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的私人美術館陳列廳。
長江匯收藏的艾軒創作於1987年的布面油畫作品《有風從雙肩掠過》。
華人當代美術館收藏的作品。
在華人當代美術館的畫室,畫家鍾慶禮正在創作。
私人美術館多靠「副業」支撐。圖為長江匯內的餐廳包房。
長江匯收藏的葉永青創作於2012年的布面油畫作品《畫個鳥》。
當前,中國藝術收藏已經進入了「私人美術館時代」——據統計,我國註冊私人美術館已經發展到1000餘家。建立自己的美術館,被稱為「富豪們的另一項財富冒險」。
與此同時,重慶現有的7個私人美術館中,除1家運行相對較好外,其它幾個有的已經幾乎沒有活動,有的甚至已經「關門大吉」。
王羲之的《平安帖》、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2012年底,這些國寶級藏品,不是在故宮,而是在上海一個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的展廳裡露出了它們的真容。
從2012年開館至今,龍美術館以極具實力的展出,攪動中國藝術界的「春水」,讓「私人美術館」成為時下熱議的關鍵詞。中國收藏家俱樂部理事長孔達達認為,當前中國藝術收藏已經進入了「私人美術館時代」。
近年來,外灘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民生現代美術館等機構的成立,掀起了私人美術館建設熱潮。據統計,目前,我國註冊私人美術館已經發展到1000餘家。僅北京一地,就有30多家。建立自己的美術館,也被媒體稱為「富豪們的另一項財富冒險。」
當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投向藝術品收藏,當越來越多的私人美術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重慶情況又是如何?就請跟我們的記者一起去看一看。
要麼沉默,要麼消失 私人美術館都活不久?
「那棟由吳冠中題字的黃色建築裡到底藏著些什麼?」每次從機場回家,經過回興寶聖湖畔,家住觀音橋的張哲心裡總會冒出這個疑問。
3月15日,他終於忍不住了,於是下車「打探打探」。
這是一棟五層高的混凝土建築,磚牆上幾個大字「華人當代美術館」由畫家吳冠中親筆題寫。依水而建,擇柳而棲,遠遠望去,這棟孤獨的建築甚至有種油畫的質感。
作為重慶首家、也是中國第一批私人美術館,多數人對「華人當代美術館」的感覺和張哲一樣,只停留在「聽說過」的程度上。
停好車,拿上相機,興致勃勃地走近美術館,張哲卻意外地發現——展廳的門是關著的。順著扶梯走到負一樓,是一家頗具藝術氣息的餐廳,服務員迎上來,親切地問,「想要點餐麼?」
沒看到展覽,點了一杯咖啡,張哲有點鬱悶。
而對於有展館,卻沒有展覽這種尷尬,老「黃漂」黃淋早已習以為常——位於黃桷坪的501當代美術館和黃桷坪當代美術館已經三年「沒有動靜了」。
這兩個美術館由重慶龍運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浪分別於2007年和2008年創辦。創辦初期,兩個館舉辦了不少頗具影響力的活動,一度成為推薦年輕藝術家的重要平臺。在501當代美術館的零號基地內,藝術家們曾高談闊論探討學術,也曾抱著吉他玩過文藝。
如今,501當代美術館的大門已經斑駁,殘留著曾經展覽的海報。「好久沒有開門了。」撕下海報一角,黃淋說。
而位於江北黃泥塝的長安當代美術館的命運似乎更為不濟。這個於2009年誕生的美術館,開張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停止了生長。現在,原美術館所在一樓變身為兒童用品賣場,曾經的當代藝術藏品被奶粉、紙尿褲、嬰兒床等代替。
據不完全統計,重慶目前約有華人當代美術館、501當代美術館、黃桷坪美術館等7個私人美術館,其中,除了長江匯當代美術館運行相對較好外,其它幾個私人美術館有的已經幾乎沒有活動,有的甚至已經「關門大吉」。
「要麼沉默,要麼消失,反正都活不久。」藝術家張京如此總結重慶私人美術館的現狀。
除了「燒錢」,還是「燒錢」 建私人美術館,就像跳進一個深不見底的坑?
