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沙丘美術館開館展「後自然」 反思生態危機

2020-12-20 界面新聞

「這次的展覽可以說是『買一贈一』,既是參觀一個展覽,也是體驗一個建築。」北戴河地區唯一的一座當代美術館、尤倫斯藝術中心(UCCA)沙丘美術館日前在距北京約300公裡的秦皇島昌黎縣阿那亞黃金海岸社區開館,題為「後自然」的美術館開館展也同時向公眾開放。UCCA館長田霏宇介紹,沙丘美術館由李虎/OPEN建築事務所主持設計,建築本身也是「後自然」思潮的一種體現。

沙丘美術館:面朝大海,「隱身」沙丘

沙丘美術館並不是一個大工程,卻是一個十分獨特的項目。建築師李虎從孩童挖沙的遊戲中得到啟發,在沙丘內部進行挖掘,創造出一系列形態各異、互相連接的「洞穴」,沙丘之上,刺槐、紫穗槐依然迎風搖擺。這個讓美術館「隱身」於沙丘之中的設計獲得了德國Iconic設計獎「Best of Best」的獎項。

沙丘是平行於海岸、由風堆積而成的小丘或小脊,也是保護海岸生態的重要形態。千百年來,灤河裹挾冀東平原的泥沙來到渤海入海口,由於長時間的推移和堆積作用,加上沙地灌木叢根系的固定,在秦皇島昌黎縣形成了一片天然沙丘。「在中國,很多沙丘已經消失了——沙丘阻礙了一線海景,極容易遭到人為破壞。」李虎稱,現在,沙丘美術館所在的或許是華北地區僅存的一片沙丘了。一開始,李虎想過是否要在沙丘上建美術館,但考慮到美術館和自然的關係,他認為應該將美術館隱入沙丘之中——他選擇了在沙丘裡挖掘洞穴,並讓洞穴的高度順應沙丘的地形。在美術館完工時,建築工人又來到屋頂,把沙子填回去,並在上面種上植物,恢復沙丘的自然生態。因為沙丘美術館的存在,這片沙丘不會被人為推平,有望維護千百年累積而成但依然非常脆弱的沙丘生態系統。李虎期待,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會和自然相互作用,在半個世紀、一個世紀以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沙丘美術館施工現場俯視圖。圖片來源:OPEN建築事務所

據悉,沙丘美術館總面積930平方米,擁有7個室內展廳及3個戶外展廳。除了外部形象以外,內部仿佛洞穴一般的空間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李虎介紹說,包括展覽空間、活動空間、咖啡廳在內的一系列連續空間被設計成正在分裂的細胞模樣,使得整個美術館看起來像是一個生命體。而且,館內幾乎全部的牆面、地面、玻璃、吧檯,都是手工打造。入口處的磨砂玻璃門、展廳的發泡鋁板門刻意做成冰塊的樣子,與冬季海面上會漂浮的冰塊遙相呼應。每個展廳窗戶的朝向不同、大小不一,都可以從自然採光。除此以外,它還用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熱泵系統代替傳統的空調,給美術館提供恆溫恆溼的室內環境。

從沙丘美術館內部看海,透過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時間,大海都是不一樣的風景。未來,沙丘美術館還會有一條長長的棧道延伸進大海。在海水低平之時,棧道會浮出海面,人們可以由此到達對面黑色三角錐狀的海上美術館,一黑一白,一個在海中一個在陸地,一個呈幾何狀一個為原初「洞穴」模樣的建築,共同構成「海邊的對話」。

從美術館向外看是大海。攝影:倪楠, 圖片來源:OPEN 建築事務所

沙丘美術館並非阿那亞海邊唯一的標誌性建築。這裡還有孤獨圖書館、搖滾歌手崔健倡議建立的地下車庫排練廳,此外,單向空間也選擇將分店開在此地。

美術館開館展:「後自然」關注生態問題

UCCA館長田霏宇指出,沙丘美術館地理位置特別,距離大海不到100米,讓人們在觀展的同時,也會聯想到當下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就在今年10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科學委員會提交的一份氣候變化報告,描繪了一幅遠比之前人們想像的更為可怕的圖景。報告稱,如果各國政府在未來10年內不採取大規模行動,到2040年,我們可能會看到嚴重的食品短缺、森林火災加劇以及大規模珊瑚礁死亡。田霏宇認為,在海岸線不斷升高、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嚴峻的此刻,關注自然、生態這一主題也為今後沙丘美術館的工作定下了一個基調。未來,沙丘美術館會在每年推出和環境相關的展覽。

