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經驗是文學理論建構的基礎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提要

●一個時代的文學理論,不但是這一時代的人們對文學問題理性思考的結晶,同時也是對這一時代文學創作的經驗總結。

●今人談論文學理論的中國特色,仍然想到的是中國古代文論,或以古代文論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為此,有必要引進創作經驗這個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的重要一維,把立論的起點建立在作家創作經驗的基礎上。

●伴隨對中國特色的創作追求,作家對創作經驗的反思,也為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料。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作家的文學回憶錄研討會,從作家在書中自述的創作經驗中,聯想到近期許多作家出版的創作談,包括一些文學講稿,感到當代作家的創作經驗亟待進行理論的整合和提升。由此,又想到大家熱議的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也應該加入作家的創作經驗這重要的一維。茲將一點不成熟的意見,闡述如下。

特色文論建構的三維

中國的文學理論,傳統深厚,資源豐富,在歷史上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都起過重要的促進作用,也有自己的鮮明特色。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提出建構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問題,不是趕時髦,而是與近代以來,中國文學理論漸失固有的古典特色又未能形成鮮明的現代特色有關。

自近現代文學發生變革以來,文學的性質和社會功用,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各體文學創作,從表現方法到文體形式,也都有別於歷史悠久、淵源深厚的古典文學。這種變化的發生,一方面固然有中國文學革新求變的內在力量的驅動,另一方面也與外來文學尤其是西方文學的影響有極大關係。這種西方文學影響,因為依附於西方強勢的經濟、文化,又聯繫著現代化這個進步目標,以其幾個世紀積累的創作實績,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巨大衝擊,促使中國文學從古典向現代轉型,文學理論也為適應這種變化而改變了固有的觀念和形態。

在晚清文學變革之際,就有人嘗試用西方的理論和方法,來解釋和評價中國文學,如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之後又因為文學教育的需要,開始從日本轉道或從西方直接翻譯引進文學理論著述。這些文學理論著述,從諸多方面介紹西方文學的觀念和方法,使國人得以初步了解西方文學的歷史和知識。西方文學理論知識在文學教育和文學研究中,也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對推動這期間的文學革新,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受這些文學理論著述,尤其是較系統的文學「概論」「原理」「教程」「研究法」之類的文學理論著述的影響,中國學者也開始仿照建構自己的文學理論。尤其是在五四文學革命之後,這類著述日見其多,到20世紀30年代前後,成一時之盛。雖然其間也有人力求在外來的文論模式中,融入中國古代文論思想,取用中國文學例證,但從總體上說,其著述體例、框架和理論概念、範疇、命題乃至經驗例證,都主要取自西方文學。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前後從蘇聯引進的革命文學理論,更對這期間及其以後的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到20世紀50年代,這種狀況又由於蘇聯的一些文學基本理論教科書的傳入和普遍應用,如季莫菲耶夫的教材《文學原理》和畢達可夫的講稿《文藝學引論》等,使這種蘇式的文學理論體系,成了定於一律的固定模式。雖然稍後也有中國學者自己編著文學理論教科書,如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和蔡儀主編的《文學概論》等,在體例和取證方面有所改變,但從總體上說,仍未掙脫這種理論模式的束縛,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一個時期,依然如此。

其後,雖然從80年代中期前後開始,也發生過文學理論批評觀念和方法的革新,但這種新觀念和新方法,仍然主要是來自西方,尤其是20世紀以後西方各家各派的文學理論、美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理論,如俄國形式主義文論、英美新批評、精神分析批評、神話原型批評、結構主義符號學、敘事學和接受美學等。這些新觀念和新方法的引進,雖然對舊有的文學理論模式產生了巨大衝擊,但因為是以新潮迭起的方式相互取代,還來不及結晶沉澱,結果也只是在聲勢上取代了19世紀及其前西方文論對中國文論的影響,並未對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學理論,貢獻多少積極的成果。

基於這樣的歷史原因,外來的文學理論體系不斷地得到修正、調整、充實。通過對這種理論體系的完善來凸顯中國特色,就成了中國當代文論創新追求的主要思路和實踐,也是建構中國特色當代文論的主要思維取向。