「建立一個美術館一直是我的夢想。沒想到卻跳進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坑。」18年的經營,羅群毅用兩個字概括——「燒錢。」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民間資本開始萌動,一大批私人美術館紛紛成立。重慶畫廊投資人羅群毅傾注熱情,投身這股浪潮之中。徵地、設計、裝修,花費500多萬元,1995年,羅群毅在回興寶聖湖畔立起一棟五層樓的美術館——華人當代美術館。「那時我對美術館的概念認識很膚淺,覺得自己的畫廊已經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也想將事業就此轉身。」18年後,坐在清冷的美術館裡,羅群毅如是說。
這座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的美術館,收藏有400多幅油畫,包括葉永青、龍泉、王廣義等多位知名畫家的經典之作。這樣的館藏與展出面積,在重慶私人美術館中名列翹楚。羅群毅說,目前,美術館仍在運營,但考慮到藏品安全,平時都是關著大門。
為了融資,羅群毅花費自己所有的積蓄,轉手了大量藏品;為了維持美術館的正常開支,他做過收藏品諮詢、設計裝修,還將美術館負一樓開闢成一家時尚餐廳,為美術館「供血」。「美術館每月的開銷大概是7、8萬元,和餐廳收入大體持平。」
為什麼不做活動?面對記者的疑問,他擺擺手:「活動搞不起,太花錢了。」
和羅群毅一樣,來自圓明園藝術家村的藝術家兼投資人劉浪也認為,建立私人美術館是件「燒錢」的活兒,「你會感到錢像流水一樣去而不回。」
劉浪創建的501當代美術館與黃桷坪當代美術館,分別位於501藝術基地和102藝術基地內,「都是隨著藝術基地應運而生。」他前後在這兩個美術館投入了1000多萬元。
然而,隨著川美搬遷、黃漂流失、金融危機等原因,兩個美術館漸漸淪落成孤島。2009年,劉浪將投資重心轉向了與長安地產的合作,建立長安當代美術館。
劉浪向記者透露,之所以打造這樣一個美術館,除了公眾展示與教育,長安地產還考慮到一個好的美術館,能夠為其即將推出的地產項目營建一個有分量的品牌。然而,開館之初,在舉辦了《各自話語》與《原始股》等藝術活動後,位於江北區的長安當代美術館停止了生長。
2010年3月,因為種種原因,長安地產計劃著手的地產項目擱淺,以其為基礎的「長安當代美術館」陷入泥潭。「太突然了,我們當時都懵了。」劉浪說。
「這的確是個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的事。」長江匯當代美術館館長田東也向記者感嘆,其美術館一年的開銷就在兩千萬左右,如果沒有其他的供血機制,美術館將難以為繼。
打造產業、爭取政策、轉變心態 私人美術館也可以好好活
建私人美術館,真的就是跳進一個深不見底的坑?
「對投資者而言,其建立美術館的初衷幾乎都來源於對藏品的展示分享,以及對藝術品市場的看好。但僅憑理想,沒有長遠的規劃、清晰的目標,導致投資者們幾乎都成為悲情探路者。」一位業內人士如是總結。他指出,這並非個別現象,在1998年和2002年前後,中國出現了建立私人美術館的兩次熱潮,但大量私人美術館都在其中淘汰、夭折。
私人美術館怎樣才能活?
