刻反思了。在選題、方法設計及結果分析時是否真的遵從了嚴謹合理性。
大眾吐槽論文奇葩,大部分意見在於認為研究內容無用或是讀不懂,不具有指導現實生活的意義。從另外一個層面看,這恰是反映了大眾對於學術研究樸素期望:回歸生活,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平衡理論和應用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科學研究非小事,要經得起時間和事實的考驗。對期刊雜誌而言,無論是編輯還是審稿人,都應把科學性、權威性和嚴肅性放在首位,以嚴格的規範和標準審閱衡量每一篇稿件,讓期刊成為更有公信力的公共交流平臺;對於研究者而言,對主持或參與的項目理應懷揣一顆虔誠敬畏之心,研究成果一旦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刊發,將不再是文責自負、享有自主解釋權,而是成為一件經得起大眾考量質疑的公眾產品。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