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窮是因為你不努力?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謬誤何在?

2020-08-13 南都觀察

劉羽豐,法國巴黎政治大學

全文5200餘字,讀完約需11分鐘



▌樸素的歧視觀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入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這個曾被字典用作示例的句子,今天讀來卻會產生某種不可名狀的諷刺感,因為時移世易,這三種去向早已代表了三個截然不同的「前途」:躋身社會精英、成為小鎮青年與淪為「差學生的標配」。當三種前途之間的差距已經被內化為根深蒂固的直覺時,這種諷刺感也就難以用理性解釋、而只能憑直覺言說了。


職業、從事這些職業的人連同職業所代表的階層可以被分為三六九等,這在當今是直覺深處的共識;當我們說起「不應歧視某某群體」「某某類人同樣值得尊重」時,恰恰反映了歧視和不尊重在社會中的廣泛傳播,否則這兩句話也不會具有進步意義了。


這些對職業、階層、社會地位的評價還時常與對個人素質、能力、努力程度的判斷聯繫在一起:成為中小學教師並不需要多少學科前沿的專業知識,而教學的經驗和方法往往更加重要,一名頂尖綜合性大學的學生可能擁有更多專業知識,對教育的了解卻可能不如師範院校的學生。但那些名牌中小學在招聘新教師時卻總是偏好前者。某些學校大肆炫耀招聘了多少清華北大畢業生教師的邏輯,便潛藏著一種歧視:這些學校更認同身處頂尖大學所反映的「個人素質」,這種偏好甚至壓過了崗位的實際需求,顯然是非理性的。


如果說開頭的引用只是會觸發某些潛意識中暗藏的歧視情結,那麼如下論斷不僅更隨處可見,其中的邏輯謬誤也遠遠超出了潛意識:


「你窮是因為你不努力。」

「(某一群體的)現狀糟糕是因為他們自己不努力改變現狀。」

「某某事業有成,肯定是因為Ta比常人付出了更多努力,因此Ta的財富和地位都是應得的。」

「奮鬥是福報;只有努力奮鬥才能獲得成功。」

「沒有成功是因為你付出的還不夠多,付出不夠何談回報。」


但實際上,個人的努力奮鬥是實現個人成就的諸多因素之一,這一因素之外諸如家庭、教育、群體或階層的狀況等都影響著個人的發展——付出同等努力的人並非總是同等成功,同等成功的人也並非總是付出過同等的努力。上述種種論斷的謬誤之處,正是將個人的付出、努力、奮鬥視作影響個人境況的唯一因素,甚至用作批評那些境況不好的人「不夠努力」。


這些觀念背後共享著同一套理論基礎——社會達爾文主義,它披著演化生物學的偽裝而來,將「生存鬥爭」「適者生存」等似是而非的自然規律強加於人類社會之上,認為在人類社會中被「淘汰」的人,都只是因為能力不足、無法適應社會環境,所以活該承受糟糕的境況。這種理論為大至19世紀的愛爾蘭大饑荒和納粹的種族滅絕,小至日常生活中對貧困、邊緣和少數族裔群體的歧視提供了辯護。


為什麼進化論這種看似「純生物學」的「科學理論」,卻被廣泛地應用在解釋社會問題上?這種應用合理嗎?為什麼這套看似科學的觀念卻時常引向對特定群體的歧視乃至迫害?正如上文引述的種種常見論斷,為什麼樸素的社達思想在中國語境下如此流行?


▌從「進化論」到社會達爾文主義


1836年10月2日,皇家海軍的軍艦「小獵犬」號在歷時五年的環球科考航行後終於駛回英國的港口,時年二十七歲的查爾斯·達爾文在大洋上也揮灑了五年青春、與世界各地的奇異物種為友。這次環球航行讓達爾文倍受啟發,也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素材,22年潛心於學術後,達爾文出版了日後家喻戶曉的《物種起源》,現代意義上的「進化論」第一次被系統性地提出並闡述。達爾文在此書中提出的觀點可以這樣概括:


1.倘若所有個體均能存活並生育,生物的生育能力總是足以使其總人口持續增長;