此次UCCA沙丘美術館的開館展名為「後自然」,由UCCA策展人欒詩璇策劃,依據沙丘美術館的獨特空間而設計,展覽作品、細胞狀展覽空間、四周的沙灘與遠處上升的海面形成獨特的對話。田霏宇介紹,展覽囊括了李山、梁紹基、劉雨佳、娜布其、楊心廣、楊沛鏗、于吉、鄭波、莊輝&旦兒等不同年齡段的藝術家,他們針對自然、生態、氣候為主題進行創作,呈現出不同代際的價值觀。

在展覽中,藝術家通過描繪風景優美的山脈、綠色的植物和流動的河流,試圖喚起人們對自然的認知記憶;與此同時,藝術家也讓它們變形為液晶、塑料和噴墨列印等「人造」元素。策展人希望觀眾去想像一種新型生態,在這種生態系統之中,人與物的關係極為密切,它們互相施加影響並接收來自對方的影響,難以分割地糾纏在一起。

【展覽作品簡介】

李山創作了三件與生物工程相關的作品:《塗抹2》和《塗抹3》展現了異形的有機雜交玉米、腐爛的樹葉和其他有機物質形象。影片《遭際》想像了遊蕩在世界各地的「蜻蜓人」——地球生態災難和隨之而來的基因突變似乎已經爆發。

李山,《塗抹3》,UCCA提供

梁紹基的作品《月庭》延續了藝術家對蠶的生命歷程的關注:一個由亞克力材料和鋼材製成的框架上覆蓋著蠶絲和蠶繭。在這件裝置作品的旁邊,還有一部展示蠶在裝置上吐絲織繭的紀錄影片。

梁紹基,《月庭》,UCCA提供

劉雨佳在展覽中呈現了兩部影像作品《黑色海洋》與《海浪》。《黑色海洋》的創作靈感源於伊塔洛·卡爾維諾的作品《看不見的城市》,該書構建了馬可·波羅和忽必烈關於一系列虛構城市的假想對話。《海浪》將連續航拍海灘的拍攝畫面轉化為魅惑的數碼雙聯畫。

劉雨佳,《黑色海洋》,UCCA提供

娜布其在作品《終點》中將「假」植物與一幅海濱度假勝地的「廣告牌」並置,展現藝術品和環境是如何同等地經由人手而塑造。這件作品也讓觀眾聯想起建築物外面的沙丘和大海。

娜布其, 《終點》,UCCA提供

楊沛鏗創作的幾張單色橡膠樹照片引出了這樣的問題:在機械複製的時代,植物會變成何種模樣?莨苕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案例——這種植物的圖像在歐洲藝術和建築中流傳了幾千年,並通過殖民活動散播到世界各地,但很少有人親眼見過植物本身。

楊沛鏗作品現場,UCCA提供

楊心廣的作品《山們》匯集了一組小型的水泥和混凝土山丘。藝術家關注有機材料和合成材料之間的共生關係,在這件作品中,混凝土這種典型的城市材料被塑造成小山,展示出構成山體的沙子、水和礫石的形態面貌。

楊心廣, 《山們》,UCCA提供

于吉的作品《Ta Jama—綠毛怪》是一次關於命名的練習,作品中看似長滿苔蘚的石頭實際上由鋼筋混凝土製成。這組作品讓人聯想起中國園林,展現出藝術家對石頭在不同文明和宗教中扮演的多種角色的興趣。以人工材料替代自然材料手法,進一步模糊了自然與人工之間的邊界。

于吉,《Ta Jama—綠毛怪》,UCCA提供

鄭波的作品《沙丘植物園》將沙生植物——這是一類根系裸露在外、生長於流沙之中的獨特植物——置於UCCA沙丘美術館的環境中。通過將植物園引入美術館,藝術家嘗試將藝術的的定義從人的創造擴展到萬物的創造。

