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來的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馮強說過,他們建立了「方艙病友群」,裡面有心理諮詢師,病人出院後仍能得到幫助。不過,在給患者和痊癒者提供心理輔導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
這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對仍留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而言,經過前期漫長而緊張的救治,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已經降低了很多,一切步入按部就班的診治,但他們心態上也會出現微妙的變化。前期,面對未知的病毒和大量病人的湧入,他們或許多是緊張、焦慮、悲傷,現階段則可能以疲倦為主。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一部分援鄂醫護人員的返鄉,可能會觸發留守者思鄉、想念家人的情緒。這兩種變化都需要引起重視。
目前,各省市的援鄂醫療隊或各醫院一般都自行配備了心理醫生,不僅幫助患者,也幫助醫護人員。以上海為例,上海第二批和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均設置了心理諮詢室。第三批醫療隊的心理諮詢室運轉一個多月時,已為數十名一線醫護提供了心理諮詢和心理危機幹預。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馮強與另外2名心理醫生組成的心理援助小組,40多天裡曾幫助二三十名醫護人員開展心理援助。
可見,一線醫護人員對於心理援助是有不小的需求的。眼下,雖然全國疫情防控向好的大趨勢正逐步強化,湖北和武漢昨天均實現了新增確診病例0例的突破,但對於仍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來說,只要「戰鬥」還未取得完全勝利,他們就一天不能真正鬆口氣,他們心理上的波動變化,仍需要及時的關注和有效的幹預。
二是對已經陸續返鄉,剛進入或即將進入休養和醫學隔離觀察期的醫護人員。雖說心理輔導屬於醫學範疇,醫護人員本身是專業人士,但是他們也會有向外界尋求心理疏導的需求。這時候,需要有社會心理援助機構介入。另外,如何讓剛剛卸下重擔的醫護人員暫時免除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壓力,讓他們真正能好好休息兩周,需要有更多力量支持。比如,上海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提供了諸多措施,為醫護人員子女提供學業輔導和陪伴服務。
褪去專業屬性和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醫護人員也是普通人,和我們有一樣的喜怒哀樂。在全國人民需要時,他們衝鋒在前,爭分奪秒地搶治患者,盡力把自己的壓力、悲傷、驚恐壓在心底。但社會不能忘了,除了讚美和表彰、物質獎勵,他們的內心,也應得到更多關懷和撫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