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地理環境決定論、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契約論、階級論、人性論等

2021-02-07 馬列之聲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名詞解釋

歷史唯物主義篇(三)



一、地理環境決定論

二、人口決定論

三、馬爾薩斯人口論

四、社會達爾文主義

五、社會有機論

六、社會契約論

七、庸俗社會理論 

八、形上學社會理論

九、階級論

十、人性論


        認為地理環境直接決定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的理論。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錯誤在於,把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作用,主觀地誇大為決定作用,從而否定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對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最終的決定作用。


        主張人口是決定社會狀況和社會變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集中反映在《人口原理》(1798)一書中。他從兩個前提出發來論述人口問題:「第一,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第二,兩性間的情慾是必然的,而且幾乎會保持現狀」。提出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生活資料按算術級數增長,後者永遠趕不上前者。馬爾薩斯及其門徒把這一理論稱之為與社會制度無關的「支配人類命運的永恆的人口自然規律」,強調生殖太多是社會下層階級貧困的原因,社會制度沒有責任;失業、飢餓、貧困、瘟疫、戰爭等是抑制人口增長的必要手段。這一理論雖然提出了人口增長和生活資料增長的關係問題,具有一定的意義,但不懂得人口包含著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將人口規律歸結為純粹的生物學規律,把人口增長和一般動物繁殖相等同。馬爾薩斯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相對人口過剩現象,說成是永恆不變的自然規律,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貧困、失業說成是自然規律作用的結果,這是為資本主義剝削開脫罪責。


       用生物界的自然選擇和生存競爭規律來解釋社會現象的理論。流行於19世紀末,主要代表為英國的斯賓塞和德國F.A.朗格等。它將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糅合在一起,認為社會也服從於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的規律,社會的不平等和階級的劃分是由於個人天賦的不同。剝削者是「強者」、「適應能力最高者」,被剝削者是「弱者」、「劣者」,弱肉強食,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甚至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朗格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者的出路不是向資產者作鬥爭,而是限制生育。現代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認為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條件下,雖然自然選擇的作用減弱了,使那些「不及格的人」也能生存下來。但是,那些「不及格的人」的「繁殖太多是造成社會災難的根源」。

       

        人類社會有著不同於生物界的特殊的、高級的運動規律,把自然選擇和生存競爭直接搬用到人類社會,混淆了高級運動和低級運動形式的質的區別。


        亦稱「國家有機體說」。把人類社會和國家等同於生物機體的社會理論:流行於19世紀下半期資本主義各國,理論先驅是法國孔德,英國斯賓塞正式提出了這一理論。認為社會在本質上如同生物機體一樣,必須保持各種器官機能的互相配合和均衡。生物機體有營養系統(消化器官)、分配系統(血液循環)、調節系統(大腦神經),彼此互相配合,保持均衡。社會機體也要有擔任「營養機能」的工人、農民,他們為社會生產財富;有擔任「分配機能」的商人,為社會交換商品;有擔任調節生產機能的資本家和代表大腦神經系統的政府。這些機能彼此「配合」、「協作」,保持均衡,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如同破壞生物機體的神經系統一樣,必將導致社會機體的毀滅。他還把生物學中的自然選擇、生存競爭的概念直接搬用於社會學,宣傳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有機論抹煞社會和生物機體的本質區別,用生物學的一般概念來解釋社會現象,從而歪曲了社會問題的實質。


        亦譯「民約論」。認為國家與法的形成起源於人們自願轉讓自然權利而締結契約的理論。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已提出社會契約思想。呂科弗隆認為法律只是一種互相保證正義的約定。


        伊壁鳩魯認為國家與法源於人們為防止相互之間可能產生的危害而締結的社會契約。近代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社會契約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一種思想武器。不同的社會契約說所主張的國家政體也各不相同。17世紀荷蘭的格勞秀斯首先提出國家是人們締結契約的產物,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而建立的完善的聯盟;人民是主權的體現者,由於人們自願把主權證讓渡於他們所選定的人,所以國王才成為主權的體現者。


        霍布斯認為,人類為結束「人對人像狼一樣」的自然狀態,自願放棄自然權利締結契約建立國家,國家的統治者不屬於訂契約任何一方,故具有絕對的權力,人民對統治者要絕對服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反抗的表示。


        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中人人平等自由,但沒有充分的保證。人們為求得人身和財產的安全,自願締結契約建立國家。國家的統治者是締結契約的一方,受契約的制約,沒有絕對的權力。如果統治者損害人民的利益,人民便不需要再服從他,可以訴諸戰爭,建立新的國家。


        斯賓諾莎認為,人們為避免自然狀態中相互殘殺,便制訂契約建立國家,把原先維護個人生存的自然權利交給公認的統治者。國家的權威不能屬於個人,只能屬於整個國家。法律的制定要經過全民的同意。認為最好的國家制度是民主政治,它既能保證公民的自由,又能保證社會的穩定。