鄭波, 《沙丘植物園》,雅昌藝術網

莊輝&旦兒的系列作品《木工師傅的邊角料》向觀眾傳達了框架所具有的強大力量。這些精心製作的手工雕塑看起來就像木工活動結束後留下的廢料。然而,創作使用的材料——銅和丙烯酸,是經澆鑄而非雕琢而成的。

莊輝&旦兒,《木工師傅的邊角料(6)》,UCCA提供

「後自然:UCCA沙丘美術館開館展」於2018年10月13日至2019年4月7日在北戴河阿那亞黃金海岸UCCA沙丘美術館舉行。

……………………………………

相關焦點

  • 尤倫斯UCCA沙丘美術館呈現開館展「後自然」
    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尤倫斯UCCA於2018年10月13日至2019年4月7日呈現UCCA館群新成員——沙丘美術館的開幕首展「後自然」。展覽囊括了李山、梁紹基、劉雨佳、娜布其、楊心廣、楊沛鏗、于吉、鄭波、莊輝&;旦兒這九位/組出生於1942至1988年間,跨越數個代際的藝術家的創作。
  • UCCA沙丘美術館是如何建成的?
    「沙丘的存在是海岸生態的重要一環 但是人的建設讓沙子慢慢消失了 只剩海邊這一片了 建造的最後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是恢復沙丘的原生態 建成後的第二年夏天
  • 旅遊見聞之UCCA沙丘美術館
    旅遊見聞之 UCCA沙丘美術館 UCCA沙丘美術館,外文名:UCCA Dune Art Museum。
  • UCCA沙丘美術館丨「請注意——」展覽現場回顧
    「請注意——」展覽現場,UCCA沙丘美術展覽「請注意——」基於一個根本前提,即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注意力的危機。作為對這一危機的回應,展覽「請注意——」聚焦於一系列利用創新形式引發觀眾參與的藝術作品,展覽的主旨並非在於展示獨立的審美客體,而是期望向觀眾呈現注意力的不同形式。
  • 紀錄片揭秘OPEN建築事務所作品UCCA沙丘美術館的誕生
    「沙丘的存在是海岸生態的重要一環 但是人的建設讓沙子慢慢消失了 只剩海邊這一片了 建造的最後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是恢復沙丘的原生態 建成後的第二年夏天
  • UCCA沙丘美術館如何建的科技感十足
    UCCA沙丘美術館是如何建成的?李虎說當他第一次去阿那亞的海灘找場地的時候就注意到這一片沙丘「沙丘的存在是海岸生態的重要一環但是人的建設讓沙子慢慢消失了只剩海邊這一片了所以一棟建築物跟一片這麼特殊的場所
  • 海邊的「石頭記」:UCCA沙丘美術館呈展「當代神石註疏」
    UCCA沙丘美術館呈展「當代神石註疏」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高凱)於愈加繁複的當代生活之下,比人類和神祗成型久遠得多的石頭呈現出怎樣的「物我之間」——一場海邊的「石頭記」在位於黃金海岸的UCCA沙丘美術館呈現。
  • UCCA沙丘美術館榮獲建築大獎,原來阿那亞不只有孤獨圖書館
    UCCA沙丘美術館是UCCA集團在北京之外的第一座分館,於2018年9月正式成立,位於阿那亞社區北戴河黃金海岸,由OPEN建築事務所李虎、黃文菁主持設計,總面積930平方米,擁有7個室內展廳及3個戶外展廳,面朝渤海,其主體建築藏於海邊自然形成的沙丘之下,與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一座「消隱」的美術館。
  • 英語沙塔|經濟學人精讀|沙丘美術館—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在北戴河海濱小鎮的一個沙丘下,有著一個中國最新的美術館,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在北京的一個分支。從300公裡外看上去,尤倫斯藝術中心沙丘美術館與中國任何領先藝術館都不同,它們建於繁華的城市之中,大多數都很引人注目。
  • UCCA沙丘美術館2020年度將舉辦三場展覽
    位於北戴河阿那亞黃金海岸的UCCA沙丘美術館,擁有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並一貫在策展中延續較高的學術標準。1月17日下午,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宣布UCCA沙丘美術館2020年度展覽計劃,三場展覽今年將在這裡精彩上演。
