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美術館都喜歡請國外大師或者國內大牌設計師來設計場館,但大多數沒有考慮好未來怎麼運營怎麼做展覽,就開始去設計一個非常龐大的建築。 」在談到當下國內美術館發展現狀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如是指出,他表示,當下很多美術館的硬體設備、空間設計等都足夠美觀足夠好,但是場館使用者沒有足夠的能力使這些空間得到有效利用,「使用好美術館空間能帶來全新的可能,但我們對於空間的感受和使用都存在很多問題。 」
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時間開始了——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 3月31日至6月30日在烏鎮舉行。在公教活動的相關論壇上,邵舒、張子康、杭間、喬志兵等業內專家就當下美術館的處境與反思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大家表示,目前各大機構企業都在如火如荼地大規模建美術館,這背後的故事如何?有什麼樣的契機或者原由?從美術館的建築到內部展覽,再到參與展陳的藝術家,一系列問題值得關注。
建館定位把控至關重要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擁有美術館800餘家,其中尤為顯著的是民營美術館的數量,佔到總量的三分之一。但在業內專家看來,雖然美術館的建築遍地開花,但我們更需要的是美術館的藏品及其社會功能最大化的實現。「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機構才能叫做美術館?是國內沒有一個關於美術館的具體規定,導致一些畫廊也紛紛取名或改名叫美術館。 」張子康表示。
「有美術館負責人來跟我諮詢美術館建設的問題,我問他們要做什麼樣的美術館,基本上他們的回答都不清晰。 」張子康說,「以新疆的一個美術館為例,起初的設計方案是展覽面積為2000平方米,我說2000平方米至少是世界一流的美術館了,與當地實際情況不太相符。我把目前排在世界前6位的美術館展陳情況、藏品情況與負責人溝通,最後確定建了展覽面積為400平方米的美術館。 」張子康認為,在建館初期,定位的把控是至關重要的。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由位於上海市徐匯濱江原龍華機場舊址內的廢棄儲油罐、消防水池及相關配套設施改造而成,該藝術中心的主體是5個純厚鋼板結構的航油油罐,在5個油罐中, 1號、 2號油罐為獨立的展示空間,3、4、5號罐被打通,由封閉的美術館大廳相連接。據創始人喬志兵介紹,上海油罐藝術中心是一個公園裡的美術館,主體建築是大地景觀的一部分。「我們在做建築的過程中,是把它當作一個大地藝術來做的。很多藝術場館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美術館』 ,而我們定位為『藝術中心』 ,就是考慮到在投入使用後的自由度問題。 」據喬志兵介紹,油罐藝術中心的一大優勢是附近有公園,位置臨江,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戶內外活動的銜接流動感。「我們利用油罐的空間,不僅僅是它的內部建築,還在戶外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展覽空間。譬如適宜大型活動、由石材鋪裝的『城市廣場』 ,還有另外一個面積較小的『草坪廣場』 ,適合舉辦多種主題活動。此外我們還將黃浦江邊一座廢棄的水泵房改造為用於獨立展覽及活動的項目空間,可用於舉辦藝術活動和小型展覽。 」
展陳是美術館的核心
展覽是美術館的核心內容與價值體現。「近幾年大家看到很多以經典作品或者以國外大師作品為噱頭組織的展覽,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商業展,國內觀眾看了覺得上了當,因為展覽組織方對作品本身的研究都非常不夠,尤其是一些私人美術館往往以商業因素為重。 」在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杭間看來,目前國內美術館、博物館等尚處在轉型階段,一些混亂的展陳往往也是該階段的產物。
「對一些中國觀眾而言,他們願意看到國外大師的作品,但諸如北京、上海等擁有大量美術館的地方,他們來到這個城市,我相信更願意看的是本土化的東西,但是這樣的展覽卻少之又少。 」和美術館館長邵舒表示,一個好的展覽應該持續一長段時間,讓更廣泛的觀眾看到這場展覽,但是目前的大多數展覽都是3個月左右就結束了。
「我們美術館一個月有時要做幾十個展覽,就我們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來說,展覽分幾個類別,包括美術館自己策劃的展覽,學校裡面的教學展覽,還有校友的展覽,以及政府委託的展覽,這就使得美術館常年安排得非常滿,無法做到讓一個展覽維持3個月、 4個月乃至更長的時間。 」杭間表示,做好的、新的展覽,往往又受限於美術館資金等問題,很難做到,「我了解國外很多大學的美術館也是處於這樣的狀態。 」
據記者了解,很長時間以來,國內美術館都處於展覽館模式,照單全收。「我們缺少的是美術館運營的領跑者,缺乏更專業的美術館體系,一些大的展覽一定不是一個單體的展覽,是經過長久策劃來的。有好多美術館做不下去了,就想用畫廊的方式去幹美術館的事,這是最行不通的。如果做美術館的人沒有職業堅守和專業素養的話,中國的美術館體系就建立不了。 」張子康認為,展陳要考慮全面,一方面要在保證作品質量的前提下,讓展覽更有系統性,有美術史脈絡梳理的呈現,另外一方面,提升美術館運營者及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是當下美術館需要進一步思考的。
美術館管理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據杭間介紹,當前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正式員工中藝術管理出身的人不到5 %,絕大部分是學藝術史論或從事藝術創作的。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建議,應加強基層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養。在吳為山看來,當前美術館從業人員呈現零增長態勢,與參觀人數、建築體量、社會責任不匹配,導致「小馬拉大車」現象日益突出,不僅在博物館、美術館,劇院、基層文化館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現在很多海外歸來的藝術管理專業學生,回國以後適應不了我們的體系,把他們放到民營美術館裡,學不到美術館相關的知識,不能在實踐中放大自己,他們往往疑惑,這是美術館還是畫廊? 」張子康認為,建立完善的美術館體系,對培養人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杭間對管理人才培養報以樂觀的態度,他認為,我們在考慮人才培養的同時也不應過分誇大中西方藝術管理教育的背景問題,「中國的年輕一代不一定要接受西方的教育,他們在國內這樣一個有如此多藝術展覽、藝術博物館的地方,一定可以迅速成長起來。現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都有藝術管理教育學,包括上海戲劇學院也有相關專業,最近幾年我國的藝術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越來越開始意識到藝術管理人才培養這一點。南京藝術學院也專門成立了國內首個博物館學院。 」(作者:張璐)
[ 責編:龐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