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私人美術館「挖寶」(圖)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在臺北私人美術館「挖寶」(圖)

2014-08-08 16:43:15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責任編輯:溫雅瓊

2014年08月08日 16:4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

  在臺灣,私人美術館為數不少,這些美術館打破了大家對美術館「高大上」的慣常印象,有的就與住家相鄰,像一個環壁列畫的大客廳,但卻更有個性、親民,而且深藏傳奇與故事。

  「我就是一塊寶,等待有心人慢慢挖。」在位於臺北市著名的士林夜市附近的於百齡美術館,82歲的畫家張德正慢條斯理地說。83歲的畫家於百齡笑眯眯地看著他。兩位80多歲的畫家一位耳聰目明,一位笑容童稚,同樣步履矯健。記者先問他們的養生之道,得到的答覆是:畫畫、寫字、吃剩飯、學英文。

  常吃剩飯,是因為兩位老先生都是家裡最愛惜一粥一菜的人。張德正早年從江蘇句容隨部隊到臺灣,他說:「我一生流浪,不是自己想走,而是被推著走,一路走來看到戰亂、生離死別、生靈塗炭,現在覺得一切都好。有何不可,無何亦可。」於百齡從湖南瀏陽隨部隊到臺灣,不堪長官打罵開了小差,結果,「離開部隊我在臺灣一無所有,一個人也不認識,只能住在街上,看到人家餐廳扔食物,我就說不要扔,我拿去餵狗,哪是餵狗啊,我趕緊跑到沒人的地方吃掉。但是年輕人又好面子。」於百齡一邊說一邊學自己狼吞虎咽的樣子,並且很是興奮:「我運氣好,沒被部隊抓到,否則會槍斃的,開小差耶!」說到自己後來投考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他說:「我非上這所學校不可,因為不僅不要學費,還有飯吃,有衣穿,這樣我就能活下去了。」

  為了生存撞進繪畫大門,有幸受教於當時渡海到臺的一批名家,黃君璧、溥儒、金勤伯都是他的老師。同時,繪畫也撞開了他藝術天分的大門,令他對現實的困惑和對美的嚮往在色彩與線條中得到抒發,生命找到了意義。

  1961年師大畢業不久,於百齡的畫作得到美術界的關注,特別是日本畫壇對他欣賞有加,他應邀到日本創作、辦展。回到臺灣後,雖然已被稱為「國寶級大師」,但他從純創作轉向藝術交流與推廣,創辦《中國美術雜誌》、成立「中國藝術協會」、開辦於百齡美術館。他的美術館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天都有作品欣賞和拍賣,也經常舉辦講座和教學活動,十幾年來,僅海峽兩岸畫界的交流活動就舉辦了200多場。記者到訪於百齡美術館,也是因為《圓夢中華翰墨情·兩岸書畫藝術名家交流展畫集》即將出版。這一大型展覽正在於百齡美術館展出,作品結集出版是展覽的延續。

  在美術館採訪,於百齡先生興之所致講古作畫時,張德正先生便是一個安靜的聽眾。這兩位老先生性格不同,卻被大時代賦予了幾乎相同的命運,有一種我們這些後輩難以體會的默契。張德正先生,字逸石,也經歷過艱難無望的「小兵」生活,但他沒開小差,而是在長官的責罵聲中練就了一手不靠尺子畫圖表的好功夫。考進當時的軍校美術系學畫時,他又穩又準的線條功夫令老師刮目相看。畢業時與同班同學李奇茂向系主任梁鼎銘辭行,老師的臨別贈言是:「靠一根線條打天下去吧。」

  在中國文化大學任教、獲第一屆朱銘文教基金會大師獎,被譽為「國寶級大師」,這些沒有滿足張德正對線條的探索。他70歲從墨竹、荷花、蘭草中跳出來,開始學習西畫,因為「昨日的現代,就是今日的傳統,今日的現代,就是明日的傳統,中國畫得變,藝術家也得變,沒了熱情與活力,就沒有了藝術」。看他的畫,童稚的筆觸、變形的人像、豔麗的色彩、竹間穿插「絮叨」的文字,以中國水墨表現出抽象、現代、神來一筆的意境。「新的東西不是學西方,而是從中國傳統裡找出來的。年畫、剪紙、巖畫、彩陶、竹簡、漢像磚都是養分,從中長出新枝結出異果才算成功。」

  「看起來是胡搞亂搞,如果它有思想,就不是胡搞亂搞。」張德正先生輕描淡寫幾句話,點透記者對於一些現代畫法的迷惑。張先生一幅集歪歪扭扭的符號和簡體人形為一體的畫,題名:古人如何吃飯。再看才明白那些符號都是甲骨文和石器時代留下來的線條與造型,告訴我們現在的中華美食來源於「石煮法」。我猜這就是先生所追求的創新與思想。這樣的畫作果真有看頭。