2.然而觀察得知,一種生物的人口數量除去偶爾波動、總是保持大致穩定;

3.食物等生物賴以生存的資源總是有限的、且保持相對穩定;

4.因此可以推論,生物的個體間存在「生存鬥爭(Struggle for survival)」、即個體爭奪有限的資源而使一部分弱小的個體無法生存,這吻合2的觀察。

5.又因觀察得知,生物的個體與個體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6.大部分這樣的個體差異都可以被後代繼承;

7.結合4的推論,不適應環境的個體則更不易存活、後代更少;相反,更適應環境、在生存鬥爭中競爭力更強的個體更容易存活並生育更多後代、其適應環境的特性也將被更多個體繼承:這就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8.上述的過程漸進發生,導致生物的部分人口日益更加適應環境,最終,這些適應性的改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演化出了新的物種。


時至今日,我們已將「進化論」視作科學、權威的解釋,但其實當今的進化論早已經過了一代代科學家的補充和修正,而達爾文原本的許多論證或結論即便不是全然錯誤、也是十分粗糙的。但公眾缺乏對科學史的了解,往往將後世對進化論的補充視作達爾文原本學說的一部分,便時常產生這樣一種誤解:達爾文的理論是符合科學的金科玉律。


▲ 1895年首版《物種起源》扉頁。 © Wikipedia


達爾文的著作發表後,在學術界很快引發轟動,英國學者赫伯特·斯賓塞首次以我們熟知的那句「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概括了達爾文的思想,加之受到孔德的實證社會學影響,斯賓塞把這種生物學的假說延伸到了社會上,認為社會範圍內的個人、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與國家與自然界相似,彼此間一樣進行著「生存鬥爭」,只有強大的個人、民族和國家才能通過「自然選擇」,甚至可以推論出「某些個人/群體/民族」就是劣等的、乃至於應當被淘汰掉的,這便是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這也是文章開頭所引述的種種樸素歧視觀的邏輯內核:倘若社會中的個人們也遵循自然選擇、進行著優勝劣汰的生存鬥爭,那麼強大與成功者自然值得仰慕,弱小與失敗者自然理應被淘汰。


斯賓塞的理論充滿了謬誤:他並非生物學家或科學家,卻自信地認為自己關於社會理論有十足的科學基礎;他宣稱自己的理論是基於達爾文的學說,卻同樣繼承了達爾文反駁的拉馬克的另一套進化理論;他重複著達爾文所說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卻在解釋人類社會時簡單粗暴的「強大」偷換了內涵豐富的「適應」的概念。


可悲的是,縱使社會達爾文主義從發源的那一天起便在科學和邏輯上都站不住腳,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社會階級分化嚴峻的現實、世界範圍內強國欺凌弱國的殘酷鬥爭以及傳統觀念中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思想,都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流行提供了溫床。有些學者或許出於純粹的學術目的發展著這種思想,但大肆鼓吹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更多是別有用心之人,想借科學的名義為更露骨的剝削、霸權和歧視辯護。


▌馬爾薩斯的「幽靈」:並不純粹的科學


19世紀不僅是工業和科學革命的世紀,也時常被稱作經濟學的世紀。達爾文的理論並非「純粹」源自科學研究,也從古典經濟學那裡受到了相當重要的影響:從環球航行中歸來後的第二年(1838年),達爾文閱讀了託馬斯·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即便馬爾薩斯早在《物種起源》出版的二十多年前便離世了,達爾文的學說中卻時常徘徊著的馬爾薩斯的「幽靈」,社會達爾文主義很大程度上更是馬爾薩斯主義的某種變體——兩者都認為社會中激烈而殘酷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總有一部分人要在這種競爭中淘汰。


達爾文學說中「生存鬥爭」這一概念與馬爾薩斯對人類社會中人口變化規律的總結如出一轍。「物種在每一代都將產生『人口過剩』」是達爾文和馬爾薩斯共同的前提:「生存鬥爭」預設了生物的繁衍總是超過了自然資源的限制,因而生物個體間要因爭奪資源而使一部分個體無法生存,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則預設了人口增長的速度總是超過生產力(糧食產量)增長,因而人口過剩會產生貧困等社會問題,並周期性地導致饑荒和戰爭以降低人口。


