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考上了重點高中。我電話和他閒聊,順便問問他有沒有多打電話給他外地的爸爸。他的回答把我嗆住了:「和他有什麼好聊的。你我都是讀書人才有話聊,階級不一樣。」
我又好笑又擔憂。這小小年紀就開始分級別了,而且還是唯讀書論。當然,我是少不了「教育」他一番。至於他是否真的明白不能拿表面的憑據去劃分階級,是以後要討論的了。
細問一下我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明白階級之分呢?小時候爸爸告訴我,爺爺是富農,成分不太好。
等我長大了,知道了城裡和鄉裡的區別;鄉裡人不努力讀書跳出農門,就得一輩子辛苦種田。家境好的同學可以穿新衣服,有很多課外書看。家境不好的卻要為辛苦交學費而努力籌錢。
工作了,知道老闆、上司是另一階層。惹不得,只有尊敬、陪笑,並且看著他身邊一眾人等一起陪笑,漸漸懂得眾生百態。
進電視臺了,知道實習生和正式員工是不同階層;臨時工、合同工和企聘、臺聘是不同階層,雖然是同樣的工作崗位,但是後者就是底氣足三分,暗地裡掙得多。
出國上學了,英語好的學生和差的學生級別不一樣。我等羞答答的不敢開口,只有看他們口若懸河發表意見,然後乾瞪眼,並努力在想剛才他嘴裡冒出的那個單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出國工作了,有身份(即英國永久居住證或護照)和沒身份的人是不一樣的;沒有身份,你工作基本是泡影,你娶妻嫁人也會有障礙。
更有極端例子:一位從英國移居加拿大的華人朋友跟我說,同樣是華人,帶英式口音英語的人比大陸英語口音的人獲取工作的機會就是高許多。所以,階級,你讓我怎麼說?
英國階級論
今年上半年,BBC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曼大聯合做了一項調查,把過去傳統的三個階層包括上層階級(Upper Class)、中產階級(Middle Class)以及工人階級(Working Class)再次細分出了七個階層,即精英階級(elite)、穩定中產階級(established middle class)、技術中產階級(technical middle class)、富有工薪階級(new affluent workers)、新興服務型工薪階級(emergent service workers)、傳統工薪階級(traditional working class),以及無保障無產階級(Precariat)。請君對號入座,網上有完整的自我測試,會算出你的階層級別。
我特意在BBC網上測算了一下,不得不說,題目設置簡單到粗暴無理,僅僅有三個問題:你的收入;你的朋友都是哪些人;你的業餘生活,如此而已。
結果我被無情的劃分到了無保障無產階級(Precariat)。請看結語:They tend not to have a broad range of cultural interests。但我明明在業餘生活一欄勾選了差不多10項豐富的文藝活動,包括劇院、博物館、健身、聽古典樂等,夠附庸風雅吧,但是不夠;據說這類人稅後每年僅有8000英鎊的收入,平均存款僅為800英鎊,不能自食其力,但我老老實實的填上了稅後年收入10-25k,存款10k以下,而且我很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完全沒問題啊;據說,在這個階層裡「只有不足3.4%的人受過高等教育」,拿碩士學歷的我好歹應該算這3.4%裡面吧。
我又修改了下回答,把稅後年收入填到了25-50k,其他全部維持不變,於是,我就立刻升級,變成了新興服務型工薪階級(emergent service workers)。
看看,經濟才是硬指標。
當然我是不會去理會的,管它三六九等,普通人就過普通人的自在日子。不拿福利,不失業,靠自己自給自足,挺好。這或許也是貓在海外的一點小自在。
(摘自BBC英倫網;作者/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