四川美院教授、著名美術批評家王林認為,私人美術館能否成功運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金的投入能否維持美術館長期的收藏和常年的展覽」。而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條則是關鍵。
據了解,位於北京的尤倫斯藝術中心,成功運營老字號藝術商店UCCA Store,創造出的年盈利不僅可以支撐藝術館20%以上的運營成本,更是承擔著藝術中心長期發展的重任。
此外,中國著名的私人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已形成展覽、學術、館藏、當代藝術品鑑定、圖書與雜誌的編輯出版等全方位的發展格局。同樣,上海的龍美術館也在開館之初,就計劃開辦學生寒暑假美術班、老年藝術班、收藏鑑賞班等,以補貼美術館的運營。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重慶運營相對較好的長江匯當代美術館主要是以其衍生品銷售、餐飲業等為美術館供血;而即將正式開業的渝澳國際藝術中心,也將以娛樂、養生等產業為美術館提供資金支撐,同時,該藝術中心還將引進藝術基金,為當代藝術提供資金活力。
「建設一個私人美術館,其背後是一個產業轉型的過程。」劉浪認為,這樣的轉型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外對於藝術投資者有免稅制度,對私人美術館有大量的優惠政策,同時有成熟的基金會制度。我們的民間投資者也需要得到關懷。」
「如果有了自身的產業支撐,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傾斜,以藏品取勝的華人當代美術館也許就不會如此孤獨,而剛剛起步的長安當代美術館也不會消失。」一位資深策展人感嘆道。
然而,在一切事實暫時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知名藝術批評家楊衛則提出了更為可行的辦法——轉變心態。
「投資者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同時擁抱藝術與資本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博一時之利。」楊衛告訴記者,事實上,從全球範圍來看,私人美術館大都處於虧損狀態。「投資者可以考慮得長遠一點,做美術館是做信譽和品牌,表面上看來是燒錢的事,但對於企業來說,一個好的美術館意味著一筆巨大的財富,它能在各方面帶來比資金本身更多的回報。」
楊衛介紹,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民營美術館開始發展,像日立等企業大量收藏世界經典名畫,這使得他們在做國際活動、交易的時候「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其他的先不說,如果你在辦公室掛著一張梵谷的原作,別人的第一印象就會認為你很牛逼。」
從1995年到現在,重慶私人美術館仍在尋找自己的生存路徑。「路漫漫其修遠,重慶的私人美術館才剛剛起步。然而,這些腳步讓我們看到了民營資本在藝術投資上的未來與希望。」王林說。(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熊明攝)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 私人美術館?
「很奇怪,重慶在當代藝術的地位如此重要,為什麼卻沒有一個像樣的美術館來與之匹配呢?」知名藝術批評家楊衛說。
2009年,他曾受邀來渝參加長安當代美術館的一次學術研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說,美術館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形成的文化共享空間,那麼私人美術館則是私人獲得財富後對公眾教育的回饋。它們的存在是城市發展的另一項文化指標。
四川美院教授、著名批評家王林認為,一個真正的美術館必須在館藏、展覽、教育等方面具備相應的能力,「從這一點上看,重慶的私人美術館更接近於畫廊與空間的性質。」
誠然,我們還在蹣跚學步,還沒有能力與龍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具有重量級藏品、專業團隊的私人美術館做比較。那麼,在現有條件下,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
華人當代美術館館長羅群毅認為,美術館以展示藏品為主,至少要有一棟獨立的建築作為展示空間;長江匯當代美術館館長田東認為,美術館以公眾教育為主,至少要有長期的藝術活動;王林則認為,美術館必須走專業化路線,包括培育自己的策展人、批評家及管理人才……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觀眾才是美術館的終極價值所在,沒有觀眾的美術館就像沒有觀眾的電影院一樣缺乏生機。
讓人欣喜的是,在這一方面,重慶的私人美術館已經有所動作:華人當代美術館正積極擴展公共空間、升級網站,並為觀眾購置無限智能耳機,「讓觀眾走到展品面前就能聽見相關解說」;長江匯當代美術館正在極力打造藝術交易平臺;渝澳國際藝術中心正在引進藝術基金……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讓個人財富回饋公眾教育,對於私人美術館來說,吸引觀眾才是王道。
希望多年以後,沒有人再發出楊衛那句讓人難堪的疑問。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