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主義對於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影響

2020-12-17 我有一車大西瓜

[論文摘要]跨學科研究是文學批評的新領域,科際整合對於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所創立的進化論即達爾文主義被視為人類歷史上重要的裡程碑,它不僅推動了自然科學的進步,而且對於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發展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達爾文主義與文學的契舍極大地豐富了文學創作,也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的視閾,形成了新的文學批評理論——文學達爾文主義。   [論文關鍵詞]進化論;文學達爾文主義;文學批評

  20世紀後期日益明顯的重要學術趨勢是從學科界限分明的文學研究發展為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即對於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為人類意識形態之一的文學並不是孤立的存在,作家的創作活動,文學的發展歷程,文學研究的進行,都與人類知識活動的其他領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為了更好地把握文學,跨學科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中,文學與科學的關係成為學者們矚目的焦點。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文學注重創作與欣賞的過程,在方法上主要訴諸於想像和虛構;而科學則具有中立、客觀、以事實(而不是主觀意識)為根據等含義,是一種工具理性,主要採用實證主義的方法,且更注重成果。由於擁有各自的領域和功能,文學與科學的關係貌似遙遠,但是作為構成人類文明有機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聯繫是不容切斷的。在文學發展漫長的歷史中,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對文學觀念、創作手段及研究視閾都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中生物科學中的達爾文主義即進化論學說便是一例。

  一、達爾文主義對於文學創作的影響   英國生物學家C.R.達爾文於l9世紀中葉創立了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理論,即通常所指的進化論。他運用大量地質學、古生物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等方面的材料,令人信服地證明了現存多種多樣的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漸演化而來的,揭示了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主要動因,從而使進化論真正成為科學。   英國生物學家A.R.華萊士與達爾文同時提出了類似思想,並於1889年第一次把達爾文的學說稱為「達爾文主義」。   達爾文主義衝破了支配生物學的「上帝創世說」的精神枷鎖,徹底地擊毀了科學思想界中的宗教統治,開闢了自然科學歷史上的一個新紀元。進化論的影響又遠遠超越了生物科學本身,它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從神創論和形上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突破了宗教神學宇宙觀的禁錮,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具有巨大的哲學意義。它用自然選擇的進化學說合理地說明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從而有力地打擊了唯心主義的特創論和目的論利用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長期宣揚的上帝有目的地創造生物的觀點,這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偉大勝利。   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並把它引為自己學說的自然史基礎。唯心主義者則試圖利用達爾文主義宣揚他們的哲學思想和社會政治觀點,產生了社會達爾文主義、庸俗進化論等流派。圍繞達爾文主義所展開的哲學鬥爭,一直延續至今。因此達爾文主義的重要歷史意義不僅在於它推動了自然科學的進步,而且對於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發展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達爾文在其著作《物種起源》和《人類由來》中明確地把人類納入生物系統中,將人類視為生物進化鏈中的一環,這一觀點的產生隨即撼動文學世界。