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是一種個體化的、創造性的特殊精神文化活動,它對作家個人素質有特別的要求。中外文學理論有大量相關論述,有的認為作家的藝術才能主要來自個人天賦,比如柏拉圖的「靈感論」,康德的「天才論」,克羅齊、科林伍德的「直覺表現主義」,曹丕的「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王國維的「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等。有的看重後天的閱歷和藝術修養,中國古人有「詩窮而後工」的說法,西方從古希臘起就強調修辭、結構等技巧的重要性。
第三種看法認為,天才和後天的閱歷、訓練相結合,才能真正成就一個優秀的藝術家,這種看法更符合實際,也是古今中外的主流觀點。古羅馬的賀拉斯在《詩藝》中明確指出:「苦學而沒有豐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沒有訓練,都歸無用」,清代葉燮提出的「才、膽、識、力」說,都是第三種觀點的代表。具體而言,文學創作所需的藝術才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生活經驗具有高度的藝術敏感,一是對審美形式具有高度的藝術敏感。
第一種素質,使作家比一般人更擅長把生活經驗轉化為藝術經驗。任何文學創作都不是憑空產生的,不可能是「無米之炊」,它必然以一定的生活經驗作為創作材料。但文學創作不是對生活經驗進行歷史還原或客觀再現,而是把生活經驗作為藝術體驗的對象,經過作家主觀的選擇、提煉、加工之後,形成一種想像性的藝術經驗。它凝聚著作家的感受和情緒,此時它還只是存在於作家的想像之中,但已經是一種創造物,相對於原有的生活經驗,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生活經驗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與文學創作的關係較為顯性,不少文學作品都帶有作家自身經歷的影子;間接經驗在文學創作中的呈現更為隱性,往往要通過作家對自己創作過程的解說,才能發現其痕跡。間接經驗給作家帶來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也對作家的藝術才能有更高的要求。在大多數時候,作家對間接經驗的接受是零散的,是不完整的,這需要作家對經驗材料的意義進行創造,使原本互不相干的經驗材料因為新的意義關聯而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在想像中把生活經驗轉化為藝術經驗,只是完成了文學創作的一半,作家還需要第二種素質,即對於審美形式的藝術敏感。如果沒有審美形式作為藝術經驗的載體,藝術經驗就只存在於作家的想像之中,只屬於作家個人,不屬於讀者,不屬於社會,也不能進入文學傳統。能否為藝術經驗創造出恰當的審美形式,是藝術作品成功的關鍵。
陸機在《文賦》中所講的「恆患意不稱物,言不逮意」,就涉及文學創作對兩種素質的要求。如果對生活經驗缺乏藝術敏感,作者或者對經驗材料(物)視而不見,或者從經驗材料(物)中感受、提取的意義顯得牽強或平淡,缺乏藝術深度,這就是「意不稱物」;如果對審美形式缺乏藝術敏感,則不能為作者對生活的藝術體驗(意)找到恰當的載體,使藝術體驗(意)在表達和傳遞的過程中發生扭曲或損耗,這就是「言不逮意」。這兩方面素質的獲得,既需要一定的藝術天賦,也需要後天的藝術修養。
在藝術才能之外,學識、思想、胸襟、閱歷,也是有利於文學創作的重要個人素質。這些素質首先可以豐富作家的間接生活經驗,擴大文學創作的素材基礎。其次,這些素質可以開拓眼界,提升境界,使作家對生活經驗的藝術體驗更為豐富和深刻。其三,這些素質也有助於作家增強藝術形式方面的修養,如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用典就是從學識中發展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綜上所述,文學創作是有門檻的,在藝術和思想學識上具有必要的素質,是文學創作的前提。此外,其他一些個人因素,比如作家的人生經歷、個性偏好,以及某些偶然的觸發因素,都會對具體的文學創作產生一定影響。
參考資料
《文學理論基礎》
本文乃作者「我做你的避風港」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