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網絡媒體的高度曝光之下,阿那亞有多處建築項目迅速出現在大眾視野,成為名噪一時的「網紅」建築。
而對於建築師李虎而言,當被問及是否在意沙丘美術館日後會否成為諸多網紅目的地中的一員時,他說:我只是不希望大家以路過打卡的心態來對待這棟建築。現在形形色色的美術館越建越大,而沙丘美術館其實只有一個很小的體量,目的是讓參觀者能夠在一個相對安靜、純粹的環境裡更加專注於感官體會。從某種意義上說,沙丘美術館是反潮流的,它強調的是融入其中,體驗到建築、藝術和自然的深度,這才是這個時代最為缺失的內容。
相對於城市裡的美術館,身處自然懷抱的沙丘美術館社會性比較弱,內部留白的環境也是意在塑造一種純粹的氛圍,希望人們進入空間後,腳步能夠自然而然慢下來,坐下來,留在那,慢慢欣賞一件作品。
甚至未來我們希望每個空間裡只放一件藝術作品,相信這對藝術家來說也是最為期待的,很像他( 她) 的作品在他( 她) 的工作室裡最初的呈現狀態。而對於我們建築本身,依然有很多值得停留下來深度挖掘的地方。
你可以在裡面坐一整天,觀察光線不斷的變化;你可以聆聽行動時腳步產生的迴響,並且會在不同的空間裡面傳播、聚攏、迴蕩;你可以觸摸建築的細節。
光線從高的穹頂上傾瀉而下,在牆壁地面間跳躍折射,空間瀰漫著靜謐而神聖的精神光輝。讓被寄予「神殿」功能期望的美術館在此停靠,似乎是有意營造,因為精神訴求確實難以通過一座沙灘圖書館與沙灘教堂達成,事實證明,它們更適合成為照片背景。
現如今,美術館早已是集多重角色於一身的綜合體,它可以是「教堂」、劇院、學校、圖書館,甚至百貨商店。一旦美術館的焦點或活動有所偏移,它的角色就會發生改變。當它成為一家娛樂機構時,就帶上了劇院的戲劇性;當它只行使學術功能時,就是一座象牙塔;而當它強調教育功能時,又會成為一所學校。
沙丘內部,自然光透過頭頂似隨機被氣流衝破的甬道進入,帶來生氣勃勃的光照,靜謐而神聖,與零星點綴在牆壁上用作光源補充的人造暖光對比明顯,不知是因不規則的穹頂構造,還是白中帶灰的內壁顏色所致,身處其中讓人感到分外舒展。
不論從建築還是展覽的角度來說,現在的美術館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美術館早已成為了建築師們的展臺。一方面,沒有人規定美術館必須是什麼樣的;同時美術館背後的支持者也希望建造聞名於世的建築。
在種種因素驅動下,建築師便有了盡情發揮的可能。儘管來之前已經做足心理預設,但在看到 UCCA 沙丘美術館入口的那一刻,仍有種始料不及的錯愕感。它完全是掩蓋在沙丘下的一個洞口,雖然周圍矮扁的弧狀白牆在暗示這是一個人工造物,但「黑處有什麼」的疑竇以及對再入洞穴的天生畏懼仍讓人不禁駐足,並自覺舉起手機拍下這帶有柏拉圖哲思意味的一幕。
建築不僅是流於表面的美學,而是去追求深度的意義。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重新擁有勇氣,去想像、去探險,並且回歸詩意,美術館總體冷淡色系,建議姑娘們搭配素色服裝,出片稍提亮就好不需要濃重的濾鏡就可以呈現清冷的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