許多作家將進化論的觀點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產生了大量的自然主義作品。法國自然主義作家左拉是第一個把人類當作動物(而不是像動物那樣)來對待的現代作家。在左拉看來,人即是動物,或善或惡由環境而定;動物性是人類的基本特性。此種人類獸性觀就是19世紀達爾文主義影響下歐洲普遍的人性觀念的反映。在《人獸》及《戴營絲·拉甘》兩部小說中,左拉試圖把當代科學融進文學,將達爾文的生物中心主義和機能主義渾然滲透於其中。   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的重要代表託馬斯·哈代對達爾文主義也做出了積極的反應,並把它運用於自己的文學創作中。正如聶珍釗教授所評述的:「哈代的進化論思想並非表現在個別作品裡,而是滲透在他的全部創作中。從小說到詩歌,哈代似乎都盡力按照進化的學說進行構思和思考。哈代以生物進化的科學思想為觀察點,運用全新的世界觀、生命觀、宇宙觀和方法論描繪和強調社會進化的規律」,對於達爾文主義的中心理論——「生存競爭、適者生存」這一自然法則進行了翔實的文學闡述。   最早將進化論思想與文學創作契合的形式是左拉的自然主義創作,它雖始於歐洲,卻在遙遠的大西洋彼岸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是歐洲文化的傳承者、發揚者。自然主義文學貫穿於整個20世紀的美國大眾意識之中。威廉·迪安·豪威爾斯、哈姆林·加蘭、史蒂芬·克萊恩、弗蘭克·諾裡斯、傑克·倫敦以及西奧多·德萊賽,這一連串閃光的名字給世界帶來極目絢爛的作品:《一個孩子的城鎮》、《破碎的偶像》、《紅色英勇勳章》、《凡陀弗與獸性》、《馬丁·伊登》,《嘉莉妹妹》以及《美國悲劇》,其中很多都是描寫生存的小說,表達了作家們對於達爾文主義的理解。此後,在美國現代派作家多斯·帕索斯、黑色幽默作家馮尼格特以及後現代作家德裡羅的著作裡也都繼續傳承這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學理念。除小說之外,達爾文主義也同樣活躍在美國戲劇舞臺上:尤金·奧尼爾的《瓊斯皇》、《毛猿》,田納西·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欲望號街車》,亞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以及薩姆·謝潑德的家庭悲劇三部曲《飢餓階級的詛咒》、《被埋葬的孩子》和《真正的西部》,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在不同程度及不同角度上都得以體現。

  西方眾多的文學創作者通過這些傳世佳作對現實生活進行文學闡釋,進而印證了達爾文主義的正確性。他們重塑文學觀念、聚焦新的「真實」,記錄下社會價值觀從理想化和人文化到物質化和工具化的變遷,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心理本質,即生產欲望和消費欲望的社會化過程,再現人們的情感行為和物慾追求一體化的動物本性。   中國的現代文學也同樣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巨大影響。1897年,嚴復翻譯出版了赫胥黎全面闡述達爾文學說的《天演論》,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念引入中國思想界,喚醒了國人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給中國帶來了全新的文學觀,推動了五四的文學革命。當時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三種刊物《新青年》、《新潮》和《少年中國》都大力宣傳「文學進化」的觀點,為五四新文學奠定了人道主義的科學根基,成為一代文人學者進行文學創作和研究的主導觀念,也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新的小說、詩歌、戲劇類型得以產生的一個理論前提。如果沒有進化論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也許就會是另一種局面。達爾文主義對於文學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文學創作方面,它也為文學批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二、達爾文主義對文學批評的影響   在西方文學史上,文學研究大致經過這樣幾個階段:在17世紀以前,文學研究主要採用古典主義一人文主義的模式,研究者把古典作品作為衡量一切文學作品的尺度,凡事成功地模仿古人的都是上乘之作,凡破壞傳統,不模仿古人的均被視為劣品。18、19世紀,由於自然科學中新思想、新方法的影響,文學研究轉向了歷史主義一實證主義的模式。這種研究對作家的生平傳略、思想發展過分偏重,對於作品的處理也比較機械。第一次大戰後,文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歷史主義一實證主義的模式被美學一形式主義的模式所取代。