  這場採訪,好似「挖寶」,讓我了解到私人美術館可以有大天地和大作為,也讓我聽到這兩位臺北江蘇人和臺北湖南人的人生故事,讓我看到這兩位畫家的晚年生活是如此的不放棄——對藝術、對人生。夜色裡,灰白長發挽成道士髻的張德正先生,以傘代杖,輕快走上捷運的臺階,他還正在學習英文呢;於百齡先生則是搶在變紅燈前小跑著過了斑馬線,他有畫要畫,有展要辦,有書要出……

相關焦點

  • 【雅昌專稿】鍾經新:希望臺北藝博會可以帶動臺灣私人美術館的發展
    2017年10月19日下午,我們在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VIP預展現場採訪到了臺灣畫廊協會理事長鍾經新女士。作為亞洲地區歷史悠久的藝術博覽會之一,今年的臺北藝博會匯集了123家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頂級畫廊,並將「私人美術館的崛起」定為年度主題。
  • 全球私人美術館報告:開一間私人美術館一年要花多少錢?
    ▲ 《全球私人美術館報告》中的全球各地私人美術館分布概況圖經過15年的發展,到底全球私人美術館的發展現狀如何Larry’s list和AMMA(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共同推出的首份《全球私人美術館報告》,系統地呈現了私人美術館在全球範圍中的現狀。
  • 頂級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開始外立面施工(圖)
    龍的美術館夜景效果圖中國收藏界大鱷劉益謙王薇夫婦的私人美術館規劃已久,7月26日,龍的美術館正式開始進行外立面的施工。這一斥資2億打造的美術館預計將吞納3000-4000件私人收藏,成為中國首個比肩世界水準的私人美術館。 龍的美術館坐落於上海浦東知名富人區,為原湯臣別墅商業中心入口建築,毗鄰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原8000平方米的建築,將擴建至12000平方米;巨大的空間將全部用來展示夫婦二人的私人藏品。
  • ART TAIPEI 2017:為什麼博覽會關注「私人美術館」的崛起?
    ▲▲2017臺北國際藝博會現場本屆臺北藝博會將「私人美術館的崛起」定為年度主題,從特展至藝術講座,梳理亞洲當代藝術新風貌,回應全球藝術市場新變化,持續以推廣亞洲藝術多樣性為宗旨,讓藝博會突破地域性成為國際場域的交流。在VIP預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與會嘉賓都覺得臺北藝博會體現了藝術的「營銷價值」,提升了臺灣影響力與臺灣質感。
  • 龍美術館:頂級私人博物館
    龍美術館正式開館  龍美術館logo  經過兩年多的籌備,龍美術館昨日正式開館。該館由著名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是國內最具規模和收藏實力的私立美術館之一。與美術館同期開幕的四大平行展覽也呈現在公眾面前。
  • 香港私人美術館之興起
    與這場展覽同期開幕的,還有由孫少文基金會創辦、屬非牟利機構的民間美術館「一新美術館」。這座位於香港觀塘區海旁SML大廈四樓,籌備始於2013年年初的美術館也是香港的第二間私人美術館。就在國內的私人美術館正在興起之際,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中心的香港近年也陸續出現了不論在展覽規模和素質方面均令人眼前一亮的私營美術館。
  • 重慶私人美術館生存之惑:沉默還是消失?
    私人美術館多靠「副業」支撐。圖為長江匯內的餐廳包房。  當前,中國藝術收藏已經進入了「私人美術館時代」——據統計,我國註冊私人美術館已經發展到1000餘家。建立自己的美術館,被稱為「富豪們的另一項財富冒險」。  與此同時,重慶現有的7個私人美術館中,除1家運行相對較好外,其它幾個有的已經幾乎沒有活動,有的甚至已經「關門大吉」。
  • 東京又開了一家私人美術館
    日本橋附近2020年1月新開美術館Artizon Museum,前身是普利司通美術館,外部設計由日建設計擔任 官網圖今年1月,這裡新開了一家美術館Artizon Museum,並非大眾熟知的東京地標美術館,我翻查中文網站,見不著介紹。倒是許多日本雜誌,從去年就開始登載開幕展的廣告,整版整版登。
  • 私人博物館、美術館,一盤「釣魚」生意?
    別的網紅都開淘寶店,晚晚她開得可是美術館啊!網紅帶貨硬糖君分析過太多了,私人美術館可是高大上的全新課題。不查不知道,國內的私人美術館、博物館、藝術空間還真是不少。這是富豪們打發時間展示實力的高雅風尚,還是一盤文化領域的消費升級生意?抑或真如商戰故事裡的,藝術品是洗錢的灰色地帶?
  • 私人美術館:富豪們的另一項財富冒險
    藏品最多、投入資金最高、規模最大的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2012年12月18日在上海浦東盛大開幕,成為中國首個比肩世界水準的私人美術館。  除了擁有王羲之的《平安帖》(3.08億元)、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1.69億元)、清乾隆御製紫檀「水波雲龍」寶座(8578萬港元)等國家級藏品,這家美術館的知名度主要來自它的創辦人——劉益謙、王薇夫婦,他們在中國收藏圈絕對稱得上是傳奇人物,劉益謙更是被稱為「法人股大王」「定向增發大王」。  2012年,全國註冊私人美術館已經發展到1000餘家。
