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私人美術館生存之惑:沉默還是消失?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冷清的私人美術館陳列廳。

長江匯收藏的艾軒創作於1987年的布面油畫作品《有風從雙肩掠過》。

華人當代美術館收藏的作品。

在華人當代美術館的畫室,畫家鍾慶禮正在創作。

私人美術館多靠「副業」支撐。圖為長江匯內的餐廳包房。

長江匯收藏的葉永青創作於2012年的布面油畫作品《畫個鳥》。

  當前,中國藝術收藏已經進入了「私人美術館時代」——據統計,我國註冊私人美術館已經發展到1000餘家。建立自己的美術館,被稱為「富豪們的另一項財富冒險」。

  與此同時,重慶現有的7個私人美術館中,除1家運行相對較好外,其它幾個有的已經幾乎沒有活動,有的甚至已經「關門大吉」。

  王羲之的《平安帖》、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2012年底,這些國寶級藏品,不是在故宮,而是在上海一個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的展廳裡露出了它們的真容。

  從2012年開館至今,龍美術館以極具實力的展出,攪動中國藝術界的「春水」,讓「私人美術館」成為時下熱議的關鍵詞。中國收藏家俱樂部理事長孔達達認為,當前中國藝術收藏已經進入了「私人美術館時代」。

  近年來,外灘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民生現代美術館等機構的成立,掀起了私人美術館建設熱潮。據統計,目前,我國註冊私人美術館已經發展到1000餘家。僅北京一地,就有30多家。建立自己的美術館,也被媒體稱為「富豪們的另一項財富冒險。」

  當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投向藝術品收藏,當越來越多的私人美術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重慶情況又是如何?就請跟我們的記者一起去看一看。

  要麼沉默,要麼消失 私人美術館都活不久?

  「那棟由吳冠中題字的黃色建築裡到底藏著些什麼?」每次從機場回家,經過回興寶聖湖畔,家住觀音橋的張哲心裡總會冒出這個疑問。

  3月15日,他終於忍不住了,於是下車「打探打探」。

  這是一棟五層高的混凝土建築,磚牆上幾個大字「華人當代美術館」由畫家吳冠中親筆題寫。依水而建,擇柳而棲,遠遠望去,這棟孤獨的建築甚至有種油畫的質感。

  作為重慶首家、也是中國第一批私人美術館,多數人對「華人當代美術館」的感覺和張哲一樣,只停留在「聽說過」的程度上。

  停好車,拿上相機,興致勃勃地走近美術館,張哲卻意外地發現——展廳的門是關著的。順著扶梯走到負一樓,是一家頗具藝術氣息的餐廳,服務員迎上來,親切地問,「想要點餐麼?」

  沒看到展覽,點了一杯咖啡,張哲有點鬱悶。

  而對於有展館,卻沒有展覽這種尷尬,老「黃漂」黃淋早已習以為常——位於黃桷坪的501當代美術館和黃桷坪當代美術館已經三年「沒有動靜了」。

  這兩個美術館由重慶龍運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浪分別於2007年和2008年創辦。創辦初期,兩個館舉辦了不少頗具影響力的活動,一度成為推薦年輕藝術家的重要平臺。在501當代美術館的零號基地內,藝術家們曾高談闊論探討學術,也曾抱著吉他玩過文藝。

  如今,501當代美術館的大門已經斑駁,殘留著曾經展覽的海報。「好久沒有開門了。」撕下海報一角,黃淋說。

  而位於江北黃泥塝的長安當代美術館的命運似乎更為不濟。這個於2009年誕生的美術館,開張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停止了生長。現在,原美術館所在一樓變身為兒童用品賣場,曾經的當代藝術藏品被奶粉、紙尿褲、嬰兒床等代替。

  據不完全統計,重慶目前約有華人當代美術館、501當代美術館、黃桷坪美術館等7個私人美術館,其中,除了長江匯當代美術館運行相對較好外,其它幾個私人美術館有的已經幾乎沒有活動,有的甚至已經「關門大吉」。

  「要麼沉默,要麼消失,反正都活不久。」藝術家張京如此總結重慶私人美術館的現狀。

  除了「燒錢」,還是「燒錢」 建私人美術館,就像跳進一個深不見底的坑?