研究者認為,作品本身是一個自足的、封閉的系統,文學研究的根本是對作品在內的各種因素作審美的剖析和判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批評界開始重視讀者的參與作用,將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反應,閱讀過程對創作過程的積極幹預,以及產生各種不同反應的社會的、歷史的和個人的原因納入其研究範圍。此後,文學評論界更是空前活躍,產生大量「離經叛道」的文學批評理論。美國著名學者布賴恩·博伊德(BrianBoyd)和著有《達爾文進化心理學、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一文的美國學者約瑟夫·加洛(JosephCarrol1)以及《特洛伊的掠奪——重讀伊利亞特》一書的作者喬納森·高舍爾(JonathanGottschal1)於20世紀90年代提出文學達爾文主義,即將生物學中探尋生物體的發展模式運用於探尋文學作品中人類行為的內部機制,將達爾文主義與文學批評研究相結合形成文學達爾文主義。

首先,對於文學存在的目的,文學達爾文主義本著科學實用論的觀點做出論述:第一,隨著人類進化,智商日益增高,對於未知世界探索的獵奇心理日益增強,需要文學作品為人類插上想像的翅膀。某種程度上講,是文學作品滿足了人類早期的精神追求。第二,文學作品為人類構設了訓練「適者」去「生存」的場景,從而使人類獲得了難能可貴的經驗。第三,文學作品能夠滿足作家創作時的性幻想,是作家想取悅一位或多名假想中心怡悅異性的手段。第四,文學作品是文化整合的工具。進化心理學家認為,隨著文學作品的廣泛傳播,人們的心理呈現出趨同之勢,形成「基因一文化共同一進化」(gene—cultureeo—evolution)的文化大同局面,從而進一步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繁榮發展。第五,文學作品始於宗教,並最終歸於宗教,是人類精神領域永恆的慰藉。第六,文學作品中豐富辭藻的絢爛魅力使得它成為人類愉悅身心的法寶。   其次,對於文本的分析評論,文學達爾文主義則立足於生物進化

論的科學觀點進行解讀。傳統文學理論通常把文本視為在某種特定社會環境中的產物,而解構主義的創始人雅克·德希達則更為極端地認為,文學作品只不過是各種文本的交相印證,他曾指出:「文本外無他物」。因此,在文學達爾文主義者眼中,傳統的文學批評研究不外乎在文本中尋找某種研究者所青睞的理論印記罷了。例如,受弗洛伊德主義影響的人,讀小說是為了找出小孩想與雙親亂倫的暗示;而馬克思主義者要尋找的肯定是經濟與階級的衝突。對此,文學達爾文主義者強調指出傳統文學批評深受人的動機與認知偏見的影響,他們強烈呼籲文學批評中人性本質論的必要性,他們相信,文學所反映的是自然選擇下的普世人性本質,因而,不能探微而要跳出文本,要從動物性的擇偶、遺傳基因、血親關係及適境生存等角度來對文本進行宏觀解讀,要去分析人類各種行為的根本動因。   在解讀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最受歡迎的一部小說《傲慢與偏見》時,文學達爾文主義者不去考慮辭藻的優美、情節的曲折及藝術手法的巧妙等細節因素,而是更注重在閱讀中去檢驗特定文化生態下形成的基本生物傾向。小說以「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開篇,以「班納特太太兩個最值得疼愛的女兒出嫁的那一天,正是她做母親的生平最高興的一天」結束刪,通篇無人能擺脫擇偶及遺傳基因等一系列生物問題。高貴而浪漫的伊麗莎自·班納特(ElizabethBennett)與達西(Darcy)的結合便是以社交的優雅隱藏生殖需求:她一定要找到有權勢的配偶以保證她繁衍後代;而他一定要找到年輕貌美的配偶以使得他的基因良性遺傳,這便是人類擇偶的生物進化標準。儘管在奧斯丁的描述中班納特太太總是傻乎乎的(invariablysilly),但是文學達爾文主義者卻認為,她想方設法要把女兒嫁出去的根本原因是要完成她的生物進化使命——遺傳基因。只有她的女兒出嫁、生子,她的基因能得以延續,而基因延續則是一切生物體的終極本能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生物意義上的)人類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對此,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荷爾登(J.B.S.Haldane)曾做出這樣的評述:我可不願為救一個兄弟而犧牲生命,但如果換成兩個兄弟,或是八個表兄弟我便死而無憾了。

