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與城市(三)|「消失在自然中」的成都知美術館

2020-12-19 文旅中國

說起紐約,人們會想到大都會博物館,若是遊巴黎,沒有人會錯過羅浮宮。在很多城市,都有那麼一座美術館停留在人們的印象裡,它們與其所在的城市融為一體,從建築設計到藝術策劃,美術館處處體現著城市的性格、城市的精神。同時,它們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改變著那裡的人們,給這座城市打上烙印,甚至成為城市獨特的藝術名片。

一座城,一座館,城市和美術館似乎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在美術館與城市這個系列中,我們走進幾座具有濃鬱地域風格的美術館,去探究一下美術館和城市之間究竟存在怎樣奇妙的關聯。

第三站 成都·知美術館

「美術館是一座城市文化性的地標,這是美術館的首要功能。從歷史的角度來講,美術館帶有一個城市最明顯的文化屬性,美術館還能以藝術的方式呈現這個城市未來可能呈現的一種具有想像力的狀態。」知美術館館長王從卉認為,這是美術館在一座城市中所承載的重要功能。

知美術館外景

坐落在成都南郊新津區老君山下的知美術館是一座極富地域特色的現代建築,美術館的設計者是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隈研吾,其設計風格融合古典與現代為一體,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

隈研吾極其重要的理念「讓建築消失」,在知美術館的設計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座三角形結構的建築,由地面三層和地下一層組成,建築總面積約2000多平米,外形以黑灰色為主基調,隱在青山流水之中,極具禪意。

知美術館外景

王從卉說,隈研吾在做知美術館設計時,完全是從東方美學的角度出發,形成了東方與現代極簡的相融合的建築方式。同時,隈研吾極其講究建築本體和外部自然的互相溝通的關係,撇開成都這座城市不談,隈研吾首先考慮了美術館所處的位置——老君山,這是一座道教名山,道家「生生不息」的自然觀的思想與隈研吾的建築設計理念有很大關聯,他將這種哲學思想用在了建築本身的設計上。

知美術館的瓦片

美術館的外立面運用了大量的黑色石材、土燒瓦片和玻璃,建築材料多取自當地,這些黑灰色的瓦片用特殊材料串聯懸掛,像羽毛般整齊排列,既富有巴蜀風貌,又極具通透感。透過外立面映出背景中的山和樹木,使其與周邊的環境完美相融。細看這些懸浮在空中的瓦片,光和流水似乎在這裡交融了,搖曳的光影使這些規律排列的瓦片流動了起來,神奇地擁有了中國古典樂中流水般的韻律,與館外的流水形成了一種巧妙的關聯。在王從卉看來,美術館用潺潺流水這樣的元素,來象徵一種生生不息的狀態,而建築外體的瓦片,會由於日照的變化給館內帶來不同的光影,似乎通過時間的流動用光影給美術館生命,讓整個場館「活」起來,充分體現出建築本身和其所在區域的相關性。

懸浮於水中的知美術館

建築內部的空間則更令人驚嘆,整個室內是上下通透的狀態,從地下室到頂樓,長廊螺旋上升,明暗交替,移步異景。館內通透的設計使得窗外的風景、光影和內部設施完美交織在一起,即使人在建築中,也能完全融合進老君山的風景裡。大概,這就是設計師「讓建築消失」的立意所在。

知美術館內部空間

流水、瓦片這些典型的東方元素,使整個美術館與老君山的自然風景有機相融,空靈寂靜,動靜相宜,顯露出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東方哲學。王從卉將老君山這一帶比作成都的「後花園」,她說,「當地百姓每年會到老君山上去祈福、燒香,這是成都『慢生活』背後悠然自得的道家精神的體現,而知美術館正是通過建築,以現代的手段和建築本身的『悟』,來將東方哲學和現在當下的生活緊緊相連,以美術館的實體落在當地,形成了一個標誌性的符號。」

知美術館的辦館理念也旨在在當代藝術的國際化語境中,探討東方美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知」完全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從已知朝向未知,從眼前朝向無限。因而,知美術館還在不斷探索人自身的靈感與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體藝術領域進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對藝術史的完整度和開放性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收藏及策展系統。「東方美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是知美術館重要的學術方向,美術館試圖在道教名山的腳下去挖掘東方智慧的源頭,通過各種不同的現代、當代和新科技的展覽,不斷探索東方美學不同緯度的深層次概念。王從卉表示,「這個課題不僅僅是與成都這座城市有關聯,也是通過藝術的方式在解讀整個中華文化,希望在國際上為這種文化獲得交流、溝通的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也是美術館非常重要的職責。」

在這一大的學術方向下,知美術館做了很多學術活動和展覽,2019年知美術館舉辦了「魏立剛『萬物』個展」,這位從中國傳統書法中走出來的藝術家,現在也進入了國際當代藝術視野,他的作品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同時在其色彩、結構和創作觀念上,有對西方現代主義的表達。王從卉介紹說「他的作品本身所帶有的特性使得不同認知、教育背景的受眾能看到作品不同的緯度,這就是一種開放的態度。」