與這種改造外來文論的取向相對應的一維,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創造性轉化。明確地提出這種創造性轉化的理念,雖然是在20世紀90年代,但在中國古代文論向現代轉型的近現代歷史上,這種努力並非只有蛛絲馬跡可尋,而是如草蛇灰線貫穿始終,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成果和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體大思精的中國古代文論巨著《文心雕龍》,曾經對近現代學者建構自己的文學理論體系起過規範作用,甚至近現代有些文論著述的體例,直接取自《文心雕龍》。以《文心雕龍》等經典文論著述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論思想,經過近現代一些學者融會中西的闡釋,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涵,得到了弘揚和發展。其中許多概念、範疇和命題,也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這成了現代中國文論的重要理論滋養。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收穫了豐碩成果。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中國古代文論的創造性轉化問題,表明中國學者不滿足於長期以來以橫向移植的方式建構中國文論,希望當代文論建設,落實到本土的基石上,並通過對中國古代文論的創造性轉化,彰顯自己的特色。雖然這種努力目前還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卻不失為建構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維度。

在上述二維取向之外,建構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還應當有更重要也是更基礎的一維,這就是當代作家的創作經驗,目前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缺少自覺整合的努力。

創作對理論提出挑戰

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也有一代之文學理論。一個時代的文學理論,不但是這一時代的人們對文學問題理性思考的結晶,同時也是對這一時代文學創作的經驗總結。中外文學史上留下的文論遺產,都是如此。

中國自近代以來,文學迭經變革,創作豐富多彩,有許多新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經驗,雖然也通過理論著述、宣言主張、創作反思和文學批評,得到了及時的張揚和總結,卻未能凝聚形成一些基本的概念、範疇和命題,也未能整合成一個有機的邏輯體系,通過一種完整的形態呈現出來,目前仍處於散金碎玉、遊移不定的狀態。今人談論文學理論的中國特色,仍然想到的是中國古代文論,或以古代文論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為此,有必要引進創作經驗這個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的重要一維,把立論的起點建立在作家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創作,更為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和思想資料,值得引起關注和重視。

中國近現代文論因為從一開始便疏離傳統,依賴外譯,或在外譯基礎上擬作,所以其立論的依據,主要是西方文論的歷史和經典的理論原著,包括西方經典文學作品的創作經驗。這種外來的文學理論,雖然在一個時期也能對同樣受西方影響的新文學作品做出闡釋,或說明一些與西方文學近似或派生出來的文學問題,但未能也無法及時有效地吸納新文學創造的獨特經驗,更談不上對這種獨特經驗的凝練提升和理論整合。與此同時,中國新文學作家所創造的獨特經驗,在更多情況下,是作為一種實證材料,或作為一種例證,為西式文學理論所徵引和採用,以此證明這種理論的普遍性和有效性。20世紀40年代後,這種狀況受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影響有所改變,但當時及其後一個時期,中國作家追求「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創作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同樣未能整合進後來流行的蘇式文學理論。中國現當代作家的創作經驗因而在這個理論系統中,仍處於一種「缺席」狀態。

因為文學理論與創作經驗之間,存在這種脫節和臣屬狀況,所以在現當代文學史上,就發生了許多關於文學問題的意見分歧和理論紛爭。這些意見分歧和理論紛爭,雖然也存在對文學理論本身的一些理解上的差異和矛盾對立,但更多的是創作實踐中所得的新鮮經驗,與現有文學理論之間的牴牾和矛盾衝突,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圍繞一些新的創作主張和創作傾向所展開的討論和批評等,都是如此。最近40年來,因為文學的革新變化,創作與理論之間的牴牾和矛盾衝突就顯得更為突出。以現實主義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文學創作,在突破了理論禁錮、調整了服務方向之後,主要面對的是長期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問題。現實主義文學理論自20世紀初傳到中國以後,雖然自身也經歷了很多變化和調整,但其中有些不變的教條,仍與正在急劇變動的創作發生矛盾。

以往的現實主義理論,主要強調對社會生活的客觀再現,要求作家用典型化的手法寫出社會生活的本質,排斥作家的主觀表現,把「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描寫生活」,理解為對社會生活的刻板照相。受這種理論觀念支配,這種現實主義也輕視那種非典型化、非情節化的創作傾向,同時拒絕向現代主義創作方法學習借鑑,如此等等。這樣的理論觀念,嚴重束縛了作家的手腳,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曾受到文學創作的衝擊和挑戰,如「幹預生活」的創作和寫「中間人物」的主張等。

最近40年來,文學創作的每一次突破,也都在衝擊著固有的現實主義理論,對固有的理論教條提出了挑戰。新時期之初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突出作家的主觀情感和理性思考,在「寫真實」的過程中,融入許多「抒真情」「說真話」等「非典型化」「非情節性」因素。王蒙、茹志鵑等人的創作,在對現實主義表現方法的藝術革新中,引入心理意識活動,把表現人的心理意識甚至下意識活動,也看作現實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倡導「心理現實主義」。在藝術表現中,打破線性物理時空的敘事結構,強調自由聯想,建構心理時空。如王蒙的《夜的眼》《春之聲》等作品的所謂「意識流實驗」,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運用時空「錯亂」的結構。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新寫實」文學,在經歷了80年代中期前後的「尋根」和「現代派實驗」對現實主義的極端「反撥」,復歸「寫實」之後,強調「原生態」敘事,吸納現代主義表現方法,一批作品突破固有的現實主義理論框架,積累了新鮮經驗。