  當我們耳邊再一次響起哈姆雷特的躊躇話語「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時,我們頭腦中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或許尋求復仇的機會還不夠成熟?或許俄狄浦斯情結使他猶豫再三?又或許是丹麥王子自身贏弱的性格缺陷使之裹足不前?然而,文學達爾文主義者則將其猶豫不決的原因歸咎於個人既得利益與基因延續的生物利益之間的矛盾:是要殺死自己的叔父進而繼承王位呢(既得利益)?或讓母親與叔父的後代——同母異父的兄弟繼承並延續他3/8的基因(生物利益)呢?我們姑且不談這種解釋的合理性尚有幾分,但文學達爾文主義為文本分析提供了新的模式卻是不爭的事實。   文學達爾文主義總是選擇通過生物學而不是政治學或記號語言學的理念來研究文學,以自然法則為最高指導原則,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作為理論基石去解讀文學作品,將文本中的人類一切行為內在動因歸結為三點:後代的繁衍、資源的獲取、競爭與合作。   在這種新的模式裡,《荷馬史詩》中的女人不再是地位與榮耀的化身,而男人所關心的也只是繁殖後代,因此,荷馬式的侵襲都涉及殺男奪女,史詩所反映的殘忍殺戮都源於男人要爭奪少數的配偶以及他們要可儘可能多地擁有女人、奴隸與宮女,儘可能久地擁有主宰權,這一切都是人類進化行為的內在動因之所至——彼此競爭、獲取資源進而繁衍後代。另外,世界各地的民間傳說基本都擁有一個共同的模式:一位勇士經歷了各種艱難困苦戰勝強敵,最終娶了美麗女主角,共度幸福人生。這些故事也從進化角度證明了達爾文主義的泛歷史價值。

  我們不能否認文學達爾文主義的產生對於文學批評研究而言是件益事,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它喚醒了文學研究,為之提供了新的視閾,使之擺脫了文本印證的窠臼並將它帶到所有文學共通之人性的本質。但是筆者對於將文學達爾文主義視為要撼動文學評論的使命運動這一言過其實的觀點實難苟同。雖然文學是人類行為豐富的資料來源,是人種的自然史,但如果對一切文學作品的批評研究都從這一個模式出發,這豈不又將文學批評置入新的枷鎖?文學批評理論的選用最終還要取決於作品本身,對於文學達爾文主義者而言,左拉、斯坦貝克及德萊賽等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會更受青睞,而相比之下愛倫坡的《大鴉》、艾略特的《荒原》及喬伊斯的《芬尼根的甦醒》等現代主義作品或許會令他們一籌莫展。因此,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能夠堪稱完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相關焦點

  •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創作觀:文學創作史上的時代明珠
    導語:南北朝時期,文學開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往往在這種社會動蕩的時刻,人們的思想精神得到自由,於是多元化的文學創作觀開始興起,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以鍾榮《詩品》為首的對於文學創作觀進行分類分析的文學書籍,這些書籍的產生使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這個時期的文學成為了歷史上的一顆明珠,滋味說,三義說等等都給予了文學創作不一樣的靈感方向
  • 切實加強文學評論工作 推動當前文學批評健康發展
    近年,《南方文壇》比任何時候都更注重凸顯雜誌的時代性,比如注重發揮文學評論的引導、砥礪、推介作用,組織好文學思潮、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注重文學創作的方向和重點,堅持「以選題提升品質,以選題強化活動」的理念,在全國性活動中發出廣西聲音,讓廣西的活動做出全國影響。如選題的時代性。
  • 吳承學:類書與文學批評
    《中國古代類書的文學觀念》序吳承學 魏晉以還,因詩賦事類之需,類書日盛。經籍深富,浩如江海,類書包羅萬象而分門別類,便於檢尋徵引,既有利作者用典,亦有助讀者尋典與釋典,故為廣受重視。20世紀以來,類書與文學的關係開始成為學者關注的話題。聞一多先生在《類書與詩》一文中,首次集中討論了類書與初唐詩歌創作之間的相互關係。
  • 【文學現場】聯合文學課堂:捍衛獨立批評
    因其獨立和「讀立批評」的特點,這個由學生自主運行的文學自媒體——「同代人」,在北京高校文學愛好者中影響越來越大。而支撐其運行的是先於其發起的「聯合文學課堂」。「組織聯合文學課堂,是我2014年年初的一個想法。」
  • 創作經驗是文學理論建構的基礎
    其後,雖然從80年代中期前後開始,也發生過文學理論批評觀念和方法的革新,但這種新觀念和新方法,仍然主要是來自西方,尤其是20世紀以後西方各家各派的文學理論、美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理論,如俄國形式主義文論、英美新批評、精神分析批評、神話原型批評、結構主義符號學、敘事學和接受美學等。
  • 對於文學創作,我是深有體會的
    對於文學創作,我是深有體會的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我的理解是:文學屬於文化系統的一個方面,而文學的內容也很多,從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對於普通老百姓的文學創作,我是深有體會的。文學本身就是一篇篇抒情文,本身就是一首首讚歌。因我們這些從事文學創作的普通老百姓,於政治經濟學很不懂,也就要少寫些政治、經濟方面的文章了。誠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也不能強人所難,而我要提醒廣大作者的是:你寫的文章是用來謳歌或者讚美呢?還是用來揭短或者抹黑呢?