馬爾薩斯人口論被稱讚為「自然的經濟學」,而達爾文則接過了經濟學對社會的思考,以其解釋自然。在馬爾薩斯之外,達爾文同樣受到過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們的影響,而古典經濟學家們則從啟蒙哲學家處繼承了許多關於解釋社會的思想。從這個角度來說,達爾文的學說從一開始便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經驗的總結之上。


社會達爾文主義自稱的「科學基礎」也就不攻自破了。馬爾薩斯主義並沒有多少科學性可言,經達爾文借用其思想內核後,前者演變成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才披上了科學的外衣。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指出,馬爾薩斯忽視了科學使生產力起飛的巨大潛力,而馬爾薩斯試圖以人口過剩解釋的貧困、饑荒和極端不平等等種種社會問題實質上是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惡果。


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中國的流行同樣遠遠超出科學範疇,更與歷史背景和政治因素息息相關。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即赫胥黎的演說《演化論與倫理學》)首次向中國人介紹了進化論與自然選擇的觀點。但嚴復不僅刪掉了原作者的許多看法,更雜糅了斯賓塞等人的觀點,包括他自己基於晚清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時局的種種思考。


▲ 1898年4月22日,嚴復譯著《天演論》出版。© 文化騰訊


中國近代史上的「百年屈辱」讓社會達爾文主義在當時的知識界與民間都獲得了巨大市場。對淪為「劣等民族」乃至被人類發展所淘汰的恐懼,讓「救亡圖存」「落後就要挨打」成為了流行的論調。其中的許多觀念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直覺中,日後許多關於中國人「國民性」「劣根性」的批判,則進一步讓這些觀念根深蒂固。


然而,晚清與民國初年流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在當時客觀上起到了鼓舞國人自強救國的積極意義,但這些觀念脫離了歷史背景後,積極的意義早已消退,留下的遺產反而更多是歧視和偏見了。在特殊歷史時期下,社會達爾文主義給民族精神披上了科學的外衣,如今最終卻又給我們套上了觀念的枷鎖。


▌我們如何反駁社會達爾文主義?


以道德和不義譴責社會達爾文主義固然符合其造成的種種惡果,但無法說服那些堅信所謂「優勝劣汰的競爭」「自然規律」高於良知的人。要扭轉生活中樸素的偏見觀念,必須要先反駁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深層邏輯;要反駁作為一種成體系的理論,則必須要揭露其用以掩蓋歧視的科學、理性的糖衣,尤其是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生存競爭」與「自然選擇」這四大被挪用來解釋人類社會的演化生物學概念。


「適者生存」哪怕是在描述自然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間的競爭時,也並非一種規範陳述,而是一種基於經驗觀察的實證陳述;換言之,這一概念的含義並非「只有適應了環境的個體才能/應該生存」,而是「(觀察得知)生存下來的個體往往是適應了環境的」。在人類社會中,認為「未能適應社會的個體無法生存(如在市場競爭中窮困潦倒的人、被主流所排擠的邊緣群體)」便是對「適者生存」這一命題完全顛倒的解讀。


同時,「適應」的概念在人類社會中的內涵十分豐富:許多底薪職業同樣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那麼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從事這些職業、卻滿足了社會需求的人同樣算是「適應」了社會,那麼為什麼這些階層的生存權——具體體現為能夠享用的社會資源(如醫療等)——卻實際上遠遠比不過從事高薪職業的人呢?