  「建立一個美術館一直是我的夢想。沒想到卻跳進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坑。」18年的經營,羅群毅用兩個字概括——「燒錢。」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民間資本開始萌動,一大批私人美術館紛紛成立。重慶畫廊投資人羅群毅傾注熱情,投身這股浪潮之中。徵地、設計、裝修,花費500多萬元,1995年,羅群毅在回興寶聖湖畔立起一棟五層樓的美術館——華人當代美術館。「那時我對美術館的概念認識很膚淺,覺得自己的畫廊已經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也想將事業就此轉身。」18年後,坐在清冷的美術館裡,羅群毅如是說。

  這座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的美術館,收藏有400多幅油畫,包括葉永青、龍泉、王廣義等多位知名畫家的經典之作。這樣的館藏與展出面積,在重慶私人美術館中名列翹楚。羅群毅說,目前,美術館仍在運營,但考慮到藏品安全,平時都是關著大門。

  為了融資,羅群毅花費自己所有的積蓄,轉手了大量藏品;為了維持美術館的正常開支,他做過收藏品諮詢、設計裝修,還將美術館負一樓開闢成一家時尚餐廳,為美術館「供血」。「美術館每月的開銷大概是7、8萬元,和餐廳收入大體持平。」

  為什麼不做活動?面對記者的疑問,他擺擺手:「活動搞不起,太花錢了。」

  和羅群毅一樣,來自圓明園藝術家村的藝術家兼投資人劉浪也認為,建立私人美術館是件「燒錢」的活兒,「你會感到錢像流水一樣去而不回。」

  劉浪創建的501當代美術館與黃桷坪當代美術館,分別位於501藝術基地和102藝術基地內,「都是隨著藝術基地應運而生。」他前後在這兩個美術館投入了1000多萬元。

  然而,隨著川美搬遷、黃漂流失、金融危機等原因,兩個美術館漸漸淪落成孤島。2009年,劉浪將投資重心轉向了與長安地產的合作,建立長安當代美術館。

  劉浪向記者透露,之所以打造這樣一個美術館,除了公眾展示與教育,長安地產還考慮到一個好的美術館,能夠為其即將推出的地產項目營建一個有分量的品牌。然而,開館之初,在舉辦了《各自話語》與《原始股》等藝術活動後,位於江北區的長安當代美術館停止了生長。

  2010年3月,因為種種原因,長安地產計劃著手的地產項目擱淺,以其為基礎的「長安當代美術館」陷入泥潭。「太突然了,我們當時都懵了。」劉浪說。

  「這的確是個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的事。」長江匯當代美術館館長田東也向記者感嘆,其美術館一年的開銷就在兩千萬左右,如果沒有其他的供血機制,美術館將難以為繼。

  打造產業、爭取政策、轉變心態 私人美術館也可以好好活

  建私人美術館,真的就是跳進一個深不見底的坑?

  「對投資者而言,其建立美術館的初衷幾乎都來源於對藏品的展示分享,以及對藝術品市場的看好。但僅憑理想,沒有長遠的規劃、清晰的目標,導致投資者們幾乎都成為悲情探路者。」一位業內人士如是總結。他指出,這並非個別現象,在1998年和2002年前後,中國出現了建立私人美術館的兩次熱潮,但大量私人美術館都在其中淘汰、夭折。

  私人美術館怎樣才能活?

  四川美院教授、著名美術批評家王林認為,私人美術館能否成功運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金的投入能否維持美術館長期的收藏和常年的展覽」。而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條則是關鍵。

  據了解,位於北京的尤倫斯藝術中心,成功運營老字號藝術商店UCCA Store,創造出的年盈利不僅可以支撐藝術館20%以上的運營成本,更是承擔著藝術中心長期發展的重任。

  此外,中國著名的私人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已形成展覽、學術、館藏、當代藝術品鑑定、圖書與雜誌的編輯出版等全方位的發展格局。同樣,上海的龍美術館也在開館之初,就計劃開辦學生寒暑假美術班、老年藝術班、收藏鑑賞班等,以補貼美術館的運營。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重慶運營相對較好的長江匯當代美術館主要是以其衍生品銷售、餐飲業等為美術館供血;而即將正式開業的渝澳國際藝術中心,也將以娛樂、養生等產業為美術館提供資金支撐,同時,該藝術中心還將引進藝術基金,為當代藝術提供資金活力。