  • 臺灣挖寶成風,50年只挖出幾把日本軍刀、鐐銬
    有人甚至拿著藏寶圖,確認「半山之中,某棵日本松東北方向120米處,該處可見大石,其旁植有5株石菊花」,這就是日軍300噸金子的埋藏處。香港人許平卿為此展開了長達15  年的挖金行動,他手中握有兩幅一尺見方的藏寶圖,還揚言「挖錯洞就剖腹自殺」。
  •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年展望
    文/臺北市立美術館公關小組  2009年是美術館豐收的一年,承襲了過去25年的經驗累積,今年在展覽、參觀人次、教育推廣、典藏修復、研究表現、文宣推展等各美術專業領域裡皆有精彩的表現,在國際交流、網站經營上同樣具有顯著的進展。
  • 蔡明亮裝置藝術作品《是夢》將在臺北美術館展示(圖)
    蔡明亮(中)昨邀請臺北電影節的海外影人貴賓至臺北美術館,欣賞他的裝置藝術創作。圖片來源:《中國時報》 黃柏榮攝  中新網7月2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導演蔡明亮的電影《臉》成法國羅浮宮的館藏作品後,這次臺北美術館邀他設計裝置藝術展,命名《是夢》。  據報導,《是夢》總長23分鐘,包含他童年與父母親和外婆在電影院發生的故事。  《是夢》是蔡明亮以兒時回憶做出發,將馬來西亞的老舊電影院座椅拆下後空運到臺灣,放入純白色空間中。
  • 臺北藝術之美綻放浙江美術館
    多元的表現手法,濃鬱的臺北風情……由8位臺北藝術家及臺北縣長周錫瑋共同帶來的80餘幅國畫、油畫作品展現出臺北當今藝術創作的面貌。今天上午,由浙江省文化廳、臺北縣文化局主辦,浙江美術館、臺灣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承辦的「映漾彩影——臺北縣藝術之美畫展」在浙江美術館隆重開幕。 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呂祖善出席展覽開幕式並講話。開幕式前,呂祖善在浙江美術館親切會見臺北縣長周錫瑋及一行。
  • 臺灣美術館館長:美術館不該設門票這道檻(圖)
    在臺灣美術界赫赫有名的黃才郎(見上圖),昨日攜臺灣策展團隊來到廣東美術館,舉辦展覽「感官拓樸:臺灣當代藝術體感測」。這也是作為臺灣最高藝術殿堂的臺灣美術館首次與廣東美術館聯袂策劃舉辦的展覽。館長黃才郎親自掛帥,攜陶亞倫、王德瑜等11位臺灣本土藝術家前來廣州,帶來了一個氣息鮮活、新穎年輕的展覽。
  • 假期想法:烏菲茲美術館私人旅遊與5星指南,美術館的珍寶
    烏菲茲美術館私人旅遊與5星指南您可以在私人導遊的帶領下欣賞烏菲茲美術館的珍寶。您的體驗將特別為您個性化,讓您可以看到您最感興趣的藝術作品。按照您自己的節奏漫步廣泛的畫廊,您的導遊會為您提供儘可能多的信息...或只是亮點。
  • 私人美術館成富豪「新戰場」 首爾最多北京第二
    私人收藏家為何建館?私人美術館的平均規模有多大?它們如何運作?近日,雅昌網攜手收藏研究機構Larry’sList共同發布全球首份《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對世界各地166家以上的私人美術館進行專業調研。在以詳實的數據和訪談勾勒全球私人美術館現狀的同時,也向人們表明:私人美術館已經成為富豪累積文化資本的「新戰場」。如今,建一座私人美術館,讓觀眾免費入場參觀藝術品,是留名青史的最佳方式。
  • 《跑跑卡丁車手遊》挖寶攻略 挖寶玩法技巧大全
    導 讀 跑跑卡丁車手遊挖寶活動出了很久很久了,也有很多人也只是挖個豬還有飛彈就畢業了,氪金大佬更是挖個飛彈就搞定了
  • 《徐冰:回顧展》將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臺北市立美術館將於2014年1月25日為國際當代藝術家徐冰主辦亞洲地區首度大型個展《徐冰:回顧展》,並邀請臺灣資深策展人暨藝評學者王嘉驥策展。展覽將持續子至4月20日。在北美館的版本,徐冰特別根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明朝董其昌《煙江疊嶂圖》為藍本,進行創作與研究,同比例放大並巧妙結合北美館一樓迴廊的巨型落地窗,發展成一件約高5.2公尺、寬22公尺的巨幅九連屏結構新作《背後的故事》。關於藝術家徐冰祖籍浙江溫嶺,1955年生於重慶,長於北京。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中國臺灣網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電話:(02)2595-7656   開放時間:10點-18點   休息時間:周一       臺北市立美術館位於中山北路三段、圓山中山橋前,佔地約6000餘坪,室內展覽面積為2633坪,共計有26個室內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