        盧梭認為,人們為了克服自然狀態中各種不利於人類生存的阻力,必須聯合起來,以形成足以克服阻力的合力,於是人們放棄天賦的權利,制訂契約,以共同力量來捍衛和保護每一個參加者的人身自由和私有財產。這種聯合的行為所產生的道義上的集合體就是國家。強調主權屬於人民,如果國家篡奪主權,破壞契約,人民便有權推翻它。


        狄德羅認為,國家起源於社會契約,人民具有充分的政治權利,君主從他的臣民取得權威,故君主不能運用這種權威破壞使他獲得權威的契約。期望建立能夠保障民主原則的開明君主制。


        康德認為國家是社會契約的產物,通過契約,每一個人都放棄他們外在的自由而成為共和國成員,共和國是人民聯合而組成的國家。認為人民是完全的主權者,但又認為由社會契約而建立的共和國不是歷史上的事實,而是一種理想。


        社會契約論在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鬥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但它對國家與法的起源作了唯心主義的解釋;把政治法律關係看作是社會生活中決定一切的關係,忽視了決定國家與法所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和階級性質。


        對社會意識形態(尤其是哲學和藝術)持簡單化、庸俗化觀點的理論。認為社會意識形態僅僅是一定階級的利益的表現,是技術和經濟發生變化的直接結果,否認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的相對獨立性。


        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考察社會發展的各種學說的總稱。有的根本否認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將資本主義制度永恆化;有的用社會外部的地理、氣候等條件去說明社會變化的原因,否認社會革命;有的將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經濟與政治、自覺性與自發性、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係,人為地加以割裂。


        廣義泛指一切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論。狹義專指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認為,階級是私有制經濟關係的產物,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現,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有時亦作為與抽象人性論相對應的概念使用。


        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抽象地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或學說。




您還可以點擊下面藍字查看過往「名詞解釋」:



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篇(二)本原、派生、唯物主義各形態等




科學社會主義篇(二):經濟鬥爭、政治鬥爭、國家、政治、法等





歡迎關注我們的備用號

mkszyzxb1


相關焦點

  •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線索如何?答:地理環境決定論把地理環境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1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類特性產生於氣候。柏拉圖認為,人類精神生活與海洋影響有關。
  • 地理環境決定論:熱帶寒帶無強國?這種學說的漏洞在哪裡?
    地理環境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西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就強調地理環境的重要性,他在自己的著作《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一種「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理論,後世又有很多學者,思想家繼承了他的這種理論,比如拉採爾,森帕爾,布克爾等等。
  • 社會契約論的實踐性理解
    比如,亞里斯多德的國家自然發生論;柏拉圖在其《理想國》裡面闡述的國家社會分工論思想;在歐洲中世紀盛行的神權政治理論;在17、18世紀風靡的社會契約論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的階級統治思想以及中國傳統的「家天下」思想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豐富了人類關於「國家」這一複雜的社會現象的思考。但這些學說從本質上來看都脫離不了其所處歷史背景條件下的物質支持,是特定時代的社會產物。
  • 2016考研:「地理環境決定論」與考研
    一個學校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是我們必須結合個人實際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 社會契約論:思考、分析與批評
    、總體性的、關於社會契約論的思考。如果說霍布斯的契約論著重解釋的問題是國家為什麼產生,那麼洛克的契約論重點解釋的是國家應當具有什麼樣的功能,這種解釋仍然是具有歷史色彩的,國家之所以應當存在還是因為它所具有的「工具理性」與功利主義價值,但與霍布斯不同的是,洛克的契約論中的契約內容不是被考慮的「應當」,而是國家「應當」推理下的必然性內容,也即,國家是與人民一樣被要求具有道德內容的「應當」的推理起點,而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理性推演的邏輯「應當
  • 如何看待社會達爾文主義
    主張用達爾文的生存競爭與自然選擇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的發展規律和人類之間的關係。認為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現象存在於人類社會。因此,衍生出來只有強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滅亡的命運。社會達爾文主義本身(但不包括以此為基礎的派生)並不是一種政治傾向,而是一種社會基模,根據自然界「食物鏈」現象提出「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並以此解釋社會現象。
  • 突破「地理環境決定論」迎來新機遇
    胡煥庸線不僅是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性,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分界線。我國人口及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胡煥庸線東南區域,西北部區域土地面積佔比接近全國的60%,但人口佔比不到全國的6%,GDP佔比不到全國的5%。我國貧困縣也主要集中在胡煥庸線兩側以及西北部區域,推動東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主要是產業發展如何突破胡煥庸線的問題。
  • 淺談歷史地理環境決定論
    歷史學上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一個成熟理論,比較有代表性的見諸於亨廷頓的著作。對它的解釋也有多種多樣。域君今天就舉兩個例子。一、地理環境對文明類型和文化基因的影響這種理論在各級歷史教科書中都有出現。其最基本的觀點就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亞歐非古國正是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而被劃分為幾大類。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埃及由於有大河流經,帶來廣闊的衝積平原,適宜於種植業的發展,因而形成了古老的農業聚居文明。
  • 反思西方疫情背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其中一個值得反思的原因是,它背後反映著植根於西方社會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傳統。早在《物種起源》出版前,斯賓塞就開始思索生物學理論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提出了社會有機論。他將社會與生物有機體相類比,一方面視社會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部分既獨立發揮某一功能,又相互協調有機體的平衡;另一方面社會有機體也服從生物的適應規律,不斷地為適應外界條件或環境而作出改變。
  •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究竟是不是經典?
    ,與《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懺悔錄》一齊被世人公認為盧梭必讀經典!《社會契約論》曾是19世紀70年代日本"自由民權運動"的直接理論指導,梁啓超也追隨其步伐將《社會契約論》一步步向中國傳播;與此同時,在倫敦流亡的孫中山,即使在靠資助度日的艱難條件下,依然把僅有的錢購買《社會契約論》研究;毛澤東早年曾悉心研讀《社會契約論》,了解了法國啟蒙主義思潮,而這正是他後來信仰馬克思主義必不可少的基礎。
  • 「社會達爾文主義」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些網民給英國政府冠上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稱號。那麼,「社會達爾文主義」這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社會達爾文主義,不是達爾文提出首先必須明確一件事:「社會達爾文主義」,不是達爾文提出來的。它只是把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的一部分理論提取出來,應用於人類社會而已。
  • 社會契約論
    作為他的著作之一的《社會契約論》發表於1962年,是盧梭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較全面的概括。  盧梭的巨著《社會契約論》,全書共四卷,四十八章,其中第一卷九章,第二卷十二章,第三卷十八章,第四卷九章。第一卷在他的確立的基本原理之上,著重研究的是契約論的內容;第二卷主要討論的是主權論的內容;第三卷則是關於政府形式為主的政府論;第四卷則是從實踐的角度對除了鞏固國家體制的方法論。本文對《社會契約論》的觀點做一簡單梳理。1.假設(1)天賦人權  盧梭認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
  • 過度決定論,還是超決定論?
    而在這個教條化的馬克思主義當中,那個所謂的「經濟決定論」顯然是其核心觀念。因此消解這一經濟決定論的思想,就成為了阿爾都塞的重要工作,這一工作需要回答兩個相輔相成的問題:第一,如何理解經濟要素的基礎性意義,第二,如何重新闡發決定論思想。面對這兩個問題,阿爾都塞提出了一個所謂「歸根結底」的解決方案。
  • 傳播學2013年考研真題:技術決定論與社會決定論
    今日北大真題貓小助提示:一,文章主題技術決定論與社會決定論(2013年北大傳播學真題)
  • 新傳必考理論精講 | 社會達爾文主義
    英國學者彼得狄肯斯提出:進化論思想中的各種形式早在斯賓塞之前就已經出現在社會理論中。在歐洲早期的哲學思想和社會思想中,我們就可以發現諸如方向、目的、進步這些主題的痕跡。黑格爾就認為世界歷史也是一個確定的序列和進步的過程。在早期的法國社會學,特別是孔德的社會學中也存在著方向、進步這類意味的概念。
  • 《社會契約論》讀書報告
    本以為自己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在歷史課本上了解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思想,於是當合同法老師推薦我們閱讀時,我便認為這本書沒有什麼可讀的。但是,讀了之後我才發現:真正的經典之作值得我們去一讀再讀,而非僅僅在別人的敘述中窺視作者的核心思想。    盧梭所指的「契約」不同於《合同法》中的「契約」。
  • 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是曹詩圖等人於2016年出版的書籍,其中涉及到一種社會學理論——地理環境決定論(書中只論影響不論決定)。地理環境決定論( 百度百科 ):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是決定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並認為人同植物一樣是地理環境的產物,人的生理、心理,人口分布,種族優劣,文化高低,國家強弱,經濟與社會發展等等,無不聽命於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支配。
  • 易經:科學宿命論還是非決定論?
    人們將這種情況稱為「決定論」。決定論的支持者有愛因斯坦、牛頓和薛丁格等科學家,決定論的表述為,在特定時刻的初始位置完全固定了其餘時刻的狀態。目前,科學界和哲學界都存在決定論無法證實或者證偽的問題。 這種決定論,由19世紀法國拉普拉斯在《天體力學》對星球軌道的論述中得到證明。知道了現在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狀態,依據定理和方程式,就可以推算出來它們未來和過去的狀態。
  • 社會達爾文主義是達爾文生物學的簡單複製嗎? | 你身邊的政治學Siri
    本期的政治學Siri將給大家介紹一個重要的概念:社會達爾文主義。一些社會和政治思想家企圖藉助於達爾文生物學的威望為他們自己的理論張目,這種企圖就被人們乾脆稱之為「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
  •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謬誤何在?
    ,卻在解釋人類社會時簡單粗暴的「強大」偷換了內涵豐富的「適應」的概念。可悲的是,縱使社會達爾文主義從發源的那一天起便在科學和邏輯上都站不住腳,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社會階級分化嚴峻的現實、世界範圍內強國欺凌弱國的殘酷鬥爭以及傳統觀念中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思想,都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流行提供了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