  「建設一個私人美術館,其背後是一個產業轉型的過程。」劉浪認為,這樣的轉型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外對於藝術投資者有免稅制度,對私人美術館有大量的優惠政策,同時有成熟的基金會制度。我們的民間投資者也需要得到關懷。」

  「如果有了自身的產業支撐,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傾斜,以藏品取勝的華人當代美術館也許就不會如此孤獨,而剛剛起步的長安當代美術館也不會消失。」一位資深策展人感嘆道。

  然而,在一切事實暫時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知名藝術批評家楊衛則提出了更為可行的辦法——轉變心態。

  「投資者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同時擁抱藝術與資本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博一時之利。」楊衛告訴記者,事實上,從全球範圍來看,私人美術館大都處於虧損狀態。「投資者可以考慮得長遠一點,做美術館是做信譽和品牌,表面上看來是燒錢的事,但對於企業來說,一個好的美術館意味著一筆巨大的財富,它能在各方面帶來比資金本身更多的回報。」

  楊衛介紹,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民營美術館開始發展,像日立等企業大量收藏世界經典名畫,這使得他們在做國際活動、交易的時候「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其他的先不說,如果你在辦公室掛著一張梵谷的原作,別人的第一印象就會認為你很牛逼。」

  從1995年到現在,重慶私人美術館仍在尋找自己的生存路徑。「路漫漫其修遠,重慶的私人美術館才剛剛起步。然而,這些腳步讓我們看到了民營資本在藝術投資上的未來與希望。」王林說。(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熊明攝)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 私人美術館?

  「很奇怪,重慶在當代藝術的地位如此重要,為什麼卻沒有一個像樣的美術館來與之匹配呢?」知名藝術批評家楊衛說。

  2009年,他曾受邀來渝參加長安當代美術館的一次學術研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說,美術館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形成的文化共享空間,那麼私人美術館則是私人獲得財富後對公眾教育的回饋。它們的存在是城市發展的另一項文化指標。

  四川美院教授、著名批評家王林認為,一個真正的美術館必須在館藏、展覽、教育等方面具備相應的能力,「從這一點上看,重慶的私人美術館更接近於畫廊與空間的性質。」

  誠然,我們還在蹣跚學步,還沒有能力與龍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具有重量級藏品、專業團隊的私人美術館做比較。那麼,在現有條件下,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

  華人當代美術館館長羅群毅認為,美術館以展示藏品為主,至少要有一棟獨立的建築作為展示空間;長江匯當代美術館館長田東認為,美術館以公眾教育為主,至少要有長期的藝術活動;王林則認為,美術館必須走專業化路線,包括培育自己的策展人、批評家及管理人才……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觀眾才是美術館的終極價值所在,沒有觀眾的美術館就像沒有觀眾的電影院一樣缺乏生機。

  讓人欣喜的是,在這一方面,重慶的私人美術館已經有所動作:華人當代美術館正積極擴展公共空間、升級網站,並為觀眾購置無限智能耳機,「讓觀眾走到展品面前就能聽見相關解說」;長江匯當代美術館正在極力打造藝術交易平臺;渝澳國際藝術中心正在引進藝術基金……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讓個人財富回饋公眾教育,對於私人美術館來說,吸引觀眾才是王道。