  • 談文學批評的素養、觀念與語言
    從「人的文學」到「人的文學批評」  ——談文學批評的素養、觀念與語言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作家與批評家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他們「共同承載著文學這個列車」。  文學批評是批評者通過解讀文學作品,進入作家的心路歷程,探尋作家的創作心理,並根據自身的批評素養,對作品的得失進行恰如其分的解釋,從而與作家、讀者、作品、世界等建立互相激活的對話關係。優秀的批評家是批評活動中對話情境的成功構建者,有效地進入人物與作家的內心世界,才能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新的審美天地,才能使自己的批評穿過文字抵達歷史、現實或人性的高度。
  • 「印象批評」的窘境與前途——兼談李健吾的文學批評
    因此,印象主義批評是一種朦朧的、沒有明確論證的『以詩解詩』式的批評,而且往往寫成散文詩的格式,文學批評就成為一種與文學創作沒有本質區別的藝術門類,寫這種批評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詩人或作家。」印象批評的基本特徵有三點:一是作品感受的直覺性,二是主體情感的參與性,三是述評表達的藝術性。但在不同的批評家那裡,印象批評又表現出迥異的面貌和個性來。
  • 老舍民俗書寫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老舍開啟了「京味兒」文學的傳統。趙園在《北京:城與人》中對京味文學作了一個界定:「『京味』是由人與城市之間特有的精神聯繫中發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對於文化的體驗和感受方式,」她揭示了京味文學中:「人與城的精神聯繫;人的文化體驗;人對於城的文化意味的感受等,進而認定需要;把『京味作為一種風格現象』去把握。」
  • 文學批評有效性減弱乃至「失效」了嗎 - 河北日報-11版:文化周刊...