現實主義自19世紀在法國出現並成為一種文藝思潮之後,其理論思想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迭經變化。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大多來自創作的挑戰。20世紀60年代,鑑於歐洲一些國家出現的新作家和新創作,「不符合」由司湯達和巴爾扎克等人確立的「偉大的現實主義的標準」,法國文藝理論家羅傑·加洛蒂說,面對這種情況,是「應該把他們排斥於現實主義亦即藝術之外」,還是「應該開放和擴大現實主義的定義,根據這些當代特有的作品,賦予現實主義以新的尺度,從而使我們能夠把這一切新的貢獻同過去的遺產融為一體」?他堅定地選擇了後者,並明確提出「無邊的現實主義」的主張。70年代,蘇聯文藝理論家、科學院通訊院士德·馬爾科夫也提出了「開放的現實主義」的主張,認為現實主義是「歷史的開放的體系」,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真實性原則、藝術表現手法和題材的選擇、主題的確立,以及對過去和現代各種體系、各種派別的藝術經驗的融合方面,都應當是「開放的」。這些理論主張,無疑都是現實主義理論對創作挑戰的積極回應,其立論的依據也是建立在這些「不符合」固有理論標準的新創作基礎上。

創作經驗凝聚中國特色

文學是一個與時代同時出現的秩序,近現代中國文學與歷史的聯繫,更為密切。近現代歷史上每一次發生的變動,都在這一時期的文學中得到了反映,這期間的文學同時又以其自身的力量,推動歷史的發展前進。

在歷史和文學這種互動關係中,中國近現代文學因為歷史的獨特性和自身的獨特追求而與古代文學和西方文學相區別,因而從這種追求的實踐中所得的經驗,也與古代文學和西方文學有性質上的不同。這種不同,體現於文學創作,無論是支配文學創作的思想觀念,還是文學作用於社會人群的方式,抑或是創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形式創造等,都具有自身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是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學顯現中國特色的主要表現,也是建構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的立論之本。

中國文學在從古典向現代發生轉型變化之際,就在創作中顯示了自身的特色。近代發生的文學變革,雖然以「文界革命」「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相標榜,其創作卻帶有很深的傳統文學印記。五四文學革命,結束了這種新舊雜糅的狀態,但新文學最初的創作嘗試,仍免不了要經歷一個「小腳放大」的蛻變過程。這期間,所謂中國特色在創作中的最初表現,是從中國文學的母體中帶出來的鮮明胎記。

五四文學革命之後,中國文學所受外來影響漸多,取法於外漸成一時風氣,但新文學並未就此泯滅中國特色。只要祛除闡釋的遮蔽,就不難看出,在這些新式的外衣下,各體文學創作,仍然具有中國文學的特質。以魯迅的小說創作為例,筆者曾把魯迅的小說分為以下幾類:承襲古人「發憤」著書的傳統,如「憂憤深廣」的《狂人日記》;以古仁人之心,關切民瘼、悲天憫人,而以寫實筆法出之的《祝福》等;直接繼承清代諷刺小說的傳統,因「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冷嘲熱諷」的《孔乙己》和《阿Q正傳》等;受「詩騷傳統」和古代散文影響,如「詩化」「散文化」的《故鄉》和《傷逝》等;化用筆記文體,而以「油滑」之筆出之的《故事新編》等,這些都留有很深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傳統印記。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因為有「革命文學」的提倡和左翼作家的實踐,成長期的現代中國文學,在接受傳統浸潤的同時,又自覺地開發民間資源,汲取民間滋養,逐漸在民族化民間化的方向上,凝聚自身特色。到40年代的根據地、解放區文學中,「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就成了這期間及此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文學追求中國特色的主要方向。李季等人的長篇敘事詩創作,趙樹理等人的小說創作,提供了榜樣。他們的作品在改造民歌和民間曲藝方面所取得的寶貴經驗,是這期間的文學鍛造中國特色的主要表現。同樣緣起於根據地、解放區時期,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長足發展的「革命歷史演義」和「新英雄傳奇」創作,是中國特色創作追求的又一重要成果。這種由中國古代歷史演義和英雄傳奇轉化而來,又融進新的觀念和手法的新興文類,是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中國小說。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各體文學在中國特色的方向上,都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為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及其後興起的文學革新,在一個時期雖然再度把探索的目光轉向20世紀西方現代文學,但在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歷史行程之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又在一種更高的意義上,以一種更新的姿態,回到這一方向上來。