  希望多年以後,沒有人再發出楊衛那句讓人難堪的疑問。

來源:重慶日報

相關焦點

  • 香港私人美術館之興起
    與這場展覽同期開幕的,還有由孫少文基金會創辦、屬非牟利機構的民間美術館「一新美術館」。這座位於香港觀塘區海旁SML大廈四樓,籌備始於2013年年初的美術館也是香港的第二間私人美術館。就在國內的私人美術館正在興起之際,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中心的香港近年也陸續出現了不論在展覽規模和素質方面均令人眼前一亮的私營美術館。
  • 全球私人美術館報告:開一間私人美術館一年要花多少錢?
    Larry’s list和AMMA(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共同推出的首份《全球私人美術館報告》,系統地呈現了私人美術館在全球範圍中的現狀。而根據《藝術新聞 2016全球藝術之旅》顯示,2016年在中國開幕的新私人美術館就有兩個:由藏家劉益謙和王薇創辦,已經在上海擁有兩個美術館的龍美術館,其重慶分館將於5月8日正式向公眾開放;藏家鄭好創辦的昊美術館即將11月在上海浦東張江開設昊美術館上海館。關於私人美術館的5個問題1、全球現在有多少個私人美術館?
  • 私人美術館:富豪們的另一項財富冒險
    目前僅北京一地,各種各樣的美術館大約有40家左右,其中4家為國有,私人美術館有30多家。國內的私人美術館無論從規模、技術、硬體設施還是策展水平上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我國的私人美術館在發展和完善的道路上一直前行。」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介紹說,中國私人美術館在1998年迎來了第一波開辦高潮。由於操作不善、學術人才和資金不足等因素,在隨後的幾年內大多閉館。
  • 私人博物館、美術館,一盤「釣魚」生意?
    別的網紅都開淘寶店,晚晚她開得可是美術館啊!網紅帶貨硬糖君分析過太多了,私人美術館可是高大上的全新課題。不查不知道,國內的私人美術館、博物館、藝術空間還真是不少。這是富豪們打發時間展示實力的高雅風尚,還是一盤文化領域的消費升級生意?抑或真如商戰故事裡的,藝術品是洗錢的灰色地帶?
  • 在臺北私人美術館「挖寶」(圖)
    在臺北私人美術館「挖寶」(圖) 2014-08-08 16:43:15   在臺灣,私人美術館為數不少,這些美術館打破了大家對美術館「高大上」的慣常印象,有的就與住家相鄰,像一個環壁列畫的大客廳,但卻更有個性、親民,而且深藏傳奇與故事。
  • 東京又開了一家私人美術館
    擁有和西方現代國家同樣的藝術品位,淺而言之也就同西方現代國家同樣的文明。據說松方幸次郎收藏西洋畫作以及建造美術館,是為了讓日本學習藝術的青年們有機會能夠近距離地觀摩世界名作。煥然一新的Artizon Museum顯然和日本以往的私人美術館不太一樣,不僅僅是在美術館空間和展陳方式上,連策展和布展,也加強了學術性。簡單而言,以往的日本私人美術館,展覽一般有兩類:常設展和特展。常設展主要就是以館藏來呈現,就像上海博物館書畫展館,定期更換些作品,並不會強調特別的「策劃性」主題。
  • 龍美術館:頂級私人博物館
    龍美術館正式開館  龍美術館logo  經過兩年多的籌備,龍美術館昨日正式開館。該館由著名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是國內最具規模和收藏實力的私立美術館之一。與美術館同期開幕的四大平行展覽也呈現在公眾面前。
  • 「承藝新跡——重慶美術館之夜」上演多元文化盛宴
    10月17日,由解放碑CBD管委會和重慶美術館聯合主辦的「承藝新跡——重慶美術館之夜」大型藝術活動在解放碑商圈國泰廣場舉行。活動中,一系列潮流時尚的快閃活動和藝術體驗項目為市民和遊客送上了一場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 假期想法:烏菲茲美術館私人旅遊與5星指南,美術館的珍寶
    烏菲茲美術館私人旅遊與5星指南您可以在私人導遊的帶領下欣賞烏菲茲美術館的珍寶。您的體驗將特別為您個性化,讓您可以看到您最感興趣的藝術作品。按照您自己的節奏漫步廣泛的畫廊,您的導遊會為您提供儘可能多的信息...或只是亮點。
  • 私人美術館成富豪「新戰場」 首爾最多北京第二
    私人收藏家為何建館?私人美術館的平均規模有多大?它們如何運作?近日,雅昌網攜手收藏研究機構Larry’sList共同發布全球首份《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對世界各地166家以上的私人美術館進行專業調研。在以詳實的數據和訪談勾勒全球私人美術館現狀的同時,也向人們表明:私人美術館已經成為富豪累積文化資本的「新戰場」。如今,建一座私人美術館,讓觀眾免費入場參觀藝術品,是留名青史的最佳方式。
  • 海外生存之惑:英國階級論-中新網
    海外生存之惑:英國階級論 這小小年紀就開始分級別了,而且還是唯讀書論。當然,我是少不了「教育」他一番。至於他是否真的明白不能拿表面的憑據去劃分階級,是以後要討論的了。  細問一下我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明白階級之分呢?小時候爸爸告訴我,爺爺是富農,成分不太好。  等我長大了,知道了城裡和鄉裡的區別;鄉裡人不努力讀書跳出農門,就得一輩子辛苦種田。家境好的同學可以穿新衣服,有很多課外書看。
