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件作品」:美術館的位置原本也是眺望瀨戶內海的鹽田小丘,而「思考自然與人的關係的場所」是地中美術館的概念。購入描繪自然的印象派畫家莫奈作品《睡蓮》,是這座美術館的開始。這件作品是患有白內障的莫奈70歲後所創作的數量極少的大型作品,也因為它,讓美術館的誕生有了可能。
「2位藝術家」:在莫奈的《睡蓮》之後,館方又選了兩位分別以地景、大尺度創作的紐約藝術家Walter de Maria,與擅長用光、空間的James Turrell。美術館就是收藏這三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而已,並且為他們的作品一一打造專屬空間。看似各異的作品,似乎都在解釋「自然」不同的風貌,加上安藤的巧手將聯結各展間的通路,交織成光影輝映的靜謐空間。「3角中庭」與「4角中庭」:有人說「,地中」集合了安藤許多建築特色,像是傾斜而上的迴廊讓人想到住吉長屋的天井,內部的自然採光像是光之教堂裡光的質地。為了讓參訪者體驗美術館的空間,設計了一條充滿戲劇性的路徑,從開始進入混凝土黑暗森林般,感受自然光漸漸滲入,緩緩步行感受到圍繞在長滿棒狀節節草的四角中庭出現眼前,植物與建築一樣利落簡單,陽光灑落,在人造的清水混凝土建築中感受自然的可貴與美妙。
另一棟則是高達12米的混凝土牆圍繞的三角中庭,地上則是散落著不規則的岡山石灰巖,與整齊切割的水泥牆形成強烈對比。隨著觀覽最後走到地中CAFE,瀨戶內海的全景致在眼前敞開,無疑的,安藤忠雄是地中美術館的第四位藝術家,令人直呼最高!!
一個人的跳島旅行,儘管舟車間緊湊又帶點緊張,但島上的風光、藝術與建築的驚豔,與當地美食料理的幸福,總是能讓人感受到城市裡沒有的悠閒與自在,卻又讓我在離開每個地點時還是匆促與不舍,矛盾的時而悠閒又時而緊張的島旅經驗,總會讓我費心機不忘想想下回要用什麼心情與方式再訪島上曾被遺失的美好。
如果不是我眼下在日本的大學執教,也許不會在意日本學生與教員的關係,尤其是26 年前剛剛留學時,基本上隨大溜兒,並不明白教員對我的真意。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為了應先人的景,就像魯迅先生寫他的日本教員一樣,一定是屬於他那個時代的直接感受,而並不是今天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