「優勝劣汰」與「適者生存」經歷了同樣的顛倒,更重要的是它將「適應」偷換成了強與弱、優與劣的對比,把內涵豐富的「適應」某種環境變成了冷酷無情的力量對比。然而,「勝」與「汰」暗示了存在某種先於競爭的裁判機制,這種裁判機制本就不是中立超然的,而是由社會現存的支配階級和既得利益群體所打造並維護的,這種從建立之初便蘊含不平等的裁判機制只會人為地將馬太效應再生產: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優勝劣汰」的理論則讓本就居於支配地位的前者順理成章地搶走後者的「最後一片麵包」。


▲ 2017年石家莊市欒城區總工會春季職工招聘會場景。© 騰訊


「生存競爭」的概念從馬爾薩斯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中化用,就需要以理論的武器反駁。恩格斯指出馬爾薩斯忽視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即人總是能生產出比維持自己生存所需更多的產品,「否則就沒有後代會被養育了」;馬克思則認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人的能動性總是能改造自然、突破自然資源對人口的限制的,正如人類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一言概之,無法直接從演化生物學中挪用「生存競爭」的概念到人類社會的原因在於,除人以外的生物無法改造自然,因而環境承載力正如達爾文假設的那樣是相對穩定的,但人類可以。即便從馬爾薩斯生活的時代至今世界人口已經翻了七倍,他所預測的災難卻從未在世界範圍內發生過。


「自然選擇」在生物演化過程種確有其事的前提是「生存競爭」成立,但在人類社會中,後者已經是值得懷疑的了。更大的邏輯漏洞在於,倘若自然選擇成立,再加上社會達爾文主義確信的「個人努力決定個人成就」的信條,那麼那些社會精英的祖先,應當在人類社會誕生之初就已經是精英了,而底層的祖先也應當一直是底層人了,畢竟自然選擇意味著那些更能適應環境的個體將把自己優勢的特性一代代延續下去。


然而,「富不過三代」「改變命運逆襲」的經歷在我們的周遭比比皆是,把家產揮霍一空的紈絝子弟真的繼承了其父母輩的「奮鬥基因」嗎?要麼自然選擇不成立,要麼個人成就與所謂努力奮鬥無關,要麼兩者皆是。


至於本文開頭所引述的生活中的樸素歧視觀,最好的反駁是訴諸人人皆有的普遍經驗,認清個人的成就、財富與社會地位都與個人努力奮鬥之外的無數因素相關。執意用似是而非的「科學」「規律」解釋這種殘酷社會現實、依舊譴責窮人與邊緣群體「活該」的人,倘若不是還未思考這些現實,或是其思辨能力不足以看清個中邏輯,便很有可能是在尋覓一套意識形態的糖衣來粉飾自身的特權了。


不過,倘若網絡上遇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明顯並不屬於特權階級,對社會現實有著不少認識,卻又口口聲聲說著「你窮是因為你不努力」,不妨反問一句:「你怎麼還沒被自然選擇淘汰掉?」