「魏立剛:萬物」展海報

「魏立剛:萬物」展覽現場

在學術建構方面,2019年知美術館還舉辦了主題為「開放的東方」的美術館館長論壇,探討「什麼是東方和西方」「藝術是否分為東方和西方」等話題,希望為將來更深、更廣層面的探索打下基礎。

「開放的東方」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海報

「開放的東方」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現場

在成都這一既有古老文化、地域風貌,又在向現代化國際化不斷邁進的都市,知美術館堅守其初創時的理念「萬物·見解·常新」,在東方哲學中探索開放的未來,或許是對這座城市藝術精神的最好詮釋。

(圖片由知美術館提供)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知·美術館 隈研吾的成都「詩意」
    知·美術館 隈研吾的成都「詩意」     □本報記者 簡霞 文/圖    說起隈研吾,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但提起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也許很多人便會眼睛一亮地說「曉得」,竹屋的設計者正是這位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
  • 亞洲美術館館長論壇:城市就像一座巨型美術館
    一座美術館拯救一座城市,這在全球美術館史上都是少見的,因此也被稱為「畢爾巴鄂奇蹟」。美術館成就了城市,城市也成為一座「無牆」的美術館,用自身的人文精神與城市美學,彰顯著城市的美術館特質。5月23~25日,來自舊金山、芝加哥、巴黎、北京、香港、成都等全球各大美術館館長相聚在知美術館,一座城市有關「知」的場域被打開,它既吸引業內人士在這樣一個平臺中去交流、碰撞、分享藝術、知識與文化,也聚集那些知性、擅於思考、熱愛學習的人群。成都的城市文化底色在有關亞洲藝術與美的論述中逐漸清晰。美術館作為城市的主要公共設施,已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 面對葉永青「抄襲」,成都知美術館發聲:正式提出退款要求
    3月22日,成都著名美術館知美術館發布聲明,作為收藏有藝術家葉永青作品的公共美術館機構,「取消仍在進行中的新作收藏,正式提出退款要求」。這也是首家公開提出退款的收藏機構。位於成都新津老君山腳下的知美術館。
  • 200家美術館構築成都之美的詩性體驗
    在「YOU成都·天府成都生活美學地圖」全球徵集活動中,也自然少不了眾多美術館的身影。紅美術館、何多苓美術館、麓湖·A4美術館……這些類型迥異的藝術空間,被眾多網友推薦,認為是蘊涵城市生活美學的地標。網友「小可愛」推薦成都紅美術館,「外牆建築獨特,紅磚累積而成的牆體留下舊工業時代遺蹟。」網友「Float in.」則推薦知美術館,運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築與自然有機相融,體現道法自然的東方哲學。網友「Willyi公孫瑜」說,透過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麓湖·A4美術館強化了與社區、城市的互動與合作。
  • 在成都郊外,竟藏著建築大師隈研吾用瓦片設計的美術館,超好看
    而今天探長要講的就是他在成都郊區操刀設計的一座絕美的美術館—知美術館。提到知美術館,想必很多成都本地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其位於成都新津縣老君山下,是一個比較小眾的寶藏美術館。雖然位於郊區,但卻是建築大師隈研吾的作品,其VI設計也來自於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大師聯合操刀,必然是佳作。
  • 【知美術館】「幻」展解密
    那時的畫看上去像哈利波特電影中的魔法肖像,人活在畫裡,不斷在變化:你可以和他們說話,他們也看著你的一舉一動。 畫中人身著華服,頭戴美冠,古人、今人、華人還是洋人不甚分明,熙熙攘攘,熱熱鬧鬧。你會看到一個人從這裡出現,又在那裡消失,一切情節都在流動,真實與虛幻相生相滅。
  • TANC丨首屆Art Chengdu與知美術館同期開幕,西南藝術生態擴容升級...
    ▲ Art Chengdu現場成都因其獨有的地理環境而形成安逸悠閒的城市氣質。亞熱帶氣候的溫暖溼潤,肥沃的土壤讓四川這個封閉的盆地並未因「蜀道難」的交通而受到發展上的限制。鄰接四川美術學院,在中國當代藝術的30年演進中,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成都那些進擊的博物館、美術館
    成都博物館和四川省建川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成博直接獲評一級,建川二級升一級),成都市青白江區博物館、崇州天演博物館、成都市成華區拾野自然博物館、成都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
  • 擁有「藝術第三城」之稱的成都,這四家寶藏級美術館,你都去過嗎?