筆者曾多次談過90年代以來的文學回歸本土、紮根傳統的創作傾向,認為這期間的文學在從現代主義實驗轉向之後,通過廣泛取用中國古代文化資源,如史傳、方志、類書等文史典籍的體例,整合雅俗文學傳統,如話本、人情小說和文人筆記等,在文體的創造方面,已朝中國特色的文學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也預示著一種新的發展趨勢。甚至有的作家說:「九十年代以後,中國作家尤其是那批好的作家,全部回到中國的本土經驗上來了。我們現在寫的都是地道的中國小說。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一件大事!」

伴隨對中國特色的創作追求,作家對創作經驗的反思,也為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料。尤其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反思聚焦於對此前階段現代主義文學實驗的檢討和文學回歸中國文化母體,開發、利用和創造性轉化本土文化資源和文學資源問題的探討,更彌足珍貴。有些意見,如韓少功將中國文化的著述傳統,歸結為一種「大散文」或「雜文學」,亦即是文史哲不分的「文章」,認為在「中國的散文遺產裡包含了豐富的寫作經驗,包含了特殊的人文傳統」。小說既脫胎於這種「大散文」或「雜文學」,故而從一開始就帶有很深的散文胎記,有些則很難把散文和小說區分開來。基於這樣的反思,他認為,現代小說文體應該復歸中國文化的大傳統進行回爐再造,以期在一個新的更高意義上,回到中國古代文史哲不分的狀態。如此等等,由這些作家的創作反思所得的思想資料,對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更有一種直接的建構作用,這都有待於整合進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系統。

美國學者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中,在談到文學研究問題時說,文學創作經驗對於一個文學研究者來說非常重要,文學研究者「必須將他的文學經驗轉化成理智的形式,並且只有將它同化成首尾一貫的合理的體系,它才能成為一種知識」,同時「文學理論如果不植根於具體文學作品的研究是不可能的。文學的準則、範疇和技巧都不能『憑空』產生」。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建構,也是如此。