  • 頂級私人美術館:龍美術館開始外立面施工(圖)
    龍的美術館夜景效果圖中國收藏界大鱷劉益謙王薇夫婦的私人美術館規劃已久,7月26日,龍的美術館正式開始進行外立面的施工。這一斥資2億打造的美術館預計將吞納3000-4000件私人收藏,成為中國首個比肩世界水準的私人美術館。 龍的美術館坐落於上海浦東知名富人區,為原湯臣別墅商業中心入口建築,毗鄰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原8000平方米的建築,將擴建至12000平方米;巨大的空間將全部用來展示夫婦二人的私人藏品。
  • 全球首份《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 舊挑戰與新未來?
    據調查,全球將近五分之一的私人美術館是在近五年內創辦的。尤其在中國及中東等地區,新興的美術館正在蓬勃的發展,比如在中國有超過一半的私人美術館是在2010年之後創辦的。針對當下全球私人美術館的繁榮態勢,由Larry’s List與AMMA(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於2016年1月共同推出了全球當代私人美術館首份研究成果——《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雅昌專稿】鍾經新:希望臺北藝博會可以帶動臺灣私人美術館的發展
    作為亞洲地區歷史悠久的藝術博覽會之一,今年的臺北藝博會匯集了123家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頂級畫廊,並將「私人美術館的崛起」定為年度主題。談及年度主題的設定,鍾經新說道:「私人美術館其實是這五年來的一個時代現象,我希望可以透過一些學術性的探討,梳理這種現象,帶動私人美術館的議題在臺北藝博會的呈現。」
  • 夫妻緣分消失殆盡,是從「沉默」開始
    總是一方說話,另一方保持沉默,「不回應」,夫妻感情便在消失殆盡。 「熱臉貼冷屁股」的相處模式,終究會讓人漸漸心寒,也會漸漸保持沉默,不再主動說話,不再熱情,甚至「不回應」。
  • 美術館與城市(三)|「消失在自然中」的成都知美術館
    一座城,一座館,城市和美術館似乎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在美術館與城市這個系列中,我們走進幾座具有濃鬱地域風格的美術館,去探究一下美術館和城市之間究竟存在怎樣奇妙的關聯。第三站 成都·知美術館「美術館是一座城市文化性的地標,這是美術館的首要功能。
  • 重慶新增打卡地 5000平米的悅來美術館開館
    位於重慶悅來生態館2樓的悅來美術館。 兩江新區黨工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重慶10月12日電 喜歡藝術喜歡拍照的市民看過來!10月11日,重慶兩江新區悅來美術館正式開館,悅來新媒體藝術季也同步開啟。   悅來美術館位於重慶悅來生態館2樓,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面向市民免費開放,周二至周日開放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5點,節假日照常開放。從國博中心可經過會展公園慢行系統到達美術館,步行不到10分鐘。
  • 打卡重慶羅中立美術館 感受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
    專題:2020全國重點網絡媒體記者重慶行   中國旅遊新聞網9月23日訊 (記者 周淮民) 抽象的人物、變幻的雲彩、重慶的建築……在重慶羅中立美術館的外牆,滿滿覆蓋著鮮豔、跳躍、靈動的色彩和圖案,如同一幅巨大的藝術作品展示給市民
  • 走近昊美術館溫州館 讓當代藝術在溫州生根發芽
    展覽網羅了羅中立、周春芽、丁方、賈滌非等14位國內著名當代藝術家的28件經典之作,周春芽、丁方、賈滌非及知名批評家賈方舟、彭鋒等一批國內美術界主流人物更悉數到場,參加開幕式及藝術研討會。     舉辦這樣一個大規模、高規格藝術展並請到眾多美術界「大腕」來溫助陣的,是新近落戶我市並進入正式運行階段的昊美術館溫州館,一家由溫籍民營企業家鄭好投資創辦的私人美術館。
  • 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民營美術館的運營現狀如何?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布的《私人美術館報告》顯示,預算是開辦一家私人美術館時要克服的最具挑戰性的一個方面,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調查參與單位回答,他們的年營業預算額在25萬到1百萬美元之間,有24%的私人美術館每年營業預算額低於10萬美元。只有4%的私人美術館的營業預算額超過5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