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火爆朋友圈,阿那亞一夜之間人滿為患,最孤獨的圖書館也變成了最熱鬧的圖書館,最多時一天有2000多人參觀。「人文美感,生活質感,以及精神共鳴,這些都是阿那亞的新價值。」阿那亞聯合創始人馬寅的這句話雖然簡單,卻因海邊建築群這些超越常規運作方式的投入,讓阿那亞成為中國房地產業的佼佼者。
若以傳統開發思維來看,沙丘距離大海最近,如果推平來建商業海景房,似乎價值才是最大化的。但馬寅不那麼認為,他把這一段與海直線距離極近的珍貴狹長地帶留出來,建了圖書館、音樂廳、先鋒劇場、禮堂,以及現在的沙丘美術館。人們可以在這裡享受音樂、戲劇和藝術帶來的生活。每一個建築都以前衛而獨一無二的姿態屹立海邊,都承載著「孤獨」的精神屬性,吸引無數文藝青年前來打卡。阿那亞也從過去單一的不動產,變成最成功的文創街區,形成一個以文化為核心的中產階級社群。2017年銷售額達30億元,成為旅遊地產的網紅小鎮。
三年多前,建築師李虎第一次到北戴河黃金海岸時,這裡只是一片寧靜的海。後來爆紅中國的「孤獨圖書館」和白色教堂還沒興建,這裡也還沒成為網紅和文藝青年的聚集地。
李虎很喜歡大海。他做過不少海邊建築項目,也在美國做過美術館。他總想,若能將大海與美術館結合起來,才是極致的夢想與浪漫。
沿著海邊走了一圈,他看上一片長滿刺槐和紫穗槐的沙丘。經年累月的海風將沙堆雕琢出高低起伏的天然曲線,李虎想起小時候最愛的挖沙遊戲,「挖兩個坑,中間打通,然後灌水進來。」如果要造海邊美術館,他想在沙丘之下挖出一座來。
「這是我做建築師20多年以來,遇到最困難最複雜的項目。」10月13日,OPEN建築事務所設計的UCCA沙丘美術館歷經三年設計建造,終於正式開幕。身為OPEN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李虎坦言,這間全手工打造的美術館,是他職業生涯迄今遇到最大的挑戰,「從牆面、地板的打磨,到一扇門、一扇窗、一個門鎖的製作都是純手工做出來的,一邊做一邊摸索,中間各種鬥爭。」
對UCCA館長田霏宇來說,在海邊建一座美術館,是個既浪漫又瘋狂的想法。UCCA將北京之外的首家分館設立於此,無疑是阿那亞藝術版圖中重要的一環。「20世紀以來,全球聞名的美術館都與建築師有著緊密合作,比如古根海姆美術館。」田霏宇認為,當人們來到沙丘美術館,不僅是看展覽,也是把傑出的建築當作一個永恆的藝術品來觀看。沙丘美術館獨特的建築和位置,都將為藝術家和觀者提供截然不同的藝術體驗。在開幕首展「後自然」上,李山、梁紹基、劉雨佳等九位/組藝術家的作品試圖探討後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無疑也契合著沙丘美術館的精神內核。
海邊的網紅美術館
低矮、隱秘而不起眼,是UCCA沙丘美術館給人的第一印象。從隧道一般的入口處走進去,用力推開一扇玻璃門,像是進入溫暖的洞穴。
從牆面、地面到天花板,美術館內的所有線條都是依照沙丘形態手工造出來的弧線,而不是傳統的直角。目之所及都是沉靜的白色。
置身這裡,這沒有窯洞般的密閉感,一抬頭,就能看到大小不一的通光口,自然光源從不同角度斜照進來,光線的明暗長短,皆決定於冬至、春分、秋分、夏至時的光線變化。有趣的是,當你踱步進入另一個展廳空間,一大片寧靜的海忽然透過玻璃撞入視線。大海仿佛是美術館的另一幅作品。
在930平米的空間裡,7個室內展廳和3個戶外展廳錯落分布,格局各異,如同分裂的細胞,讓觀者獲得的視覺體驗也由單一空間裂變為複雜有趣。
「是不是感覺這裡不止930平米?建築結構的豐富性會改變你對尺度的感知。」李虎說,很多人告訴他,這裡像內臟器官,像生命體,像細胞,像洞穴,也像原始聚落。
其實,直到開幕前一夜,李虎都不知道美術館最終會呈現什麼樣子。深夜,當工作人員布展完畢,收拾好所有物料,他獨自站在空寂的美術館裡,聽著隔壁展廳傳來隱約而奇妙的聲音,有一種如夢的幻覺。他拿著砂紙,把美術館入口處厚重的玻璃門打磨成磨砂質地,僅留出中間一道,透出清晰的光亮。在他幼年北方生活記憶中,大雪過後窗玻璃上布滿霧氣,再用手抹開一條乾淨的視界,那是混沌中的忽然清朗,也是孩子們熱衷的冬日遊戲。
在臨海的展廳,所有人走進來,都毫無防備地徑直走向面朝大海的戶外展臺,直到險些撞上頂天立地的巨大玻璃,才反應過來這是室內。這面特殊的異形玻璃重達1.2噸,通透得仿佛不存在,完美阻擋海風對展品的侵蝕。李虎說,這是國內目前能製作的最大面積的玻璃。
去往沙丘美術館的樓頂天台,能俯瞰整個黃金海岸線,海浪或是落日都近得觸手可及。不遠處的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和阿那亞禮堂,因遊客太多不得不實行預約制參觀。可以預計,這個榮獲2017德國Iconic設計類最高榮譽獎的作品,也會成為人潮洶湧的網紅美術館。
永不消逝的建築群
對李虎來說,建築具有重構人造與自然之平衡的力量,「有美術館的存在,這一片沙丘就不可能被推平。」這對他既是意外的收穫,也是他多年來關注自然與建築的結果。
「沙丘是長時間海邊氣候運作的結果,是沙子、風和海浪的共同作用。」李虎很遺憾的是,這裡是華北地區僅存的最後一片沙丘,幸運的是,它們將因建築而永恆存在。
馬寅最初邀請李虎來設計美術館時,就已經設想了阿那亞黃金海岸的「詩意建築群」。2002年,馬寅看到一本瑞士建築作品集,建築師在鄉間設計了一系列建築,功能性不大,卻有極強的精神屬性,被他稱為「詩意的建築」。這給了馬寅極大的震撼和影響。
俯瞰沙丘美術館,找不到屋頂,只有天窗、洞口以及觀海平臺。李虎在建好美術館之後,將沙土全部還原,重新種上了刺槐與紫穗槐。某種程度上,這像是建築師與自然的一次隱秘合謀,一間當代藝術美術館,就那麼輕巧無痕跡地藏身於沙丘之下。
在沙丘美術館的對面,李虎還設計了一座海之美術館,這更是一個瘋狂的計劃——海之美術館像一塊黑色的礁石,與白色的沙丘美術館遙相對望。當大海漲潮時,海之美術館像是漂浮在蔚藍海面上,只能乘船前往。當海潮褪去,一條長長的棧道才顯露出來,參觀者才能用步行的方式進入美術館。除了展覽空間,這裡還將打造一個閉關創作的藝術家工作室。
毫無疑問,海之美術館的施工難度和詩意都是極強的,李虎很期待這個作品,「我從來不做容易的東西。對於我來講,做建築不是為了養家餬口,我要去尋求刺激,尋求一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