    看來自古成都就有著滋養藝術的沃土,如今的成都作為發展、宜居、旅行都排名前列的熱門城市,所有的主人和客人,都開始不止談論美食了,那些肩負大眾美育功能的藝術空間,漸漸的成為了城市的標誌。有"藝術第三城"之稱的成都 ,這幾年藝術群落和展館越來越多,如今成都已經擁有了120家美術展館,比如何多苓美術館、知美術館、麓湖A4當代藝術中心、四川省美術館等等。面對越來越多的藝術館和多樣化的展覽不斷出現,成都用寬懷的胸膛包容了所有美好的事物,走吧!
  • 這兩天知美術館可熱鬧了,它有的可不止隈研吾
    其設計的建築融合古典與現代風格為一體,他有一著名的設計理念就是——「讓建築消失」。他嘗試用無秩序的建築來消去建築的存在感,使它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 而就在蒼翠欲滴綠樹成蔭的老君山腳下,藏著隈研吾根據此理念設計而成的美術館——知美術館。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
  • 人民藝術|「幻」中求真 知美術館呈現陳福善回顧展
    // 「幻」中求真 //知美術館以新方法論解謎陳福善。到場的四位「知時代」新學者:楊簡茹女士、李世莊先生、邱敏女士、沈奇嵐女士分別發表了精彩演講,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學術發布由知美術館藝術總監王從卉女士主持。
  • 美術館與城市(一)| 在美術館講述古都西安的過去與未來
    說起紐約,人們會想到大都會博物館,若是遊巴黎,沒有人會錯過羅浮宮,在很多城市,都有那麼一座美術館停留在人們的印象裡,它們與其所在的城市融為一體,從建築設計到藝術策劃,美術館處處體現著城市的性格、城市的精神。同時,它們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改變著那裡的人們,給這座城市打上烙印,甚至成為城市獨特的藝術名片。
  • 奇妙博物館|去美術館,感受一次奇妙的藝術之旅
    和其他的美術館與眾不同,紅美術館位於東湖公園內,與公園外高架橋上的城市喧囂隔絕,安靜的在鬱鬱蔥蔥的樹林中佇立著,別有一番安寧。美術館建築風格體現舊工業時代遺痕,與當代理念對接的前衛美學,開闊的內部展覽空間也為各種藝術形式的盡情呈現提供諸多可能。
  • 盤點中國幾大最美美術館,其中樹美術館被譽為「天堂美術館」
    樹美術館樹美術館以獨特的建築形式成為了宋莊又一地標式美術館,其包容性在其環抱式的外觀上便得以體現。樹美術館將成為重要的當代藝術展示與收藏並重的私立美術館。這不僅是一座收藏過去時的美術館,而且是向未來開放的精神指向和學術空間。美術館坐落於木心的故鄉烏鎮,為木心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文獻。本座個人美術館將首次完整展示木心先生的繪畫與文學作品。美術館設五座永久性專館,長期陳列木心作品,由繪畫館、文學館、獄中手稿館及影像廳組成。
  • 「ART SHOW」知美術館王從卉:我們是藝術的「門童」
    而美術館的VI系統則由原研哉(Kenyahara)擔任董事長的日本設計中心(Nippon Design Center,Inc.)設計,兩位設計大師把握道教、藝術、文化的主脈,用水銜接天地,讓建築與自然有機結合,達到天、地、水相融的境界,極有禪意。這座總建築面積為2353平米的美術館傳遞著知性與智慧,據說,命名的靈感來源於《莊子》,「知」同「智」。
  • UCCA沙丘美術館開館展「後自然」 反思生態危機
    北戴河地區唯一的一座當代美術館、尤倫斯藝術中心(UCCA)沙丘美術館日前在距北京約300公裡的秦皇島昌黎縣阿那亞黃金海岸社區開館,題為「後自然」的美術館開館展也同時向公眾開放。UCCA館長田霏宇介紹,沙丘美術館由李虎/OPEN建築事務所主持設計,建築本身也是「後自然」思潮的一種體現。
  • 知美術館「生長」大展開幕
    2019年9月27日下午,知美術館2019國際生物藝術大展「生長」展示了來自五個國家共八位藝術家/藝術家組合的作品,在技術幻想的濾鏡下進一步剖析生命與生長的界域以及活體與潛意識之間的邊界,預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未來。
  • 這些小眾博物館/美術館雖然難找,但還怪好看的
    一座博物館成就一座城市,如同古根海姆之於畢爾包;一座內含博物館的新理念園區,造就了一方水土新文化,如同上海玻璃博物館園區之於上海。   玻璃易碎,正如藝術也是脆弱的。   開放時間:10:00-17:00   地址:南京市浦口區珍七路9號   門票:60元   06|成都·知美術館
  • 地中美術館的一二三事
    「1件作品」:美術館的位置原本也是眺望瀨戶內海的鹽田小丘,而「思考自然與人的關係的場所」是地中美術館的概念。購入描繪自然的印象派畫家莫奈作品《睡蓮》,是這座美術館的開始。這件作品是患有白內障的莫奈70歲後所創作的數量極少的大型作品,也因為它,讓美術館的誕生有了可能。
  • 走進美術館|發現城市新興生活方式
    提起美術館,或許一部分人對它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上世紀,人們進入美術館、欣賞藝術作品,然後離開。它遠離我們的日常,只是一個布展、看展的單一場所。進入新世紀,隨著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如今的美術館早已脫離了我們當年的記憶,它不僅僅承載其自身所有的展覽功能,更是人們在都市喧囂生活中尋求精神享受和心靈休憩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