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來,我省已有20多萬人次參加司法考試,僅有不到3萬人通過考試
昨天下午,2013年國家司法考試落下帷幕。
因為難度大和通過率低,國家司法考試被稱為「天下第一考」。2002年至今,河南共有20多萬人次參加該考試,但只有不到3萬人通過考試。
在法院、檢察院吸收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更多佼佼者進入律師行業,但不少人陷入職業困境。
不過,有關人士分析,司法考試的含金量不會降低,同時門檻會更高,未來或許「會有顛覆性的改革」。
司考魔力
20多萬人次應試
2萬多人「過關」
今年,河南報名參加司法考試的人數超過2.3萬,是12年司法考試史上最多的一年。
便捷的全程網絡化報名、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被提倡的「法治中國」,都是考生人數增加的原因。
從2002年首屆國家司法考試以來,河南共有20多萬人次參加該考試,以期改變命運。
當然,想通過被稱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並非易事。
來自省司法廳國家司法考試處的消息顯示,在河南考生中,國家司法考試的通過率維持在12%左右。2002年至2012年的司法考試,河南有2.8萬多人通過。這其中,拿到全國通用的A證者,有2.1萬多人。
就業流向
大多通過司考者進入律師行業
國家司法考試的使命之一,是為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這四個行業提供人才儲備。
省司法廳工作人員分析,由於法院、檢察院、公證處吸收能力有限,通過司法考試的這2萬多人,大多進入了律師行業。
而我省的律師,單從人數上講,已經飽和。
「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已經處於飽和,基層卻依然缺乏律師。」省司法廳國家司法考試處處長賈沅說,到基層、貧困地區當律師,始終難以繞開收入、待遇問題。
對此,相關部門已採取了措施,比如對將在貧困縣做律師者,在學歷、分數上給予照顧。
那麼,這些源源不斷投入律師界的新人,執業與發展的現狀究竟如何?
新人處境
獨立執業的青年律師不足四成
參加今年司法考試的河南考生,平均年齡27歲,35歲以下的佔九成左右。
上個月,河南省青年律師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青工委」)對省內青年律師的執業和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調研。
調查發現,這些律師界新人的狀況「不容樂觀」,絕大部分是聘用律師、律師助理。
李澤(化名)目前在鄭州一家律師事務所實習。他經常跟著老律師奔走於法庭,聽、記、拿材料,「距離自己辦案,恐怕還要很久。」
而參與調查的青年律師僅有38%獨立執業,近一半人案源不獨立,甚至有些人無指導律師也沒有案源。不獨立執業,就意味著沒有掌握客戶資源,甚至「吃飯」也會成為問題。
職業困境
近八成青年律師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
在過去的很多年中,人們都把律師視作收入高、有社會地位的黃金職業。
目前,制約青年律師發展的主要問題是什麼?調研報告將「面臨較大生存壓力」列為第一條,稱其「普遍收入偏低,甚至生活缺乏保障」。
報告顯示,目前青年律師的薪資65%依靠提成。在年收入方面,近八成青年律師稅後為1到5萬元,僅有幾十位「收入略有盈餘」。
李澤坦言,年收入以十萬、百萬計的律師只是少數,更多的律師是在「求生存」。
對於律師這一職業,新人們評價一般。雖然其中大部分人認為,律師當前的社會地位「中等偏上」,但選擇「環境不利於律師業發展」的也高達56%。
問題根源
很大一部分新人
寫不出像樣的法律文書
律師界新人遭遇尷尬,也與自身局限性有關。
調研報告指明,很大一部分律師雖然是科班出身,卻寫不出像樣的法律文書,「多數青年律師仍以訴訟業務為主,人脈關係及社會資源不夠,造成案源相對較少,長期以來形成惡性循環,無法形成業務專長和專業方向,很難辦理高端業務。」
而且,由於收益有限且可能培養出競爭對手,老律師培養新人的積極性並不高,這使得新人成長緩慢。
但參與調查的青年律師,普遍存在著提升自己的願望。很多青年律師近2年的短期規劃是「獨立執業」,中長期規劃是「3到5年成為某一領域的知名律師」。
新人們躊躇滿志時,相關部門也在努力提出建議和對策。青工委在調研報告的最後提出,應規範青年律師的最低工資保障、社會保險制度,並建立行之有效的青年律師培養方案,設立專項獎勵、基金等。
司考未來
含金量不會降低,門檻會更高
在賈沅看來,「法治中國」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而司法考試正是為此儲備人才。所以,「天下第一考」肩負著歷史使命。
她說,硬性的制度,特定行業人員的更新,都意味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含金量不會降低。「比如,在法院,一個人只有通過司法考試,有了法律職業資格,才能當上法官,否則就只能去做行政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考試在我國目前是一次通過制,但在國外,有的需要2次、3次甚至更多。賈沅介紹,我國司法考試的門檻「肯定會提高」,只是時間問題。
她給河南商報記者念了司法部一名官員的一段講話:司法考試等到與國家、社會的法制建設事業,與司法實踐、法學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實現了有機結合,就標誌著司法考試的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到時候的改革就是顛覆性的、推翻原有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