相關焦點

  • 滑坡謬誤的幾點見解,帶你了解滑坡謬誤
    因為反事實條件句(如「如果我早點複習,就不會考砸了」)中的前件(即「如果…」子句)是假的,按照實質蘊涵,這樣的條件句就總是真的,無論後件(即「那麼…」子句)是真是假。 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反事實條件句都是真的,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滑坡謬誤中的條件句經常是反事實的條件句。
  • 達爾文主義對於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影響
    唯心主義者則試圖利用達爾文主義宣揚他們的哲學思想和社會政治觀點,產生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庸俗進化論等流派。圍繞達爾文主義所展開的哲學鬥爭,一直延續至今。因此達爾文主義的重要歷史意義不僅在於它推動了自然科學的進步,而且對於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發展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你窮你不成功,都是你活該自找的...
    社會沒有殘酷,它只是不偏愛你看看周圍,比你有錢;比你有能力;比你會泡妞;比你會做人的人,我們數三天三夜也數不完;人家學習不好的有錢也可以上優質高中,家裡有錢的不用上學不用工作而看看自己,十年寒窗考上了大學,畢業後焦頭爛額標準一降再降還是找不到工作,到處投簡歷悽悽惶惶等一家企業收留自己,買一套房子要花自己年輕時候最好的20年來償還貸款……
  • 邏輯謬誤(上)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追尋泰勒斯 <gh_5da323677ec1>你行你上啊!不行別 BB! 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 別人都結婚了你怎麼還不結婚?你那麼有錢,把你手機送我吧,你再買一個新的。這些神邏輯常見嗎?你是否欲言又止?這篇文章會教你如何懟回去!
  • 常見的邏輯謬誤對你意味著什麼?
    不去仔細分辨A本身,而是用Z引發人的恐懼心理,從而不能客觀地決定是不是應該去做A。比如:4.1  如果你不按時睡覺,狼就會來咬你。4.2  若你挑戰了你好朋友的所作所為,你的人品就會受到大家的質疑。4.3  如果降低油價,石油消費就會大幅增加,石油資源就會很快枯竭,人類就會加速滅亡。
  • 反直覺的「辛普森謬誤」,給你不一樣的啟迪!
    「謬誤」意思就是錯誤的錯誤,其實人家「謬誤」是正確的,只是看起來是錯的。很多地方也用「佯謬」代替「謬誤」,同樣的「佯謬」的意思是佯裝成錯誤,其實「謬誤」也很對,只是假裝成錯誤而已。那麼辛普森謬誤是一個怎樣的「錯誤的錯誤」呢?先舉個例子!說「為何驚慌」的堂弟今年高考成績749分,清華、北大隨便挑上哪個都行,堂弟有點作難,請教我怎麼選擇。
  • 「你行你上」神邏輯:不講道理的人怎麼總有理?
    本文授權轉載自精讀(Jingdu999)01「不轉不是中國人。」「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你不是剛發工資嗎?這頓飯就你請了吧。」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被這種擲地有聲、不容反駁的「神邏輯」,驚得目瞪口呆,無語凝噎。
  • 不科學的思維-歸因謬誤
    今天我們來聊聊不科學的思維——歸因謬誤。歸因謬誤是什麼意思呢?我先來講個故事——我前幾天去一個城市出差,接待我的老同學問了我一句話,「你這次想去吃哪家飯店呢?」我說:「那就取決於你跟誰有仇了」。這個對話的背後其實有一個梗:我去那個城市一共也就是三四次,每次去我這個同學都請我吃飯,但是,沒過多久,我去吃過的那家餐廳就倒閉了。
  • 生活中隨處可見24 種邏輯謬誤,你知道嗎?
    通俗而言,邏輯思維,就是每個論斷,都要明確前提,審慎推理,反思結論,為的是判斷真假,辨別是非,反擊謬誤。以下 24 種邏輯謬誤,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當事人、法律法規和應用實踐中斡旋的法律人——可能是這個社會中最喜歡「講理」的群體,感觸估計會更深。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邏輯謬誤。你歪曲了別人的觀點,使你自己能夠更加輕鬆的攻擊別人。
  • 你窮,你是故意的
    看著別人開豪車、穿名牌、吃大餐、住洋房;你卻只能擠地鐵、穿淘寶、吃泡麵,找合租。你是不是曾經仰天感嘆,人和人生活的差距咋就那麼大?你腫麼就辣麼窮咧?你也許會說:誰讓老天既沒給我個貌似天仙的面容,也沒給我個豐乳翹臀的身材。你可能還會說:不是人家不努力,是現實太狗血,出身普通,學業一般,老公平凡……再怎麼奮鬥,也終究是個跑龍套的。
  • 將你玩弄於股掌的19個思維謬誤
