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太多鯨魚擱淺死亡的新聞,卻很少去想到——大多數的鯨魚都是深海中死去,所以它們的屍體最終會沉入幾千米的深海。這個過程被稱之為Whale Fall,中文翻譯成「鯨落」,鯨落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
鯨落(whale fall)聽起來似乎真的挺有詩意的(對人類而言)。好像也有搖滾樂隊叫這個名字。
鯨落其實是一種生態系統。為了不影響大家的食慾,解說儘量用插畫(儘管如此,可能有些圖片會引起密集恐懼症,抱歉了)。
之前夏威夷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在北太平洋深海中發現,至少有43個種類的12490個生物體是依靠鯨落生存的。其中一些海洋生物——包括蛤蚌、蠕蟲和盲眼蝦中的稀有品種——會在屍體旁一點點吃掉殘餘物。這些群落是可以化能自養(sulphophilic stage)的,簡單來說,它們可以通過化學反應自己給自己生產食物。化能自養類似於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不需要獲取太陽光,陽光無法穿過深厚的海水)。
鯨落創造了深海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科學家在鯨落中發現兩種新的蠕蟲品種—吃骨蟲弗蘭克普萊斯和吃骨蟲羅賓普魯姆斯,它們寄生於鯨的骨頭上,樣子類似於水紋形的螢光棒。 目前暫且稱為新生物種,主要是因為這類物種只出現於鯨落這一特定環境,目前科學家們還未在其它海洋生境當中發現。
對這種新奇的生態系統深入研究現,科學家發現細菌會吃掉鯨魚的骨頭,這種骨頭中含有60%的脂肪。隨後,細菌會製造硫化氫——一種有臭雞蛋味道的化學物質。成千上萬的化能自養海洋生物再將硫化氫轉為能量,供它們生養與繁殖。
鯨落生態系統可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移動清道夫階段(mobile-scavenger stage):在鯨屍下沉至海底過程中,盲鰻、鯊魚、一些甲殼類生物等以鯨屍中的柔軟組織為食。這一過程可以持續4(至少)至24個月(取決於鯨的個體大小)。期間90%的鯨屍將被分解。
機會主義者階段(enrichment opportunist stag):機會主義者(機會種)能夠在短期內適應相應環境而快速繁殖。這裡所說的環境,就是鯨屍、鯨骨。在這個階段,一些無脊椎動物特別是多毛類和甲殼類動物,能夠以殘餘鯨屍作為棲居環境,一邊生活在此,又一邊啃食殘餘鯨屍,不斷改變它們自己的所在環境。
化能自養階段(sulphophilic stage):大量厭氧細菌進入鯨骨和其它組織,分解其中的脂類,使用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鹽作為氧化劑,產生硫化氫。化能自養細菌例如硫化菌,則將這些硫化氫作為能量的來源,利用水中溶解氧將其氧化,獲得能量。而與化能自養細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能量補充。
礁巖階段(Reef stage):當殘餘鯨落當中的有機物質被消耗殆盡後,鯨骨的礦物遺骸就會作為礁巖成為生物們的聚居地。
撇掉那些「鯨落是化身為孤島的鯨,鯨落是鯨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那樣的屁話,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今天的鯨類數量比過往少之又少。比如在灰鯨的遷徙路線上,估計平均每年每8000平方公裡就有至少一頭灰鯨落入海底;兩個鯨落之間平均距離只有不到10公裡。但是隨著以日本為代表的商業捕鯨的泛濫,鯨魚的種群數量已經大為減少。
全世界鯨目物種有80多個,但是只有達到30噸級別的大型鯨才能真正意義上鯨落——意味著剩下不到十種,而其中一半是瀕危的。鯨落對我們來說,除了詩意之外,似乎毫無意義,但是對深海的生態來說,假如鯨落消失,真的是一場災難。
大家好,我是老賽(id bowuxue),博物學愛好者,希望與大家一起重拾博物學的樂趣,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