    □桫 欏 文學批評作為文學生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學批評不僅保證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以及當前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建構,也都發揮了基礎性的重大作用。
  • 關於文學批評及其他
    文學批評,對於文學自身,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可以看成是一個職業,或者充滿功利色彩的名利場,與作家們熱鬧的互動,更像是江湖上的各路英雄會。說這些並不代表什麼,都是置身其中的人,批評家看到的世界和生活,沒有更理性而本質,作家也不會因為虛構多了而相信那個迷幻的世界更真實。
  • 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研究範式與批評實踐審思
    可以說,女性文學研究的理論範式構成了女性文學批評實踐內在的研究機理,二者互為表裡。同時,女性文學研究與整個女性文學發展也存在同頻共振的特點,呈現創作與批評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態勢。細緻辨析,新時期以來我國女性主義理論建設少有自主創新,批評實踐則較為繁榮,形成不均衡的發展格局。
  • 重新確立文學批評的「對話性」
    今天,前三類批評文體已經為更多的讀者接受,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人卻常常忽視演講、書信、對話錄等文學批評文體的價值,忽視文學批評本質意義上的「對話性」。    坦率地說,對文學批評文體的狹窄理解,限制了我們對批評文體多樣性的認知。重新認識文學批評文體的豐富性,將使我們進一步思考文學批評的語言與態度,以及文學批評本身的性質,為已然固化的批評寫作樣態鬆綁,進而尋找煥發文學批評活力的可能。
  • 人工智慧與文學創作的層面滲透
    在產品層面上,人工智慧作為文學創作的手段,是計算機輔助文學的題中應有之義;人工智慧作為文學創作的內容,是賽伯朋克文學的重要題材;人工智慧作為文學創作的本體,是具備能產性的元文學。在運營層面上,人工智慧作為文學創作的方式,是對於人類創造思維的模擬與反省;人工智慧作為文學創作的環境,昭示人機共生、機機共生的未來;人工智慧作為文學創作的機制,代表新物種的自我意識。
  • 現實主義文學的力量來自家國情懷——梁曉聲文學創作帶來的啟示
    北京語言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韓經太感觸頗深,「當代理論批評對什麼是現實主義還沒有給出定論,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肯定要使我們的思考建立在鮮活的、豐厚的文學經驗之上,梁曉聲的創作為這樣一種思考提供了堅實的經驗基礎。我們這個時代在建築一種精神高度的時候,離不開他的這種鮮活的經驗。」
  • 堅守文學評論的時代價值
    文學僅有作家不行,還要有廣大的讀者和文學愛好者,文學評論就是要搭建廣大讀者和作家之間的橋梁,積極發揮優秀作品的推介和傳播功能,擴大文學的社會影響,讓更多的人熱愛文學、傳播文學、從事文學,從而夯實文學事業持續發展的社會基礎。  堅守文學評論的時代價值與批評精神。
  • 進行文學創作必備的文學理論知識
    要想使自己的作品成為真正的文學,而不是網絡上爛大街的言情小說,就要掌握一定的文學理論知識和寫作技巧。今天,就讓我們看一下古今中外的大文豪是如何進行文學創作的。首先,文學創作要有豐富的想像力。第二,文學創作要有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這在現實型文學中有所體現。現實型文學具有再現性,忠於現實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藝術不僅永遠忠於現實,而且不可能不忠於當代的現實,否則它就不是真正的藝術。」例如:魯迅的小說就是「為人生」,表現出直面人生的精神。
  • 青年文學批評家楊慶祥:現在是寫作的大時代
    曾獲《南方文壇》優秀論文獎、《人民文學》2011年度青年批評家獎,第十屆《上海文學》獎理論獎,第三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在創作領域新人湧現之際,越來越多的年輕評論家也開始發聲,在他們眼裡,對於同齡人的創作又是如何評價的?  A 90後比80後視野更高更廣闊  羊城晚報: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文學創作的「小時代」,在創作裡會更注重個人的經驗表達,可能更少去關心公共的東西。  楊慶祥:我不贊同創作小時代的看法。
  • 文學理論試題
    作家對於作品的作用不言而喻,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作家心血的凝結,不少人都把作家創作的作品比喻為作家的孩子,就充分說明了作家對於作品而言的重要意義。但作品的創作本身卻同樣對於作家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作家筆下的人物、情節往往脫離作家的主觀意圖而按照自己的性格邏輯向前發展,有時甚至使作家本人也感到驚訝。同時,既成的作品也決定作家往後的創造風格及作家的聲譽和影響。(3)作品與讀者。
  • 淺談殘雪創作對西方文學的借鑑和改造
    對於大多數的中國學者和評論家而言,西方經典作家作品首先是以其社會政治分量和意識形態方面的作用而受到評估的,儘管在中國文學研究的不同階段,對社會政治的審視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但是,出發點並沒有發生更大的變化。1985 年以後,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開始真正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傳統的社會歷史批評和意識形態批評方法已經無力承受日漸增高的文學大廈的重壓,文學界迫切需要新的文學批評方法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