  • 今年UCCA首個展覽,UCCA沙丘美術館「五一」開啟線下展覽
    終於有美術館要在線下開展了!作為2020年UCCA首個展覽,UCCA沙丘美術館將於4月30日至9月6日展出「沉睡者的抵抗」,對人類睡眠的意義及其延伸議題展開探討。UCCA沙丘美術館距北京約300公裡,隱於阿那亞黃金海岸社區內的沙丘之下。
  • 從北京到秦皇島——尤倫斯中心 UCCA Dune 沙丘美術館 by OPEN...
    「UCCA Dune 沙丘美術館」位於河北省北戴河海水浴場,佔地 930 平方米由 OPEN Architects 團隊設計。造型上不僅與周遭海灘沙丘融為一體,內部大大小小的「洞穴」展廳亦致敬起人類藝術起源的「石洞巖畫」(Cave art),然而誇張扭曲的外觀,令人與生命起源的未知生物聯想在一起。
  • 設計師修美術館,拿下14個大獎!融合自然的最高奧義就是加入它
    為了讓洞穴的高度順應沙丘的形態,在美術館快要完工時,建築工人去到屋頂,把沙子填回去,並在上面種上植物,恢復沙丘的自然生態。日站君覺得,這座耗時3年完工的沙丘美術館,不管是從內部還是外觀的整體形態,都透著獨特的設計想法!
  • 曲面施工難哭工人,揭秘沙丘美術館是如何建成的
    位於北戴河阿那亞的UCCA沙丘美術館,如同藏於沙丘之下的神秘洞穴,獲得了國內外十餘個重要獎項,曾被Lonely Planet評為2019年最期待的美術館。
  • 「建築界」沙丘美術館,永恆的沙與海,在治癒中需求自然庇護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治癒系建築——沙丘美術館。  open建築事務所在2018年建成了這座海邊美術館,位於中國秦皇島渤海邊。建築師李虎在建造初期選址時,提出把美術館建造於沙丘之下。這樣美術館建成後,這片經過歲月的沉積,而遺存下來的海岸沙丘系統,將會和美術館一併受到注目和重視,不會被人為推平,將伴隨美術館永遠存在。
  • 城市共生是人與社會關係的反思——安·美術館開館展揭幕
    沈遠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一直工作生活在海外,作品廣泛介入對社會和現實的反思,她在創作時經常採用就地考察、就地創作的方法,和兒童或民眾一起合作完成作品,此次參展作品《無牆》用三張水泥桌球桌以及擺布其上的兒童凳椅、作業本、枯枝和蟬蛻等等探討在城市體系中「牆」對城市化發展中兒童保護的問題。
  • 濱海小鎮被最孤獨圖書館帶火,房價猛漲後又造了個沙丘美術館
    沙丘美術館獨特的建築和位置,都將為藝術家和觀者提供截然不同的藝術體驗。在開幕首展「後自然」上,李山、梁紹基、劉雨佳等九位/組藝術家的作品試圖探討後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無疑也契合著沙丘美術館的精神內核。海邊的網紅美術館低矮、隱秘而不起眼,是UCCA沙丘美術館給人的第一印象。
  • 上海西岸美術館開館展: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上海西岸美術館開館展: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 廣東省順德區的和美術館將於十一正式開館運營
    10月1日,廣東省順德區和美術館將正式開始試運營,對公眾預約開放。受疫情影響,原定於2020年3月20日開幕的「世間風物——和美術館開館大展」,現調整為「啟動展」和「正式展」兩個階段。目前和美術館現有家族各類藝術藏品逾400件。在此次開館展中,公眾將能一睹這些跨度上百年的精彩藝術作品。關於和美術館建築和美術館的創始人家族紮根在廣東順德,家族為回饋故鄉文化,規劃建造一座將傳統歷史文化與現當代藝術融匯成一體的美術館。
  • 這些年,打卡沙丘美術館的姑娘們
    而對於建築師李虎而言,當被問及是否在意沙丘美術館日後會否成為諸多網紅目的地中的一員時,他說:我只是不希望大家以路過打卡的心態來對待這棟建築。現在形形色色的美術館越建越大,而沙丘美術館其實只有一個很小的體量,目的是讓參觀者能夠在一個相對安靜、純粹的環境裡更加專注於感官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