    沒有接受過專門教育的你怎麼可能知道如何治療驚恐呢?等到哪天驚恐教育屬於學校健康課程的一部分,整個社會對它都消除歧視了,你的羞恥感才會徹底消除。試一試下面的練習,學著不帶評判地看待你的情緒。閉上眼睛,想像你面前是一個巨大的電影屏幕,屏幕上正在播放你今天早上剛睡醒的畫面。
  • 假如因為窮,被家人、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你會怎麼辦?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識是很有道理的,誰都不喜歡和窮光蛋聯繫,誰也不會和窮光蛋交往,沒有什麼意義。大家都是避而遠之。既然大家都不喜歡和你在一起,應該引起你的重視,自己必須努力,大家之所以看不起你,就是因為你窮,自己不努力,自己不奮鬥誰也幫不了。大家記住一件事,越是窮,越是沒有人借錢給你,假如你很有錢,銀行跑到你家鼓勵你貸款,不是我們很現實,事實告訴我們,老賴大部分都是窮人。
  • 12個常見的邏輯謬誤故事,你知道幾個?
    這是一種極端不誠實的行為,這不但影響了理性的討論,也影響了你自己觀點的可信度。因為如果你可以負面的歪曲別人的觀點,你就有可能從正面歪曲自己的觀點。例子:小張說國家應該投入更多的預算來發展教育行業,小王回復到:「想不到你這麼不愛國,居然想減少國防開支,讓外國列強有機可乘。」小王就犯了稻草人謬誤。
  • 【燒腦】循環論證的謬誤,你能不被繞暈麼?
    我是萬萬沒想到,GMAC在高分庫居然這麼狠,連這個謬誤都拿出來直接考,這不等於把考生直接放在火上烤麼?在此基礎上,你只需要再增加一些中間環節,只要這些環節足夠抽象縹緲,就可以形成更複雜的邏輯環。比如加上「活得充實」、「不虛度光陰」:有意義就是好好活著,而好好活著就是活得充實,活得充實就是不虛度光陰,不虛度光陰就是做有意義的事!
  • 你過得不好,或許真的不是因為窮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奪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感謝貧窮,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你讓我和玩具、零食、遊戲徹底絕緣,卻同時讓我擁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物質的匱乏帶來的不外是兩種結果:一個是精神的極度貧瘠,另一個是精神的極度充盈。
  • 思維賦能:識破17種常見的推理謬誤,你將事半功倍
    我們生活中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其實生活中啊誰也不比誰啊,真正聰明多少,你要把別人當傻子,那就危險了。你就在別人眼裡,你就變成真正的小丑了。」分析這段對話,老師出現了兩個思維謬誤。(1)老師:「你不是本校學生。那你是怎麼混進來的?」老師用了「混進來」,實質上是出現了思維學上的「人身攻擊謬誤」。
  • 學邏輯,防渣男:愛情的邏輯謬誤
    他們的約會沒有花前月下,你儂我儂。他們不看星星,不看月亮,他們甚至沒有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他們只學習邏輯謬誤,Max教,Polly學,約會充滿了濃厚的學術氣氛。我們可能會嘲笑這個概括,可是想想自己說過的話:「你不喜歡吃辣?你不是四川人麼?」「你是山東人啊?山東人不都長得五大三粗麼?」
  • 思維賦能:識破17種常見的推理謬誤,你將事半功倍
    小莉:你當然會那樣說了,反正什麼聯誼會都不歡迎你。小迪:不說我自己,我會舉一些例子證明我的看法。小莉:那些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反正你就是個輸不起的人。例子2:電視劇《在遠方》裡面,姚遠被大學老師發現蹭課以後,兩人之間的對話,非常值得欣賞:老師:站住,這位同學,我的課,不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請說出你的學號。
  • 邏輯謬誤在同婚法爭辯中的實踐(一)
    隨著網絡越來越便捷,我們已經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有時聽到看到網上那些罵戰,覺得他們說的好像哪裡不對,但又無法清晰指出來。熟悉邏輯謬誤後,你就會納悶,那麼簡單的事情,邏輯謬誤幾個字就可以概括出來,不懂你們為啥能瞎吵吵那麼久。邏輯謬誤除了能幫我們啪啪打臉哪些鍵盤俠,還可以幫助我們在紛雜的社會中敞開心胸,包容那些我們暫時還不太能夠理解的人或事,給予公共議題理性對話的可能。
  • 社會生物學探求人性的方法論缺陷 ——論菲利普·基切爾的社會生物學批判
    基切爾憑藉嚴謹的分析論證與過硬的專業知識,敏銳地揭露了社會生物學在探求人性的過程中所犯下的諸多方法論錯誤,進而敦促人們去反思社會生物學諸多謬誤的深層思想根源。二、社會生物學對「達爾文主義的歷史」的倉促判斷雖然基切爾對社會生物學的批判也帶有他的政治動機,但基切爾並沒有沉溺於流俗的政治修辭之中,而是明智地聚焦於方法論層面上的哲學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