(作者:於可訓,系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2日 14版)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論建構及其文學史意義
    中國現代小說自一開始,其理論建構、創作實踐便與現代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與現代文學的文體新變緊密聯繫。因此,「現代小說」成為理解中國現代文化與文學的一個關鍵詞。對「現代小說」的概念形成進行研究,理清其內涵,有助於充分認識「小說」作為現代文體的特徵與功能。
  • 以「異質性」寫作建構青年文學審美範式
    如果說「我」構成了青年作家的文學世界觀的話,那麼「小」儼然就是他們的創作方法論——無論他們從事的是純文學還是類型文學,屬於「技術流」還是「內容派」,是篤信「存在即合理」的實用主義擁躉,還是秉持「寫給永遠的少數派」理念的先鋒主義信徒,抑或是踐行「文學源於生活」的現實主義接班人,都力圖在作品中凸顯自身與眾不同的風格化特徵和個性化氣質。
  • 文學創作與個人素質有關,有哪些方面?中外文學理論有不同的看法
    直接經驗與文學創作的關係較為顯性,不少文學作品都帶有作家自身經歷的影子;間接經驗在文學創作中的呈現更為隱性,往往要通過作家對自己創作過程的解說,才能發現其痕跡。間接經驗給作家帶來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也對作家的藝術才能有更高的要求。在大多數時候,作家對間接經驗的接受是零散的,是不完整的,這需要作家對經驗材料的意義進行創造,使原本互不相干的經驗材料因為新的意義關聯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 理論真實的品格與文學理論教學,你了解嗎?
    比如,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市場和文化工業的突然「崛起」、大眾文化的蔓延,這些新的文化景觀就對人文學者提出了急需回答的問題,特別是對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與知識傳授提出了新要求。傳統的文學理論研究比較多地集中於文學藝術作品的文本解讀、文學藝術生產的精神-觀念屬性,以及藝術家的個體才能與創造力方面,而不太注重其物質的、機構的、技術的維度。
  •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三大基礎學習理論
    1.行為主義:基於可觀察的行為上的變化,行為主義關注對某一行為的重複,直至它變為自動、無意識的。 2.認知主義:基於行為背後的思維過程,我們觀察到的行為可用來分析了學習者內心的變化。 3.建構主義:基於這樣一個假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計劃來建構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建構主義關注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中解決問題。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作為藝術的核心要素,媒介與藝術家、欣賞者、世界和藝術品一起建構了藝術實踐與藝術研究的坐標。在圖像轉向與跨媒介轉向的雙重文化語境中,藝術的跨媒介性研究破除了作品本位與文學中心論,不僅拓展了藝術學理論的研究領域,而且有效地闡釋了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共通性,實現了方法論上的跨學科融合,為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提供了合法性依據。
  • 文學理論試題
    具體而言,它的研究對象為完整的文學活動,包括作品、藝術家、世界和欣賞者等四個要素;其基礎內容和任務為文學創作論、文學文本—作品論、文學接受論、文學觀念論和文學發生發展論。五、簡答題1、簡述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三者之間的關係。答:(1)、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三者共同構成了文藝學,即為文藝學的必不可少的三個分支。
  • 新時代的古代文學學科建構
    總而言之,在中國古代文學這個自足的領域內,其傳統的學科形態,要麼是以主流意識形態(如儒家思想)為中心建構的闡釋體系,如《文心雕龍》的《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明詩》等,是從本體論到文體論,再到創作論;要麼是依存於其他學科或學問,如經史之學的附庸。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自足性,客觀上制約了其進入世界學術話語體系,參與世界文明建設和對話的進程。
  • 教師招聘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於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它具有迥異於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代表人物:皮亞傑、斯騰伯格、卡茨、維果斯基等。
  • 學者匯聚羊城探討新文科視域下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創新
    與會學者分別圍繞「新文科時代文藝理論創新」「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建構的世界視域」「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數字時代與中國網絡文藝評論新視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文學與共同體美學」五個議題進行發言和討論。  會議開幕式由暨南大學文學院閆月珍教授主持,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程國賦、《粵海風》雜誌主編盧瑜、暨南大學文學院蔣述卓教授先後致辭。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屬於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中學習理論部分的知識點,在考試當中這部分知識點是備考的重點和難點,需要結合例子理解記憶,出題形式多樣,以選擇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在學習這部分知識點的時候需要重點把握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生觀、學習觀、教學觀。接下來對這幾個重要知識點進行剖析。
  • 進行文學創作必備的文學理論知識
    要想使自己的作品成為真正的文學,而不是網絡上爛大街的言情小說,就要掌握一定的文學理論知識和寫作技巧。今天,就讓我們看一下古今中外的大文豪是如何進行文學創作的。首先,文學創作要有豐富的想像力。第二,文學創作要有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這在現實型文學中有所體現。現實型文學具有再現性,忠於現實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藝術不僅永遠忠於現實,而且不可能不忠於當代的現實,否則它就不是真正的藝術。」例如:魯迅的小說就是「為人生」,表現出直面人生的精神。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考點解析
    1、建構主義的思想淵源與理論取向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即向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另一方向發展。在皮亞傑和早期布魯納的思想中己經具有建構的思想。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思想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此外,杜威的經驗性學習理論也對當代建構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
  • 餘勝泉 | 建構主義理論與建構性教學(PPT+視頻)
    2020年10月17日,在「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研究」20周年年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教授作「建構主義理論與建構性教學」的主題報告。他回顧了何克抗先生關於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歷程以及智能時代的建構主義理論對現階段教育發展的指導作用。
  • 論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四、 答題及採分點(一)建構主義學習論是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受到皮亞傑、布魯納、維果斯基的影響,分為激進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社會文化取向建構主義、信息加工建構主義。(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1.知識觀(1)在知識意義上,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而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2)在知識應用上,知識並不能精確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3)在知識理解上,不同學習者對同一命題會有不同的理解,理解由個體基於自己的經驗進行建構。
  • 質性研究如何建構理論?
    事實上,他們所做的,正是彌補了質性研究過去只偏重經驗的傳授與技巧的訓練,提供了一套明確有系統的策略,以幫助研究者思考、分析整理資料,挖掘並建立理論。除此而外,Strauss還提出從文學的視角、戲劇的視角以及流行文化的視角擴展和解釋社會理論⑸。
  • 概念辨析|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1)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認知結構主動地和有選擇性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2)知識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而不是說明世界的真理。
  • 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價值取向的項目教學
    皮亞傑 Piaget / 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是建構主義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 兒童在進行主動探究式項目教學時,遇到的問題首先會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圖示中去解釋,解決問題的策略也是根據原有經驗去「同化」,如果無法完成目標、解決問題情景,即證明原有的經驗無法解決當前問題,兒童就需要調整原有的認知圖示,重新構建新的圖示。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在江西省的考試中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考點,單選、簡答、論述都有可能會考到,所以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理解是要非常重要的,接下來就詳細解釋一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在江西省共有5個觀點,分別是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教學觀和教師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