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展覽可以說是『買一贈一』,既是參觀一個展覽,也是體驗一個建築。」北戴河地區唯一的一座當代美術館、尤倫斯藝術中心(UCCA)沙丘美術館日前在距北京約300公裡的秦皇島昌黎縣阿那亞黃金海岸社區開館,題為「後自然」的美術館開館展也同時向公眾開放。UCCA館長田霏宇介紹,沙丘美術館由李虎/OPEN建築事務所主持設計,建築本身也是「後自然」思潮的一種體現。
沙丘美術館:面朝大海,「隱身」沙丘
沙丘美術館並不是一個大工程,卻是一個十分獨特的項目。建築師李虎從孩童挖沙的遊戲中得到啟發,在沙丘內部進行挖掘,創造出一系列形態各異、互相連接的「洞穴」,沙丘之上,刺槐、紫穗槐依然迎風搖擺。這個讓美術館「隱身」於沙丘之中的設計獲得了德國Iconic設計獎「Best of Best」的獎項。
沙丘是平行於海岸、由風堆積而成的小丘或小脊,也是保護海岸生態的重要形態。千百年來,灤河裹挾冀東平原的泥沙來到渤海入海口,由於長時間的推移和堆積作用,加上沙地灌木叢根系的固定,在秦皇島昌黎縣形成了一片天然沙丘。「在中國,很多沙丘已經消失了——沙丘阻礙了一線海景,極容易遭到人為破壞。」李虎稱,現在,沙丘美術館所在的或許是華北地區僅存的一片沙丘了。一開始,李虎想過是否要在沙丘上建美術館,但考慮到美術館和自然的關係,他認為應該將美術館隱入沙丘之中——他選擇了在沙丘裡挖掘洞穴,並讓洞穴的高度順應沙丘的地形。在美術館完工時,建築工人又來到屋頂,把沙子填回去,並在上面種上植物,恢復沙丘的自然生態。因為沙丘美術館的存在,這片沙丘不會被人為推平,有望維護千百年累積而成但依然非常脆弱的沙丘生態系統。李虎期待,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會和自然相互作用,在半個世紀、一個世紀以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沙丘美術館施工現場俯視圖。圖片來源:OPEN建築事務所
據悉,沙丘美術館總面積930平方米,擁有7個室內展廳及3個戶外展廳。除了外部形象以外,內部仿佛洞穴一般的空間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李虎介紹說,包括展覽空間、活動空間、咖啡廳在內的一系列連續空間被設計成正在分裂的細胞模樣,使得整個美術館看起來像是一個生命體。而且,館內幾乎全部的牆面、地面、玻璃、吧檯,都是手工打造。入口處的磨砂玻璃門、展廳的發泡鋁板門刻意做成冰塊的樣子,與冬季海面上會漂浮的冰塊遙相呼應。每個展廳窗戶的朝向不同、大小不一,都可以從自然採光。除此以外,它還用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熱泵系統代替傳統的空調,給美術館提供恆溫恆溼的室內環境。
從沙丘美術館內部看海,透過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時間,大海都是不一樣的風景。未來,沙丘美術館還會有一條長長的棧道延伸進大海。在海水低平之時,棧道會浮出海面,人們可以由此到達對面黑色三角錐狀的海上美術館,一黑一白,一個在海中一個在陸地,一個呈幾何狀一個為原初「洞穴」模樣的建築,共同構成「海邊的對話」。
從美術館向外看是大海。攝影:倪楠, 圖片來源:OPEN 建築事務所
沙丘美術館並非阿那亞海邊唯一的標誌性建築。這裡還有孤獨圖書館、搖滾歌手崔健倡議建立的地下車庫排練廳,此外,單向空間也選擇將分店開在此地。
美術館開館展:「後自然」關注生態問題
UCCA館長田霏宇指出,沙丘美術館地理位置特別,距離大海不到100米,讓人們在觀展的同時,也會聯想到當下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就在今年10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科學委員會提交的一份氣候變化報告,描繪了一幅遠比之前人們想像的更為可怕的圖景。報告稱,如果各國政府在未來10年內不採取大規模行動,到2040年,我們可能會看到嚴重的食品短缺、森林火災加劇以及大規模珊瑚礁死亡。田霏宇認為,在海岸線不斷升高、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嚴峻的此刻,關注自然、生態這一主題也為今後沙丘美術館的工作定下了一個基調。未來,沙丘美術館會在每年推出和環境相關的展覽。
此次UCCA沙丘美術館的開館展名為「後自然」,由UCCA策展人欒詩璇策劃,依據沙丘美術館的獨特空間而設計,展覽作品、細胞狀展覽空間、四周的沙灘與遠處上升的海面形成獨特的對話。田霏宇介紹,展覽囊括了李山、梁紹基、劉雨佳、娜布其、楊心廣、楊沛鏗、于吉、鄭波、莊輝&旦兒等不同年齡段的藝術家,他們針對自然、生態、氣候為主題進行創作,呈現出不同代際的價值觀。
在展覽中,藝術家通過描繪風景優美的山脈、綠色的植物和流動的河流,試圖喚起人們對自然的認知記憶;與此同時,藝術家也讓它們變形為液晶、塑料和噴墨列印等「人造」元素。策展人希望觀眾去想像一種新型生態,在這種生態系統之中,人與物的關係極為密切,它們互相施加影響並接收來自對方的影響,難以分割地糾纏在一起。
【展覽作品簡介】
李山創作了三件與生物工程相關的作品:《塗抹2》和《塗抹3》展現了異形的有機雜交玉米、腐爛的樹葉和其他有機物質形象。影片《遭際》想像了遊蕩在世界各地的「蜻蜓人」——地球生態災難和隨之而來的基因突變似乎已經爆發。
李山,《塗抹3》,UCCA提供
梁紹基的作品《月庭》延續了藝術家對蠶的生命歷程的關注:一個由亞克力材料和鋼材製成的框架上覆蓋著蠶絲和蠶繭。在這件裝置作品的旁邊,還有一部展示蠶在裝置上吐絲織繭的紀錄影片。
梁紹基,《月庭》,UCCA提供
劉雨佳在展覽中呈現了兩部影像作品《黑色海洋》與《海浪》。《黑色海洋》的創作靈感源於伊塔洛·卡爾維諾的作品《看不見的城市》,該書構建了馬可·波羅和忽必烈關於一系列虛構城市的假想對話。《海浪》將連續航拍海灘的拍攝畫面轉化為魅惑的數碼雙聯畫。
劉雨佳,《黑色海洋》,UCCA提供
娜布其在作品《終點》中將「假」植物與一幅海濱度假勝地的「廣告牌」並置,展現藝術品和環境是如何同等地經由人手而塑造。這件作品也讓觀眾聯想起建築物外面的沙丘和大海。
娜布其, 《終點》,UCCA提供
楊沛鏗創作的幾張單色橡膠樹照片引出了這樣的問題:在機械複製的時代,植物會變成何種模樣?莨苕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案例——這種植物的圖像在歐洲藝術和建築中流傳了幾千年,並通過殖民活動散播到世界各地,但很少有人親眼見過植物本身。
楊沛鏗作品現場,UCCA提供
楊心廣的作品《山們》匯集了一組小型的水泥和混凝土山丘。藝術家關注有機材料和合成材料之間的共生關係,在這件作品中,混凝土這種典型的城市材料被塑造成小山,展示出構成山體的沙子、水和礫石的形態面貌。
楊心廣, 《山們》,UCCA提供
于吉的作品《Ta Jama—綠毛怪》是一次關於命名的練習,作品中看似長滿苔蘚的石頭實際上由鋼筋混凝土製成。這組作品讓人聯想起中國園林,展現出藝術家對石頭在不同文明和宗教中扮演的多種角色的興趣。以人工材料替代自然材料手法,進一步模糊了自然與人工之間的邊界。
于吉,《Ta Jama—綠毛怪》,UCCA提供
鄭波的作品《沙丘植物園》將沙生植物——這是一類根系裸露在外、生長於流沙之中的獨特植物——置於UCCA沙丘美術館的環境中。通過將植物園引入美術館,藝術家嘗試將藝術的的定義從人的創造擴展到萬物的創造。
鄭波, 《沙丘植物園》,雅昌藝術網
莊輝&旦兒的系列作品《木工師傅的邊角料》向觀眾傳達了框架所具有的強大力量。這些精心製作的手工雕塑看起來就像木工活動結束後留下的廢料。然而,創作使用的材料——銅和丙烯酸,是經澆鑄而非雕琢而成的。
莊輝&旦兒,《木工師傅的邊角料(6)》,UCCA提供
「後自然:UCCA沙丘美術館開館展」於2018年10月13日至2019年4月7日在北戴河阿那亞黃金海岸UCCA沙丘美術館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